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一考生
古人云“言為心聲”“文如其人”,有人認為藝術家作品的格調(diào)趣味與其人品應該一致。然而金代元好問卻認為“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藝術家的作品格調(diào)與他的為人有可能是相背離的。我不能說他們誰對誰錯,畢竟世上藝術家千千萬,怎么能說他們的作品與為人是否一致呢?
在我看來,大多數(shù)藝術家都能做到“言為心聲”“文如其人”。溫柔、多情的女詞人李清照,其詞“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不正反映了她孤寂、失落的內(nèi)心嗎?愛國詩人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如此慷慨激昂的詩句,正好印證了他忠實于祖國、不畏死亡的一顆熱心。
現(xiàn)在的著名作家劉同,在網(wǎng)絡上很火,他的作品風格非常小清新。這與他的成長經(jīng)歷是分不開的。小學、初中沒有人愿意理他,父母、老師、同學都不愿意搭理他,原因只是因為他的成績不好。為了改變這一現(xiàn)狀,劉同努力學習,終于在數(shù)學考進前三后交到了朋友,以前貪玩的他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熱愛學習、心地善良的三好學生。這不難說明“文如其人”,正是劉同善良的內(nèi)心,才會使他小清新風格的文章深受我們喜愛。
但往往也有些藝術家的作品風格與他們的品性是不一致的。
偉大的喜劇家卓別林,在熒幕上帶給大家歡笑,是喜劇之王,但他卻因為抑郁而死,也許是樂極生悲,也許是被生活所困。
“撲向太陽的畫家”凡·高,《向日葵》《星月夜》等無數(shù)作品深入人心,在他的畫面上看不出任何的憂郁與埋怨,只有美好,然而,現(xiàn)實生活中凡·高卻為一個女人割掉了自己的耳朵,多次抑郁得想自殺,最終還是自殺身亡。但這也并不能完全說凡·高的作品與他的人品背離。當時的社會并不看好他,他也沒有足夠的經(jīng)濟來源再支持自己了,可以說,是一部分社會原因?qū)е挛覀兪ミ@位大師。
有些藝術家的作品格調(diào)與個人品性不相符,有許多原因,但我相信大多數(shù)藝術家一開始所堅持的風格都是內(nèi)心所想表達的,都與自己的品性是一致的,只是出于許多其他原因,有些藝術家會背離自己原有的風格,成為那些所謂的“心畫心聲總失真”的人。
我們并不能武斷地判斷或一口咬定藝術家作品的格調(diào)趣味與人品是否一致,這是因人而異的。
得分:45
【病根剖析】
如同許多中檔作文一樣,文章采用的觀點是材料中提供的一致及不一致。一篇800字的文章,要對兩方面的觀點平均用力,而且還要追究原因(盡管原因只是點到為止),顯然,篇幅是難以承載的。所以兩個方面都只能泛泛而論,不能有充分的論證。更糟糕的是,一些論據(jù)難以支持論點,而且,就是較為恰當?shù)恼摀?jù),也只是作判斷、下結論,并沒有真正地闡述、分析、思辨。
考生在第1段引述材料中的觀點后,沒有馬上拿出一個明確的態(tài)度,到第2段,用“在我看來,大多數(shù)藝術家都能做到‘言為心聲‘文如其人”作為總起句,以李清照、文天祥為例,剛舉例,便下了結論。這樣,論據(jù)與論點之間沒有分析論證,很難看出考生如何理解論點與論據(jù)之間的關系。如果說,兩個例證若加以分析還能符合論點需要的話,那么,劉同的例子就與論點沒什么關系了。劉同的成長經(jīng)歷只能說明他很努力,很自強,并不能體現(xiàn)小清新,就是“熱愛學習、心地善良”,也很難與作品風格的小清新建立必然的聯(lián)系,更不能推導出“這不難說明‘文如其人”這一結論。
第一個分論點論證并不充分,便匆匆轉入到第二個分論點的論證。不管是卓別林還是凡·高,選擇的論據(jù)是可以論證論點的,但可惜的是,卓別林的人品沒有涉及,凡·高的例子只有作品的分析、生活狀態(tài)的敘述,并沒有涉及到凡·高的人品,而且考生最后推出的結論是“但這也并不能完全說凡·高的作品與他的人品背離”,更讓人摸不著頭腦。第7段是此文較好的一部分,想到不一致有許多原因,但只是點到為止。
最后一段照應開篇,完成對第1段的呼應。
總體說,文章因為借助材料中的兩個觀點作為分論點,結構還是清晰的,但沒有充足恰當?shù)恼摀?jù),也沒有較為充分的論證,而且自始至終,作者的主要觀點都是模糊的,也就只能得這個分數(shù)了。
【對癥下藥】
一、修改標題。標題是文章的眼睛,也是透視全文主要內(nèi)容的窗戶,但“藝術家的趣味和人品”很難看出全文的寫作指向,且“藝術家的趣味”所指并不明確,是指作品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格調(diào)趣味還是為人的情趣?好的標題,不僅可以表明作者觀點,簡潔明了,而且讓人能透過標題,對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一目了然。
二、兩個觀點中可選擇其中之一。文章這樣平均用力,不如就其中之一展開較為充分的論證好。就考生使用的論據(jù)來看,如李清照、卓別林、凡·高,那么可能選擇人品與作品未必一致來論證較好。那么,標題便可改成表達這一論點的語句,如“勿以人品定作品”等,簡潔明確。
三、對使用的論據(jù)要有必要的分析。李清照的生活,明顯以南渡為界,以前那種優(yōu)雅幸福的生活變成了離亂與痛苦,尤其經(jīng)歷家破人亡,生活讓李清照有了截然不同的經(jīng)歷,這一經(jīng)歷改變了李清照的生活追求,但當時現(xiàn)實并不能滿足她基本的追求,所以她始終在追尋著……為下文辨證思考留有余地。
四、要強化已有的思辨。原文中提到作品格調(diào)與人品不相符“有許多原因”,那么,可以總結上述的例證,分別說明各自的原因,如李清照的不一致是因為國破家亡,凡·高的不一致是因為當時無人理解、無人賞識,卓別林的不一致是因為……
總之,寫議論文最好不要“騎墻”,在可以多選的觀點中,要從其中選擇自己擁有的論據(jù)足以支撐的觀點,堅定不移地寫成文。因為觀點的多選性,就要有比較、質(zhì)疑、判斷、選擇,但一旦選定,便要“義無反顧”,要論證得堅定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