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保平
“為官不為”20年來首次進入《政府工作報告》。李克強總理在總結2014年工作回顧時對“懶政”問題直言不諱:政府工作還存在不足,有些政策措施落實不到位。目前少數政府機關工作人員亂作為,一些腐敗問題觸目驚心;有的為官不為,在其位不謀其政,該辦的事不辦。
“爾食爾祿,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官員在其位謀其政,任其職盡其責,是基本的政治倫理要求,是立身之本、從政之要。每一個官員都應該牢記,人民是自己的衣食父母,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應時時刻刻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做一名敢擔當、能負重、有作為的官員。
“為官不為”卻是個老問題。有的官員把自己當老爺,忘卻了責任意識。尤其是感覺自己上升無望時,就得過且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墮落成碌碌無為的懶官、庸官。有的官員將手里的權力當成尋租的資本,而不是為人民服務的工具,刻意不為。民眾千急萬急,他是不見兔子不撒鷹,說白了,就是奉行“有權不用,過時作廢”,把手中的權力當成自己牟私利的資源和工具,殃及治下一方。有的奉行“無事就是本事”,害怕多做多錯,只做太平官,看攤守業(yè),求穩(wěn)怕亂,為了不出事,寧愿不干事。如此尸位素餐,既誤時誤事,為民眾所不齒,有的恐怕已經構成瀆職犯罪,不能單純地視作“不為”。
“為官不為”20年來首次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又有著鮮明的背景和現實針對性。那就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經濟體制改革提速與經濟下行相伴,行政體制改革提速與強力反腐相伴,無論經濟調控還是行政治理都進入了“新常態(tài)”,一些官員面對“新常態(tài)”,表現出無奈的“不為”和有意的“不為”。
在經濟新常態(tài)下,要發(fā)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要處理好市場與政府的關系,政府大包大攬的狀況要極大改變,尤其要防止一些官員不與時俱進,不學習,不主動適應,在岸上觀望,以“沒辦過”“不會辦”為自己的懶惰作擋箭牌。
在行政新常態(tài)下,有的官員錯誤地將簡政放權理解為什么事都推給市場,當起甩手掌柜,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該辦的事不辦,該擔的責任不擔,貽誤了處理問題的最佳時機,造成了經濟社會發(fā)展的被動局面。
反“四風”、改作風、高壓反腐更是讓一些官員找到了“為官不為”的新借口:“官不聊生”,有什么干勁?“規(guī)矩太多”,有什么搞頭?“動輒得咎”,何苦甩開膀子干?對中央禁令和反腐采取軟抵抗,留戀過去的亂作為,對“新常態(tài)”消極應對,其結果是人員不管,工作不推,經濟上不去,社會不和諧,損害執(zhí)政黨和政府的形象,因此絕不能讓這種軟抵抗成為另一種“新常態(tài)”。
公允地說,即便在“新常態(tài)”下,官員的待遇仍是令人向往的,穩(wěn)定性高、有保障。不說做出上不愧于國,下不愧于民的偉業(yè),起碼要對得起自己那份俸祿。何況,人的價值還不全在金錢之上,還有個人價值實現的成就感。想干事、會干事、能千方百計干成事、干好事,是實現自身價值的有效手段。
當前,“四個全面”的戰(zhàn)略布局宏圖繪就,各項決策部署正待落實,正是需要廣大官員勇于承擔、率先作為、大顯身手的時候,“為官不為”只會貽誤戰(zhàn)機,影響全局,必須要扭轉這種懶政怠政現象。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完善政績考核評價機制,“對實績突出的,要大力褒獎;對工作不力的,要約談誡勉;對為官不為、懶政怠政的,要公開曝光、堅決追究責任?!毕Mㄟ^完善評價機制,真正做到官員能上能下、能進能出,有為才有位,無為要受罰,打破“鐵飯碗”,激發(fā)他們?yōu)楣儆袨榈臐摿Α?/p>
圖:王恒 編輯:黃靈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