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下的中年教師或多或少存在精神懈怠、學力缺失、脫離生本、職業(yè)倦怠等四大危機,這就需要中年教師盤活教育的“全經驗”,追求人生的“新高度”,靈活運動“取舍哲學”,開啟“全程成長”模式,通過“取變舍守,精神成長,防范消極應付”“取松舍緊,防范學力缺失”“取大舍小,保鮮童心,防范脫離生本”“取進舍退,診斷發(fā)展,防范職業(yè)倦怠”等措施,催生中年教師“第二青春”。
【關鍵詞】中年教師;全程成長;精神成長;學力;童心;診斷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G45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15-0052-03
【作者簡介】陳志祥,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qū)實驗小學(江蘇南通,226300)。
一、“中年關注”:教師成長研究的世界性眼光
中年是現(xiàn)代文化的產物。直到1895年,英語詞典里才首次出現(xiàn)midlife這個詞。世界衛(wèi)生組織確定新的年齡分段,中年一般在45-59歲之間(亦有其他說法,男45-65歲,女40-60歲)。中年是社會的頂梁柱,上有老下有小,工作負擔重,心理壓力極大,是亟須社會關注的群體。
現(xiàn)行的教育管理普遍重視對青年教師的培養(yǎng),尤其是青年骨干教師,因為青年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對于其自身和學校的發(fā)展都具有長遠的價值。相比之下,對中年教師的成長關注不夠。實際上,在未來的十多年時間內,中年教師將成為我國教師隊伍組成的主體(超過50%)。當下小學里的中年教師,出生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很大一部分來自農村,一般初始學歷是中等師范。他們中的佼佼者已經成為學校領導,或成為各級各類骨干教師,但其中大多數(shù)仍在教學一線。他們工作繁重,且有家庭重擔,常有“人到中年萬事休”的念頭,這必將給教育教學質量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
二、“中年現(xiàn)象”:教師“全程成長”的研究難題
中年教師群體中主要存在四大危機:精神懈怠、學力缺失、脫離生本、職業(yè)倦怠。
1.精神懈怠,累積了“精神負量”
從教二三十年,中年教師很容易產生慣性和惰性,從教之初的豪情逐漸消逝,教學理念日漸落后,知識儲備開始捉襟見肘,教育視界日趨狹窄,有的甚至產生遠離課堂、放棄職業(yè)的消極想法。這也導致了他們對工作的滿意度低、工作幸福感差、工作熱情喪失、工作態(tài)度消極。
精神倦怠產生的原因有很多。一是社會因素。因為“為人師表”,常常在無意識中壓抑和否定正常欲求,以滿足職業(yè)需要,但跨出教育圈子,又不得不直面思想與現(xiàn)實的差距。長期的心理負重和人格沖突,導致心理、生理的“亞健康”。二是學校因素。隨著改革的深入,教師“鐵飯碗”逐步被打破,評聘分開、競爭上崗、績效考核等舉措使得眾多中年教師心神不寧,惶恐不安。三是個人因素。如婚姻的幸福度、家庭的和諧度、子女的成長度、工作的順心度,以及興趣愛好、所在學校的社會影響力、個人的交際圈等等。長期累積的“精神負量”對教育教學、業(yè)務成長、素質發(fā)展等都會帶來一定的影響。
2.學力缺失,形成了“教育偏執(zhí)”
學力指學問上的造詣,個人的知識水平以及在接受知識、理解知識和運用知識方面的能力。隨著世情、國情發(fā)生深刻變化,教育的環(huán)境、學校的氛圍、個人的境遇也大為改變,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讓許多的中年教師對新的教育改革、教育管理、教育行動等產生種種心理上的排斥,導致學力缺失,心理失衡。
當下,教育主管部門、學校給青年教師搭建的平臺比較多,而給中年教師的競賽、培養(yǎng)、培訓、競聘的機會相對較少。在接受新理念,學習新教法、新技術的過程中,中年教師面臨更多的困難,其適應期也更長。加之,新課程所要求的內容和中年教師堅守的教學風格存在很大的差異,導致了中年教師對職業(yè)的不自信,產生危機感。故此,中年教師在當下的教改進程中形成了一定的“教育偏執(zhí)”,學力水平降低。
3.脫離生本,安然于“麻木心理”
一部分中年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好像無法逃脫經歷修筑的圍墻。狹隘的自卑和虛榮,成為他們的思維模式,導致了教育權威的下降,增大了與教育對象的距離。追根溯源,我們很多的中年教師自己的童心缺失了,遠離了學生,安然于“麻木心理”。
4.職業(yè)倦怠,陶醉于“外部成績”
筆者所做的一項問卷調查結果顯示,100%的中年教師都認為“有必要”終身學習、不斷充電,但僅有40%左右的教師表示會“偶爾學習”,10%的教師“基本不學習”。究其原因,“沒有時間和精力”的占80%左右。參加各級各類通識培訓、專業(yè)培訓,一半以上的中年教師是被動參與。
這就是中年教師的職業(yè)倦怠,其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很多人在短時間內獲得高一級職稱、榮譽后,丟失了追求目標,喪失了內驅力,進入了迅猛發(fā)展后的停滯期或平臺期,逐漸用自我封閉構筑了一道密不透風的圍城。很多中年教師都有這樣的心理:“成績和榮譽該有的我都有了,沒必要和年輕人競爭。該追求的也追求不到,沒必要枉費精力和時間?!彼麄兲兆碛谕獠砍煽?,安于現(xiàn)狀,不思進取,無欲無求,混沌度日。
三、“中年配方”:激蕩中年教師生命成長動力的“綠色哲學”
中年教師應該努力避免故步自封,大膽探索新鮮事物,開拓新的領域,這樣才能盤活教育的“全經驗”,追求人生的“新高度”。
1.取變舍守的哲學——精神成長,防范消極應付
經驗永遠跟不上時代的要求,保守是獲取成功的大忌,陳舊的思維方式影響生命的成長,而“小富即安式”的消極應付是中年教師停滯不前的首要原因。這就要求中年教師求新求變,追求精神的成長。托爾斯泰說:“人類被賦予了一種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長。”中年教師的精神成長,就是消融內在的矛盾與沖突,保持高度的和諧與統(tǒng)一,讓自己持久地體驗到寧靜感和充實感。只有通過精神成長,才能使神經系統(tǒng)恢復到強健而富有彈性的本源狀態(tài),使心身和諧一致,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
精神成長,其實是一種求真的過程。中年教師的求真,不僅是求真理,求判斷的正確,而且是求學習生活的真有所得:既生活充實,又精神充盈;既實現(xiàn)“自我”,又升華“人格”。中年教師的精神生長,離不開唯物主義和辯證思維,建立在已有的生活閱歷、現(xiàn)有的社會實踐基礎之上,是一個循序漸進、堅持不懈的過程。
精神成長,要以教育哲學作為思考工具。知名教育學者石中英教授說:“一個膚淺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是好的教育工作者,也可能是壞的教育工作者——但好也好得有限,而壞則每況愈下?!苯逃軐W素養(yǎng)的欠缺會導致問題教師、問題教育的出現(xiàn),因此,教師要用教育哲學這個工具武裝自己,實現(xiàn)自我精神成長。
生命的成長,一定要讓精神成長相伴一生。作為中年教師,最需要做的,就是呵護精神成長,防范消極應付,千萬不可因遷就而降低對自己的要求。
2.取松舍緊的哲學——防范學力缺失,讓自己張弛有度
重重壓力下,大多數(shù)中年教師忙于工作,繃緊了神經生活。然而,生存的意義不只是忙碌,張弛有度才是最好的生活。中年教師對自己不要太過苛求,應適當?shù)匕炎约簭拿β抵薪夥懦鰜?,謀求自我靈魂的充實與生成,防范學力的缺失。
倡導“超越性學習”。為了自我生命的豐滿而主動學習,為了工作的有效而創(chuàng)造性學習,為了生活的豐富而跨文化學習,將學習視為一個有生命的生態(tài)系統(tǒng),這才是完整的學習觀、教育觀。中年教師可以學學玩空間、寫博客、曬微信、練書法、學畫畫、游山水、聽音樂等等,努力讓生活充實起來。這樣,焦慮不安、無所適從的感覺少了,關注點多了,世界變大了,心胸也開闊了,自得其樂,對生活充滿新的信心和期待。
倡導“碎片式閱讀”。人到中年,極富成熟的魅力,正是精力和經驗曲線雙雙走高的人生黃金期。此時,中年教師可以讀“功利”的書籍以解決困惑,讀“無用”的書籍以豐富積淀;可以養(yǎng)成“背囊”讀書習慣,把讀書當成是休息,給自己一個享受書香的空間;可以鼓勵并鞭策自己在網(wǎng)絡中學習……如此碎片式閱讀,能樹立起笑對人生的境遇觀,用寬大的心胸和情懷去點化和塑造新的生命。
倡導“微格化科研”。純經驗教學已經成為過去,中年教師要把自己從俗務中解放出來,開展“微格化科研”,在實踐中通過行動和研究的結合,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教育教學理論,去研究和解決不斷變化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具體問題。要堅持每天寫一點,記下片言只語的隨感,留下星星點點的思考,從隨筆起步,從小文章寫起,“積跬步而致千里”。
中年教師的學習就是與行動研究相結合,最終目的是提高自己對實踐情境的認識水平,改進教育教學實踐。
3.取大舍小的哲學——保鮮童心,防范脫離生本
中年,做人做事要從大處用心,對于小的得失不可斤斤計較;中年教師不可自滿于曾經的光環(huán),不可自卑于曾經的遺憾,要從“小工作”的狹隘走入“大事業(yè)”的廣博,從“小生活”的院落走向“大人生”的曠野,明晰“我是誰”“為了誰”,去呵護與修煉童心。童心在,就有教育的大道;童心在,就有正確的兒童觀;童心在,就有教師的真性成長。
自由的心靈可以悅納自我。喜歡自己,是因為別人的稱贊;不滿自己,是因為行為違反了規(guī)矩。中年教師的心靈因為成人世界而變得不再自由,因此中年教師要向孩子們學習,為心靈打開枷鎖,像孩子一樣認同自己、喜歡自己、欣賞自己,從而快樂自己。
欣賞的情懷容易接納他人。中年教師難免戴著有色眼鏡看世界,他們一般比較敏感,出于自我保護,往往戴上偽裝的面具與人交往。這樣就會錯失與人真誠面對的機會。他們需要如孩童般擁有寬廣的心靈,不先入為主對誰心懷芥蒂,也不苛求自己和別人,要用真善的眼睛、欣賞的情懷,接納他人,欣賞別人。
好奇的眼睛可以享受生活。孩子的心靈是純凈的,他們擁有明亮的眼睛,并且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中年教師生活在新鮮、充滿情趣的孩童世界里,應該用孩子般的好奇心去打量、探究這個世界,尋找屬于自己的快樂。只有不斷追求新鮮、美麗的事物,才會童心永駐,心態(tài)年輕,不斷提升自己。
明代思想家李贄的《童心說》中說道:“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也。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復有出矣。童心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p>
既然選擇了教師職業(yè),就應該擁有和教育對象一樣的童心、真心,誨人不倦,教書育人,對得住孩子,對得住自己的良心。
4.取進舍退的哲學——診斷發(fā)展,防范職業(yè)倦怠,讓自己再上新樓
中年,得意也好,失意也罷,任何時候,都應有夢,都不可以停止追求理想。應該靜下心來,進行自我診斷,取進舍退,防范職業(yè)倦怠。否則會如找不到港灣停靠的小船,漫無目標,隨波逐流。
實時診斷自我的專業(yè)素養(yǎng)。如:我精通任教學科嗎?教學技能怎樣?了解本學科前沿動態(tài)嗎?讀過幾本專業(yè)理論?能否勝任學科教學?前蘇聯(lián)教育家加里寧曾說:“教師應該首先精通他所教的學科,不懂得這一門學科或對這一門學科知道得不是很好,那么他在教學上就不會有成績?!?/p>
長線探察區(qū)域的教育高地。如:本地區(qū)的教育大環(huán)境怎樣?能否從正反兩方面評價教育環(huán)境?學校文化發(fā)展的方向是什么?身邊有哪些值得學習的教學骨干?了解區(qū)域的教育教學信息,可以“借力發(fā)力”,從而更好地促進自身的專業(yè)發(fā)展和素養(yǎng)提升。
定期進行全域的教學反思。如:我的優(yōu)點是什么?參與過哪些研究?獲得了哪些成就?我的教學能力怎樣?學生和我有距離嗎?家長、同事、學生對我的評價怎樣?我的心理陽光嗎?不能正確評價自己的人,或盲目自大,或妄自菲薄。只有盡可能多地了解自我、認識自我,才能把握自我,發(fā)展自我。
(4)規(guī)劃定制完整的教育生涯。如:未來,我有什么目標?我的弱點與缺陷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如何改之?我該如何為學生做得更好?我有童心嗎?怎樣找到一個快樂工作和幸福生活的平衡點?一個懂得規(guī)劃明天的中年教師,才能用自己的職業(yè)快樂和幸福去感染并引領學生實現(xiàn)快樂、幸福;一個陽光向上的教師才能引領學生積極進取、積極向上;一個有理想的教師才能培養(yǎng)出有理想的學生。
如此循環(huán)往復地自我診斷,可以有效防范職業(yè)倦怠,再次吹響事業(yè)與人生的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