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一考
一篇或是一幅發(fā)自內(nèi)心的作品,必然表達了作者的某種期冀,或是內(nèi)心某種強烈的思緒,而一篇或是一幅敷衍了事的作品,就很難說明什么。
近了說,抗戰(zhàn)時期,“用筆戰(zhàn)斗”的魯迅先生,一生都在為人民、為國家而奉獻。一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币枚嗌儋潎@,給多少文人樹立了為國為民、憂國憂民的榜樣。而他的一生也正如他所說的,用手中的筆同入侵者戰(zhàn)斗著。而他的作品也強烈地表達了對下層人民的深切同情與保家衛(wèi)國的決心。
遠了說,宋代蘇東坡被貶杭州數(shù)年,得不到朝廷重視,然而官場失意的他仍然有一顆樂觀豁達的心,面對人生的各種挫折,他也仍是勇敢地面對,這從他的詩詞中就可以窺見一斑。作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蘇軾的詞,雄偉壯麗,有氣吞山河之勢,豪放不羈,有從容豁達之意,他的詩詞完完全全來自于他的內(nèi)心,是他的個性使然。
19世紀荷蘭有一位名不見經(jīng)傳的畫家——凡·高。他的畫作《向日葵》《星月夜》在現(xiàn)在能賣到幾千萬甚至上億,可以說是無價之寶。而在當時,他的畫卻沒有人賞識,堆在家中無人問津。有句話說得好:“天才多半是瘋子。”作為后印象派的大師級人物,凡·高的的確確是個瘋子。因為生活的貧困,他抑郁不已,最終割下了自己的一只耳朵,還畫了一幅自畫像。只能說,后期的凡·高是相當陰郁的,對世界極度失望與憤慨,郁郁而終。
然而,凡·高卻被稱為“撲向太陽的畫家”,他偏愛明快的黃色,用濃烈的色彩,畫出他眼里的世界。他在極度抑郁的情況下,內(nèi)心依然在作畫時充滿著激情與濃烈的情感。
所以說,一幅或一篇作品若是來自于心,必然能從中窺見作者的心性與其內(nèi)心的愿望。
然而,19世紀前的歐洲,宮廷畫師泛濫,名畫家被巨大的金錢利益驅使,爭相競選名額。在那段時期里,畫師們筆下盡是王宮貴族們奢靡的生活,他們的極度浪費揮霍,他們的淫亂囂張在畫家們的筆下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甚至更為夸張。貴婦們身著華麗的衣衫嬌好的面容無不讓人感到那段時期的黑暗。
可盡管如此,畫家們依然爭先恐后地進入宮廷為他們作畫。
我們不能說所有的宮廷畫師都愛財如命,可以昧著良心道德作畫,可能更多的畫師是為生活所迫,也能理解。
一幅作品若并不來自于心,那么作者的心性我們自然也無從得知。
我們不能概括地說“文如其人”,自然也不能片面地說“心畫心聲總失真”,一切都來自作者內(nèi)心。
得分:38
【病根剖析】
從文中“一篇或是一幅發(fā)自內(nèi)心的作品,必然表達了作者的某種期冀,或是內(nèi)心某種強烈的思緒”“所以說,一幅或一篇作品若是來自于心,必然能從中窺見作者的心性與其內(nèi)心的愿望”“我們不能概括地說‘文如其人,自然也不能片面地說‘心畫心聲總失真,一切都來自作者內(nèi)心”這幾個連串全文的議論性語句來看,考生在審題上還是能從人品與文品的關系來立論的,并且試圖從二元思辨的角度立論——作品或出于心,作品又或未必出于心。但是從文章標題“來自內(nèi)心的作品”與文章結尾的結論“一切都來自于作者內(nèi)心”來看,考生的論點還是不夠明確,所以只能歸于“審題部分準確”的二類文。從論據(jù)上看,魯迅、蘇軾和凡·高的例子都是為了論證“作品出于作家內(nèi)心”,與其論點是吻合的,但是,除了有對凡·高作品《自畫像》和《向日葵》的風格分析并形成自己的認識以外,對魯迅和蘇軾,只有考生自己干巴巴的個人綜述,例如,“他(魯迅)的作品也強烈地表達了對下層人民的深切同情與保家衛(wèi)國的決心”“作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蘇軾的詞,雄偉壯麗,有氣吞山河之勢,豪放不羈,有從容豁達之意”,絲毫不涉及對他們兩個人具體作品的認識與分析,只見“人風”不見“文風”。宮廷畫師的選擇與畫風一例,作者是試圖論證“作品或不出于心”,但是從論據(jù)表述來看,“名畫家被巨大的金錢利益驅使”“可能更多的畫師是為生活所迫”這些論斷,恰好更說明了這些畫家心性本如此,所以這個論據(jù)削弱了本文的二元思辨性,也使得全文論點不明確。此外,考生還出現(xiàn)了常識性錯誤。如“抗戰(zhàn)時期,‘用筆戰(zhàn)斗的魯迅先生”一句——抗日戰(zhàn)爭始于1937年,那時魯迅先生已不在人世,他逝世于1936年。
【對癥下藥】
該考生在理解材料的內(nèi)涵后,能從文品與人品角度展開論述??上г谡撌鰰r,論點明確性不夠,論據(jù)分析過于理性,缺乏用“作品事實說話”的論據(jù)。首先,論點要明確、單一。今年作文考題可以一元立論,也可二元立論,若是自己難以操縱二元論證,不妨明確取一則材料的觀點進行一元論證,這樣就能保證論點的明確性,在論據(jù)的選擇上也更容易。
其次,論據(jù)要理性感性并用。比如提到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边@樣的品性,是理性的認識,不妨引入能體現(xiàn)其這種品性的具體作品,以事實說話,這樣就更有說服力了,例子可以舉《記念劉和珍君》或是其他考生自己熟悉的。寫到蘇軾“面對人生的各種挫折,他也仍是勇敢地面對,這從他的詩詞中就可以窺見一斑”時,不要只停留在理性評價其是豪放派詞人上,不妨引用他的詩詞略作分析。蘇軾遭遇挫折而豁達從容的心態(tài),在他貶謫黃州時期的作品中最能體現(xiàn),若是難以想起長文《赤壁賦》,就是《念奴嬌·赤壁懷古》也可簡要來幾句。
再次,論證的方式可以變換。文中所舉的宮廷畫師的例子,其實可以和蘇軾的例子形成對比。蘇軾遭遇巨大挫折不改為人品性,宮廷畫師受利益驅使便趨炎附勢喪失個性,不正是“作品如人心”的最好對比嗎?這樣處理,既可使文章保持論點的明確一致,又使論證方式更多樣化。
最后,論據(jù)的取材可以就近。如果平常閱讀量不大,考生完全可以就近從課文取材,魯迅和蘇軾這兩個作家,從小學到高中的課本中,有不少他們的作品,正好可以就近取材。另外補充一點,寫作雖不是常識考試,但是寫作中引用的例子,切忌出現(xiàn)常識性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