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是科學研究的后備力量和生力軍,在大學校園中不僅需要積累基礎知識和理論,更需要大學生們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初步的科學研究嘗試,才能在畢業(yè)后迅速得適應社會需求,投入到運用科學理論知識服務社會發(fā)展的事業(yè)中來。對于文科學生來說,在閱讀和實踐中發(fā)現(xiàn)問題,進而搜集資料,并對其進行科學得分析研究,最終得出科學合理的結論,結撰成文,是一個常用的科研鍛煉方式。本文就文科大學生進行論文研究的方法進行總結和探討,以期能夠給予諸多學子些許啟示和幫助。
人文社會科學的方法有很多,任何一種方法都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各種方法之間有著各種各樣的聯(lián)系,需要互相結合使用。如果沒有掌握正確的科學研究方法,難免會在研究中“誤入歧途”。所以,從事科學研究必須重視科學思維的具體方法。
一、基本的邏輯方法
人們的理性思維有共通性,做任何研究,總離不開一些基本的邏輯方法。邏輯方法包括:分析與綜合、歸納與演繹。
分析與綜合相結合是思維活動的基本環(huán)節(jié)和方法,它可以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把握具體事物運動的客觀規(guī)律性,使科學研究更加符合實際。
分析是在思想上把整體分解為各個部分,把整體的個別特征或個別屬性突出出來,即把復雜事物的整體分為若干簡單的要素進行認識的一種思維方法。
由于客觀事物是多樣性的統(tǒng)一體,組成這個統(tǒng)一體的各個部分是相互聯(lián)系的。為了把握其本質(zhì)規(guī)律,須將其暫時分解開來,對各個要素進行研究,找到其中一般的、本質(zhì)的、規(guī)律性的東西,把握其基本特征,進而掌握事物的本質(zhì)和規(guī)律。分析可以是在思想上把屬于整體的組成部分或組成方面分離出來,就像人們把植物分解為根、莖、葉、花、果實、種子;把一個活動分解為個別動作等等。分析也可以是在思想上把屬于整體的個別特征或個別同性分離出來。例如,把花的色、香、味分出來;把音樂的個別旋律分出來等都屬于分析的方法。
綜合是在思想上把整體的各個部分或者各個方面聯(lián)系起來的思維方法,把具體的個別特征或個別屬性結合起來,把事物的各方面聯(lián)系起來。例如:把把各個情節(jié)連成完整的故事;把各種線條色彩組成一幅完整的畫面……綜合是把一般與個別、本質(zhì)與現(xiàn)象、規(guī)律與外部形態(tài)相結合,從思維的抽象到思維的具體,從思維事物的內(nèi)部本質(zhì)出發(fā),去認識事物的外部表現(xiàn)及其整體的一種思維方法。
分析和綜合是彼此相反的過程,彼此孤立地存在,但又是彼此聯(lián)系著不可分割的一組思維方法。如果只著眼于對事物的部分分析,會出現(xiàn)以偏慨全、以點概面的錯誤做法,從而割裂事物的聯(lián)系,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而如果沒有對事物的個別和部分的準確分析,綜合又無從談起,沒有依據(jù)。
分析和綜合的統(tǒng)一性在于分析是從整體開始的(最初的綜合),分析(對它部分、方面、特征、過程的分解)又是達到認識整體的手段、途徑和方法,通過分析進而對整體認識得更深入和充分(再次的綜合)。
歸納和演繹是思維活動的基本過程,同時也是兩種基本方法,在認識過程中有著重要作用。
歸納是從個別或特殊的事實中概括出一般性知識(原則、原理、結論)的思維方法。即從個別事物中概括出一類事物的性質(zhì)、特點和關系的方法。分類的過程可以促成觀點的形成,例如:對某一個時期某一個地區(qū)的作者進行分類,像研究北宋江西文人群體的創(chuàng)作,進而發(fā)現(xiàn)與地域性有關的一些特征或規(guī)律,用的就是歸納的方法。
演繹是從一般性的知識、原則出發(fā),引起個別性、特殊性的結論的思維過程或方法。即從一類事物都具有的一般的屬性、本質(zhì)來推斷該類個別事物中所具有的屬性關系和本質(zhì)的方法?!墩撜Z·述而》中所提倡的“舉一反三”就是演繹推理的方法。演繹的前提是一般知識和個別結論的凝聚。演繹的結論蘊含在前提之中,不能超出前提的范圍。演繹的思維方向是從一般到個別,由抽象到具象。演繹的結論正確與否,既決定于作為出發(fā)點的一般性知識和結論是否正確,又取決于所選擇的前提和結論之間的必然聯(lián)系是否正確。
歸納是演繹的基礎。王力先生在《談談寫論文》這篇文章中說:“所謂演繹,就是從一般到特殊;所謂歸納,就是從特殊到一般。我們搞科研,要先用歸納,再用演繹,不能反過來,反過來就壞了。比如邏輯上的三段論法,大前提、小前提、結論?!踩私杂兴?,你是人,你也有死。這是演繹法,從大前提推出結論。結論對不對,關鍵在于大前提對不對,主要是‘凡字?!彩菤w納出來的,我們做研究工作,就是要研究這個‘凡。怎么研究呢?就是從大量具體的材料中去歸納,從個別到一般,結論是在歸納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開頭。所謂分析,是要以歸納為基礎的,如果沒有歸納就做分析,那么結論常常是錯誤的。凡是先立結論,然后去找例證,往往都靠不住。因為你往往是主觀的,找一些為你所用的例證,不為你所用就不要,那自然就錯誤了。歸納的重要也就證明充分占有材料的重要。因為歸納是從個別到一般,個別的東西越多,越能證明你的結論是可靠的。也會有例外,例外少倒不怕,多了就不行。例外多了,你的結論就得推翻?!盵1]在實踐基礎上進行的歸納必須有一個原則作為依據(jù),那么這個原則就是已經(jīng)被演繹出來的結論??梢姡瑲w納和演繹互為前提,互相促進。
二、文科論文研究的一些具體方法
相對于基本的邏輯方法,在進行研究時還有一些適用于不同學科的具體的研究方法。下面就適用于人文學科學術研究的一些具體方法做以介紹。
(一)考證法
考證是中國傳統(tǒng)學術中非常有特色的一種研究方法。是一種根據(jù)事實的考核和例證的歸納,提供可信的材料,經(jīng)過分析材料,得出一定的結論的方法。當代著名學者任繼愈先生說:“沒有哪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像我們中國這樣長,由古至今五千年一脈相承、延綿不絕。其他國家不是這樣,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曾經(jīng)是中心,那些地方的國家卻是有古無今。唯有黃河和長江流域孕育的中華民族在世界舞臺上沒有中斷過?!盵2]我國歷代學者十分懂得充分利用這筆寶貴的遺產(chǎn),撰寫了大量鴻文巨制,2001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二十世紀中國文史考據(jù)文錄》,收繆荃孫、孫治讓、章炳麟、王國維等160多家的考證文章,共350萬字??甲C就是求是,就是辨別真?zhèn)?,追求真理,千百年來的考證成果其作用都使我們趨向真理,逼近真理??甲C法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運用十分廣泛,例如,語言學研究中對于某一個字詞的讀音、語義的產(chǎn)生、發(fā)展、流變的研究也是用的考證法;文學、文獻學研究中對于某一個作家生平經(jīng)歷、某一部作品版本流傳等的整理求證也是用的考證法??甲C是為了辨明真?zhèn)危畲蟪潭鹊眠€原歷史真實。是人文社會科學領域許多研究得以進展的基礎和保證。
(二)比較法
比較法就是在一定的分類基礎上,根據(jù)對象之間在某些方面的相似、相同、相異而得出結論。比較和分類互為前提,互相結合。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可廣泛采取比較的方法。只要是在某個方面或某種程度上的多個事物有一定的相似性,就都可以進行比較。國與國、人與人、作品與作品、形象與形象,甚至方法與方法、特點與特點……
選擇比較法時,一定要注意不同對象是否具有可比性,是否有比較的必要,是否會顯得牽強。我國兩千年前的周代有了《易經(jīng)》。《易經(jīng)》不僅推動了德國萊布尼茲發(fā)明二進位制,還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有某些相近的觀念,例如:萬事萬物都有相對的特性。
比較法按照方式的分類,可以分為橫向的同時比較和縱向的歷時比較。橫向的同時比較是指選擇某一特定時期,選取在這一時期出現(xiàn)的具有一定相同特征的不同事物進行比較,以期發(fā)現(xiàn)不同事物間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的研究方法。例如“關于高適與岑參邊塞詩的對比研究”,就是選取盛唐這一特定時期中的兩位詩人,以他們的邊塞題材詩作為研究對象進行比較,分析總結兩位詩人的共性與個性。縱向的歷時比較則是選取某一個或某一類事物作為研究對象,考察其在不同時期的發(fā)展變化,以期發(fā)現(xiàn)事物發(fā)生發(fā)展的規(guī)律的研究方法。例如,選題“從‘為藝術而藝術到‘革命論述——論創(chuàng)造社文學觀的變遷”就是以創(chuàng)造社這一文學團體文學觀的前后變化為研究對象,從發(fā)展的角度看待這一觀念變遷的文學史意義。
(三)量化分析法
王兆鵬先生的《唐宋詞史論》中對唐宋時期的詞人、詞作進行了數(shù)字統(tǒng)計、量化分析的內(nèi)容。他通過對這些詞人存世作品的數(shù)量、被后人引用評價的次數(shù)、詞作被收錄刊行的次數(shù)等方面,對唐宋詞人做了一番數(shù)字分析。由此得出的結論,與人們千百年來從詞作內(nèi)容和藝術成就角度對前代詞人的評價有極大的相似性。這種通過計量的方法來輔助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就是量化分析法。量化分析可以避免主觀性和盲目性,但是量化分析也必須和定性分析相結合,才最有說服力。量化分析多用圖標來進行標示,數(shù)學是研究事物量的科學,歷史由無數(shù)復雜的數(shù)量關系組成,量化分析的方法也必然可以用于人文社會科學。但是人文社會科學中的量化分析不宜過分強調(diào)精確,過分強調(diào)量得精確,會導致混亂。例如對文學作品分期的研究,把某一個時間作為階段性的分界點是可以的,但并不絕對。在這個時間前后的作者、作品的具體情況都應做具體分析。不能過分強調(diào)涇渭分明。承認量化分析中的模糊性,就是要承認人文科學的復雜性、多元性、過渡性,可以避免機械化、絕對化。
文科論文研究的具體方法還有很多,針對不同的研究課題,需要采取各種不同的研究方法,但更多的需要多種方法綜合使用,才能對前期搜集到的諸多材料進行科學有效的分析,進而得出相對準確合理的結論。掌握文科論文研究的基本原則和具體方法,對于大學生綜合運用所學,進一步深入專業(yè)知識,進行具有創(chuàng)新意義及社會價值的科學研究有著很大的意義。
注釋:
[1]王力,朱光潛,周一良等著,怎樣寫學術論文[M].北京大學出版社,1981:5-6.
[2]任繼愈著,文明國編.任繼愈對話集:覺悟了的群體才能推動社會[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9:28.
(樊宇敏 ?新鄉(xiāng)學院文學院 ?45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