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玉冰
平遙清虛觀,位于平遙縣東大街109號。始建于唐弘道元年(683年),原名太平觀,1300多年來,屢經(jīng)多次重修,現(xiàn)存為三進院落,依中軸線建有山門、龍虎殿、三清殿、純陽宮、玉皇殿等主要建筑。觀內(nèi)還遺存宋、元、明、清,碑碣30余通,是研究道教史跡和書法藝術(shù)的珍品。由于歷史久遠,觀內(nèi)原有道教偶像多已不存。2006年05月25日,清虛觀作為元至清古建筑,被國務(wù)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一、皇家道觀,地位崇高
從古城墻下東門進入平遙古城,沿東大街向西不足百米,路北一堵赭紅色圍墻中間,鑲建一座精致的清代式樣木構(gòu)牌樓,匾額上題寫著“清虛仙跡”四個大字,這便是清虛觀。清虛觀是平遙境內(nèi)最大的道觀,現(xiàn)有資料記載:其始建于唐顯慶二年(657年),原名太平觀,宋治平元年(1064年)改為清虛觀,元初改名為太平興國觀,后又易名“太平崇圣宮”,清代時復稱清虛觀至今。
進入清虛觀,穿過牌樓,是一座簡樸的山門,道教中山門象征三界,進入山門,便意味著跳出了三界,不再受世俗的煩惱,可以“清凈、無為”的修煉了。
過山門,一座巍峨的大殿即在眼前,大殿面闊五間,進深四椽,單檐歇山頂,殿頂由灰瓦和琉璃瓦相間而成,清麗而不俗氣,檐下掛有“太平興國觀”的大題匾,整座大殿雄渾古樸,殿下塑有道教的四方神之青龍、白虎二神彩像,取名龍虎殿。
近年,當?shù)匚奈锊块T曾在觀內(nèi)龍虎殿東面發(fā)現(xiàn)一塊石碑,這對判斷清虛觀的始建年代有了進一步的佐證。石碑已經(jīng)嚴重風化,但有一行文字卻依稀可辨,原文為:“……高宗遺制之所建以志太平之初……故取名太平觀……”。從這些文字可以判斷出,清虛觀依唐高宗李治的遺詔而修建,而李治是于弘道元年(683年)駕崩,所以清虛觀始建年代不應(yīng)早于683年,而是在他去世的弘道元年(683年)修建,距今整整1330年。文字中還可以大致判斷出取名太平觀的原因,即與太平公主有關(guān)。
先帝遺詔修建,觀名因公主而得,這些正好印證了后來明代成化版《山西通史》,平遙太平觀初為唐代皇家道觀的記載。由此看來,平遙清虛觀不但歷史悠久,而且地位崇高。
二、建筑奇特,彩塑精絕
清虛觀的不少建筑,巧奪天工,極具特色。這一點,從龍虎殿的建構(gòu)即可見一斑。
龍虎殿的營造采用了相當奇特的“懸梁吊柱”的特殊技法,大殿梁架四角放在第二層井口枋上,置抹角梁,用來承托平梁和老角梁的后尾。表面上看去,屋頂?shù)闹亓克坪跏菈涸诹藷o根無基的吊柱上,其實在龍虎殿梁架的角落,從墻內(nèi)伸出一根角梁,角梁的后尾支撐在斜放著的平梁上,形成挑出的懸梁式樣,而它的后尾則直接穿過吊柱。于是吊柱承載的屋頂重量通過角梁的后尾傳給了斜放的平梁,再由平梁的兩端經(jīng)過山墻和檐廊的梁枋構(gòu)件傳到立柱上,最后沿著垂直方向傳遞給了地面。這種建造手法擴大了殿內(nèi)的立柱,擴大了使用空間,在國內(nèi)現(xiàn)存古代建筑中,可謂是吉光片羽,堪稱建筑界之奇葩。
殿下正面的青龍、白虎彩塑,為坐姿像,其骨骼雄健、神態(tài)勇猛、手持兵器、相貌威嚴。身后壁上,還塑有青龍、白虎形象,給人一種頂天立地的感覺,讓人感覺其如果站起來,氣勢更是超乎想象。兩尊塑像面部圓潤,衣紋厚重,色彩艷麗,雕塑武士所講究的“三位一體”也處理得恰到好處,分別采用了淺浮雕、高浮雕、圓雕和懸雕的手法而成。經(jīng)考證,兩尊塑像為元末明初所塑,為我國元代彩塑罕見的存世作品,歷史和藝術(shù)價值極高。
三、名士修道,呂仙顯圣
龍虎殿后是清虛觀的第二進院子,院子的東廂房墻壁上鑲嵌有一塊石碑,石碑不大,但相當光滑,上刻“尹志平”三字,相傳為尹志平親書。提到尹志平,看過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等武俠小說、電視劇的人們,一定對他頗有微詞。他是丘處機派去蒙古通信的那個小道士,從那時就可以看出尹志平不是什么大氣的人,當時挺瞧不起郭靖,后來的幾次出場也是硬氣有余,本事不足。他對小龍女一往情深,不惜舍命相救,而且氣節(jié)上沒站錯隊。之所以大家對尹志平這么有看法,是因為小龍女太圣潔了。
但現(xiàn)實中,尹志平卻是一位在道教極具影響、且頗有建樹的人物。他生于1169年,卒于1251年,師從全真道第五代掌教丘處機,后為全真道第六代掌教。尹志平掌教時期,全真道的影響很大,元定宗三年(1249)春,尹志平被特旨賜“清和演道玄德真人”號。真人,即修真得道之人,民間稱之為“活神仙”。相傳尹志平掌教前,曾在平遙清虛觀修煉、傳道6年,后來道士們將其親自手書的“尹志平”三字,刻于石碑鑲嵌于尹真人住宿的房屋墻壁以作紀念,后人見到都要用手撫摸,以求能沾仙氣。
院子的正中是純陽宮,一座非常漂亮的清代建筑,供奉著道教北五祖派祖師爺,道號純陽子的呂洞賓。
據(jù)記載,清康熙年間一天中午,清虛觀中冷冷清清。觀內(nèi)道士們正各自忙碌,卻發(fā)現(xiàn)玉皇閣上有一位道士,大家都不認識。幾位道士看著真切,便在閣樓下搭話,但對方并不回答,眾道士便上閣樓尋訪。但大家上樓后卻怎么也找不到剛才的那位道士,只是在閣樓一根柱子上發(fā)現(xiàn)“一心二人仁”五個字。事后,道士們將事情講給了道長,道長仔細詢問了那位道士的身形長相后,隱約感覺這位道士是呂洞賓。急忙跟隨眾人來到玉皇閣查看,發(fā)現(xiàn)字跡也是仙風道骨和呂仙人的一樣。
就這樣,呂洞賓在清虛觀顯靈的事迅速傳開,大家認為這是呂仙人留給大家的一道字謎,解開為“心從仁”,希望世人“一心從仁向善”。后來乾隆年間,平遙知縣蔡良茂組織各界商賈、鄉(xiāng)紳一起出錢出力,在觀中修建一座大殿,依呂洞賓的道號純陽子,取名“純陽宮”。建筑落成,知縣手書了“清虛仙跡”做成匾額,掛在了臨街的牌樓上,自此清虛觀成為平遙的十二景之一。
呂洞賓是道教八仙之一,在中國民間有著廣泛的信眾,他斬妖除害為民造福,深受百姓敬重,所以在平遙清虛的純陽宮中,大家專門建造了閣樓,將他高高奉在上面。神龕內(nèi)的呂洞賓面目慈祥,鳳目朝天,頭戴純陽巾,衣著黃衫寬袍,一副神仙模樣。
相傳,農(nóng)歷四月十四日是呂祖的誕辰,每到這一天,平遙境內(nèi)包括周邊縣市的眾多善男信女,都要前來供奉呂祖,祈求得到他的保佑,感受他慈悲的仙氣。年復一年,天長日久,這個“活動”就成了清虛觀廟會,直到今天,香火依舊。
四、八思巴文,透靈石碑
純陽宮后便是清虛觀的正殿“三清殿”,為明代建筑。殿里供奉著道教的三位最高宗神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道教認為“三清”是“道”在三個不同時期的化身,這三尊塑像是以木頭為支架,外面包泥塑而成,高達四米,看去似正在說法的樣子。細觀塑像,道裝上至今還涂著一層金,衣紋非常自然,有一種飄飄欲動的感覺。其造型(下轉(zhuǎn)第56頁)(上接第53頁)軀干頎長,形貌典雅,表情和藹,姿態(tài)凝重,給人一種神秘玄妙的感覺。
三清神像周圍原供奉著二十八星宿,后被毀壞,現(xiàn)供奉著從平遙境內(nèi)各道觀收集而來的二十多尊木雕像。這些木雕像采用圓雕立體的手法雕刻而成,屬于道教體裁,為宋元風格,其作品面部表情生動、傳神、細膩,是一種比較接近世俗,人情味較濃的造型藝術(shù)。所塑人物比例協(xié)調(diào)、面部表情生動,動作的搭配和衣紋線條都非常準確。
殿內(nèi)還有一塊很特殊的石碑,當?shù)厝朔Q透靈碑,意思是這個石碑通靈能預報天氣。據(jù)傳平時石碑十分干燥,每到夏天,如果石碑上滲出水珠,那么這一天就會下雨。對此,當?shù)乩先藗兊莱隽苏嬷B:這其實沒什么神奇,和水缸能預報下雨是一個科學道理。
這塊碑的珍貴之處在于,碑的正面為一種鮮為人識的八思巴文,后面是對照的漢文。八思巴文是元代的官方文字,但由于難懂、難識和一系列的政治文化原因,只推廣使用了幾十年,就隨著元朝的覆滅消亡,成為一種“死文字”。
這種八思巴文和漢文對照碑文的傳世,對研究八思巴文起到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因為它有一種字典的功能,人們能把它當做一種工具書,去對照、認識、了解八思巴文。據(jù)專業(yè)人士講,現(xiàn)如今留存于世的八思巴文和漢文對照的文獻、碑石,在全國寥寥無幾。
清虛觀八思巴文碑,有二十行文字,對照漢文我們得知,其意是元代朝廷免除清虛觀內(nèi)道士徭役等優(yōu)待政策的圣旨,這塊碑是研究蒙古文化、歷史的珍貴實物。
(作者單位:山西省平遙縣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