龍國貽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 民族學(xué)與人類學(xué)研究所,北京 100081)
歷史語言研究中的最重要的方法,是歷史比較法。然而,再好的方法也會有其缺陷,歷史比較法的不足在于方法論上有其不確定性。比如,兩個親屬語言的某個詞,在A語言中的讀音是l,在B語言中的讀音是d,那么原始母語中這個詞的讀音構(gòu)擬會存在多種可能:(1)原始母語是dl。即A語言dl > l,B語言dl > d;(2)原始母語是l。即A語言l > l ,B語言l > d;(3)原始母語是d。即A語言d > l,B語言d > d。
那么究竟原始母語的真實面貌是哪種情況,單純通過比較很難得知,這就是歷史比較法的盲點。歷史比較法的這個缺陷,要如何補(bǔ)足?這種情況下,如果能通過早期文獻(xiàn)找到可靠的證據(jù)支持其中的一種可能,比如A和B語言的古文獻(xiàn)中這個詞都讀dl,那么原始母語這個詞的讀音就一定是dl,而不是l或d。也就是說,文獻(xiàn)的證據(jù)能補(bǔ)足歷史比較法的盲點,兩者結(jié)合起來能還原古語面貌。印歐語言運(yùn)用歷史比較法能成功還原原始母語的大致面貌,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大量的拉丁文、希臘文和梵文的古文獻(xiàn)提供了依據(jù)。漢語的古音構(gòu)擬運(yùn)用歷史比較法之所以能成功,最主要的原因是得益于《切韻》一類的文獻(xiàn)、《詩經(jīng)》的韻腳以及漢字的諧聲系統(tǒng)。那么,缺乏文獻(xiàn)記載的語言怎么辦?遇到這種情況時,依據(jù)什么才能在多種可能的構(gòu)擬中確定哪個構(gòu)擬才是古語的真實面貌,用什么方法避免歷史比較法的盲點?
中國境內(nèi)大部分少數(shù)民族語少有文獻(xiàn)記載,比如:瑤語根本沒有文字,更無文獻(xiàn)可言,所以瑤語的歷史比較研究存在缺乏文獻(xiàn)的先天缺陷。我們要相對較為準(zhǔn)確地得出瑤語的古音面貌,就需要另辟蹊徑,找到能確定瑤語真實古音面貌的證據(jù)?,幷Z本身的古文獻(xiàn)是指望不上了,但是我們想到,瑤語和漢語在漫長的歷史時期都有著密切的接觸,瑤語不斷從漢語借入大量詞匯,詞匯借用的最大相似和最小改動原則提供了一個結(jié)點——瑤語漢借詞的讀音和借入時期,該詞在被借入漢語方言的讀音是一致的(近似或者同音),可以通過古代瑤語的漢借詞,用借入之時漢語古文獻(xiàn)來替代瑤語古文獻(xiàn),從而避免瑤語歷史比較的盲點。經(jīng)過許多語言學(xué)家的努力,各個時期的漢語讀音已經(jīng)研究得比較明確了,至少中古以后是如此,各個時期借入到瑤語中的漢語借詞讀音,能夠反映那個時代瑤語的大致面貌。運(yùn)用潘悟云教授近年來提出的歷史層次分析法劃分民族語漢借詞的歷史層次,用比較確定的漢語借詞讀音來推求民族語古代讀音,從某種程度上彌補(bǔ)了民族語沒有文獻(xiàn)反映古音面貌的不足,使得民族語歷史比較的結(jié)論有了更大的確定性。
下面,我們就以瑤語歷史音變?yōu)槔懻摎v史層次分析法對歷史比較法的補(bǔ)充。
(一)確定音變鏈和音變方向
例1:瑤語的歷史音變i??>ia?。
王輔世、毛宗武(1995:392)通過歷史比較,證明大坪藻敏瑤語的ia?,來自原始苗瑤語的i??:
漢義藏躲藏猴子二田醒酒醒聲音二嗉囊二
光是通過歷史比較,會得出兩種音變的可能,一是i??>ia?;一是ia?>i??。那么我們?nèi)绾未_定瑤語的音變是i??>ia?,而不是ia?>i??呢?漢借詞能幫助確定這一音變的方向。
油嶺瑤語有些梗曾攝的細(xì)音借詞讀ia?:
剩sia?24 證tsia?51 餅?ia?24 兵?ia?44 名mia?45 令lia?22 嶺lia?44 領(lǐng)lia?44 整tsia?24 正tsia?51剩 “證”人 酒“餅” 當(dāng)“兵” “名”字 節(jié)“令” 嶺 衣“領(lǐng)” “整”人 坐“正”
藻敏瑤族在宋代南下,上述例詞都在南下之時借自漢語(龍國貽2012)。梗、曾細(xì)音在《中原音韻》屬于庚青韻部,讀i?,在宋代已經(jīng)合流成i?了(周祖謨1942:648),可見,這批詞最初借入藻敏瑤語的時候,讀音近似i?,漢借詞借入瑤語后,就和固有詞一起發(fā)生同樣的演變,根據(jù)這批詞的宋代讀音和今讀音能得出瑤語的音變規(guī)則是i??>ia?。
有了這條音變規(guī)則,就可以把它運(yùn)用于藻敏瑤語詞匯的歷史研究上。如“田”在藻敏瑤語中讀lia?45,應(yīng)該來自原始苗瑤語的li??,它可能是漢藏-苗瑤語的同源詞,因為這個形式出現(xiàn)于東亞地區(qū)的許多語言:潘悟云(2000:285)把“田”擬作**ɡ-li??>g-li?n>li?n>中古den。Benedict(1972)把“田”的原始藏緬語擬作gli?。
它在一些藏緬語中有以下的同源詞,都可以說明苗瑤語“田”與其他東亞語的同源關(guān)系。
例2:瑤語內(nèi)爆音的來源。
王輔世、毛宗武(1995:59-382)的大坪瑤語記作b、d、ɡ的音,實際讀音為內(nèi)爆音?、?、?,他把它們的古聲類擬作鼻冠塞音,其根據(jù)就是在對應(yīng)的先進(jìn)、石門、青巖、高坡、宗地方言中都是鼻冠音:
漢義 古聲類 先進(jìn)音節(jié) 石門音節(jié) 青巖音節(jié) 高坡音節(jié) 宗地音節(jié)夢 mp mpou5 mpu5 mpu5 mpo5 mp?5沸 mpw mpou5 mpau5 mpu5 mpo5 mp?5名子 mpwts mpe5 ntsi5 mpa5 mp?5 mp?5雪 mpwts mpo5 mpu5 mpo?5 mp??5 mpo?5舌頭 mbl mplai8 ndl?ai8Ⅱ mplai8 mple8 mpleD耳朵 mbd? ?t?e2 mb??2 mp?2 mpl?2 mp??2
魚 mbd? ?t?e4 mb?4 mp?4 mpl?4 mp?e4辣 mbd? ?t?i8 mb??8Ⅱ mpe8 mplɑ8 mp??8稻子 mbl mple2 ndl?i2 mpla2 mpl?2 mpl?2長 nt nte3 nti3 nta3 nt?3 nt?3砍砍樹 nt nto3 nto3 ntau3 nt?3 nto3烤烤火 nt nte5 ntey5 ntau5 nt?5 nt?5a戴戴帽 nt nto?5 ntau5 nten5 nto?5 nta?5a洗洗手 nts ntsua3 ntsa3 ntso3 nzɑ3 ntsa3a茅草 ?q ?qen1 ?q?1 ?qe1 ?qin1 ?k?in1a干燥 ?qh ?qhua1 ?qha1 ??qho1 ?qhɑ1 ?ka1b bju4
這里同樣有一個音變方向不確定性的問題:我們憑什么認(rèn)為大坪瑤語的內(nèi)爆音是后起的,苗語的鼻冠塞音是比較古老的呢?光憑上面的材料,我們也可以認(rèn)為是?->mb->mp。恰巧也是漢語借詞能幫助確定這一音類的音變方向。
藻敏瑤語中的漢語借詞“硬”在瑤語中有ɡ-、?-、h-、?-、kh幾種讀音:(1)帶聲母?-:牙南???53(硬)、油嶺?a?44(硬)、大坪?a?31fou44??u24(硬殼果)、龍嶺?a?44(硬),金秀長垌????6(硬)。(2)帶聲母h-:油嶺h??31?ip4??u24(硬殼果),大坪h??24(硬),軍寮h??24(硬、硬殼果)、h??31sia?242(堅硬),龍嶺he?24(硬),莽山h??31(硬)。(3)帶聲母ɡ-、?-:大坪??n44sia?51(堅硬)、龍嶺ɡ e?53(硬,硬朗)。(4)帶聲母kh:全州東山標(biāo)敏瑤語khi??3(硬)。其中,(1)說明“硬”的聲母有鼻音*?,(3)和(4)說明其聲母還應(yīng)該帶有塞音,根據(jù)類型學(xué)理論,通常都是濁音清化,而非清音濁化,所以這個塞音來源當(dāng)是*ɡ-。(2)的h-也來自?-<ɡ-。同一個詞在各方言中有?-與ɡ-,其原始形式應(yīng)該是?ɡ-。而且“硬”的上古漢語是*?ɡra??s,對應(yīng)于藏文的“硬”Nkhra?(潘悟云2000:191)。借到藻敏瑤語的漢語中,“硬”可能還保留鼻冠塞音聲母?ɡa?<*?ɡra?。借到藻敏語中以后,聲母發(fā)后了以下的演變:
因為有了漢借詞的“硬”,我們才能斷定大坪的內(nèi)爆音一定是來自更早時期的鼻冠塞音。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到,如果不借助于漢借詞的歷史層次分析,光是用歷史比較法,是無法確定某些音變的具體過程,甚至是某些語音的細(xì)致構(gòu)擬的。
(二)確定音變的歷史時段。歷史比較法的缺陷,除了不能在幾個可能的音變鏈中鎖定真實的音變外,還缺少確定音變發(fā)生的具體時間段的有效方法。因為漢語各歷史層次的語音形式比較清楚,通過民族語中漢借詞與漢語各歷史層次讀音的比對,有時可以彌補(bǔ)這一缺陷。
例1:上文討論過的藻敏瑤語音變i?? > ia?一定發(fā)生在宋以后,因為宋元時候的曾梗細(xì)音還是i??。
例2:音變?ɡ- > ?- > ɡ-一定發(fā)生在中古以前,因為“硬”在中古的時候已經(jīng)是?-,它不能解釋大坪的?與龍嶺的ɡ。
例3:王輔世、毛宗武(1995:540)通過歷史比較,認(rèn)為苗瑤語有過歷史音變-a?>-??:
漢義看香二蛇穿穿衣
那么,這個音變發(fā)生在什么時候呢?光是憑歷史比較無法確定,但是漢借詞的歷史層次分析可以給出一個大概的時間段。一個民族語通常有好幾個歷史層次,其中字?jǐn)?shù)最多的那個層次叫主體層次,反映歷史上與漢族接觸最密切,借詞最頻繁的年代。藻敏瑤語的這個年代在五代至宋元之間(龍國貽2012)。這個歷史時期的唐韻是-ɑ?,但是在現(xiàn)代藻敏瑤語中都成了-??:
當(dāng)年瑤人借用這些詞的時候,當(dāng)然不會把它們借作-??,而是借作-ɑ?,借入以后與固有詞中的-ɑ?混在一起發(fā)生了語音變化。在借入點A,它們的讀音還是-ɑ?,-ɑ?>-??是發(fā)生在A以后的事,也就是說這個音變當(dāng)發(fā)生在宋以后。
龍國貽 2012 藻敏瑤語漢借詞主體層次年代考,《民族語文》第2期。
潘悟云 2000 《漢語歷史音韻學(xué)》,上海教育出版社。
王輔世、毛宗武 1995 《苗瑤語古音構(gòu)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
周祖謨 1966/1942 宋代汴洛語音考,周祖謨《問學(xué)集》,中華書局。
Benedict 1972 Sino-Tebetan: A Conspectus,見樂賽月、羅美珍譯《漢藏語言概論》,民族研究所,198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