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網絡化對公民政治認同的雙重影響

      2015-05-30 19:38:49姜惠鳳
      東方教育 2015年8期
      關鍵詞:網絡化公民政治

      姜惠鳳

      【摘要】自20世紀我國進入網絡化時代以來,我國人民的思想、文化實現了跨時間、跨空間的交流,對當代的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及社會生活的參與和了解都達到了新的高度,產生了新的變化。作為政治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政治認同,也必然受到了網絡化的深刻影響。基于政治認同的理解,輔以我國網絡化發(fā)展情況,分析網絡化對公民政治認同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進行總結并提出未來研究方向。

      【關鍵詞】網絡化公民政治認同影響

      一、引言

      政治認同既是指政治主體在政治生活中對個人的政治身份和所處的政治體系在情感和心理上產生的認識與評價,進而自覺地維護該政治體系的心理活動,也是指政治主體在某種利益需求和價值需求的基礎上主動地、積極地參與該政治體系的實踐活動。而網絡化是現代社會的重要特征,網絡化發(fā)展也為公民政治認同帶來雙重的影響。

      二、網絡化對公民政治認同的影響

      (一)網絡化對公民政治認同的積極影響

      隨著互聯網在我國的普及與發(fā)展,我國人民的網絡應用規(guī)模不斷地擴大,滲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對公民的政治認同也帶來積極的影響。

      1.網絡技術的推廣拓展了公民政治認同的途徑

      麥克盧漢所說:“媒介可以使人產生新的感知習慣”。[1]在認同途徑方面,以往公民認同途徑主要是傳統媒介,學校教育等。這種途徑缺點是單向的、方式較為單一、認同主體接受信息比較被動,同時受時間與空間限制。而網絡技術的發(fā)展則提供了新途徑。在網絡推動下,信息來源更廣,傳播速度更快,獲取更加方便,便于公民在接受、評價、內化信息之后,形成自身政治認同。同時,網絡技術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向人們提供、宣傳各種不同的角色模式,角色評價、價值標準、行為規(guī)范等,潛移默化地對人們進行教育,成為個體社會化的強有力執(zhí)行者”[2]。在某種程度上拓寬了公民政治認同的途徑。

      2.網絡政治文化的形成營造了公民政治認同的氛圍

      20世紀80年代中期后,網絡政治文化隨著互聯網發(fā)展而產生?!熬W絡政治文化是指以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為依托,存在于網絡之中,以發(fā)送、接受信息為核心而衍生出來的人類對自身政治價值、政治生活方式、政治思維方式的反思,是與現實社會和網絡社會政治現象有關的精神現象的總和?!盵3]網絡政治文化對于政治認同的營造作用,表現在:第一,網絡政治文化以信息含量大、更新速度快的特點使人們可以在浩如煙海的信息資源中選擇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從而奠定了公民政治認同的信息基礎。第二,網絡政治文化具有交互式溝通的特點,將政治信息傳遞給網民的同時,網民也可隨時隨地發(fā)表見解,與其他網民交流與探討,顯示出了政治認同主體的主動性。

      3.公民網絡參與的增強加深了公民政治認同的程度

      網絡的發(fā)展,一方面公民能夠在網絡社會中廣泛行使自身的知情權、參與權,公民可以通過官方網站、論壇、微博、貼吧等掌握自己所需的信息,同時又發(fā)表自身的見解;另一方面公民能夠在網絡參與中發(fā)揮監(jiān)督權,既在參與中監(jiān)督政府政策實施,又在參與中為政府了解民意開通渠道,政府可以根據網民的反應及時地調整、制定各種政策,促使政府的決策趨向科學化與合理化,進一步增加公民的政治認同程度。

      (二)網絡化對公民政治認同的消極影響

      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fā)展,在給政治認同帶來一系列積極影響的同時,這把“雙刃劍”也給公民政治認同的建設帶來了消極影響。

      1.網絡數字鴻溝造成公民的政治認同的差距

      網絡數字鴻溝使得公民政治認同存在差距。具有良好經濟和教育背景的人則可以根據自身優(yōu)勢在網絡世界遨游,盡情享有網絡帶來的便利;反之,經濟和教育背景較差的人則參與較少。公民要達成一致的政治認同,共同推動社會的發(fā)展,減少差距、平等地享受接觸網絡的機會必不可少。因此,政府還應繼續(xù)出臺相應政策,大力發(fā)展經濟和教育水平,縮減網絡數字鴻溝,減少公民政治認同的差距。

      2.非理性的網絡參與導致公民的政治認同的波動

      公民的網絡參與大大提高了公民的政治認同,但也應注意到非理性網絡參與對公民政治認同的削弱作用。網絡的匿名性、開放性所產生的“互聯網去抑制性效應”則是導致網絡群體性事件發(fā)生的主要原因。非理性政治參與導致極端化的網絡暴民出現?!熬W絡是一個巨大的化裝舞會,在這里人們隱去了真實的身份特征,而其行為也可能變得無所顧忌”。[4]網絡社會的虛擬性使得成員參與討論、發(fā)表言論降低了公民政治參與的責任心。除此以外,網絡社會自身虛擬性決定了網絡社會缺少完全的掌控者與管理者,公民可以肆意的發(fā)表言論,各種網絡信息包括極端個人主義的思想散布于網絡空間中,加劇了非理性網絡參與的形成?!叭绻W絡民意為非理性力量所驅使,它非但不能承擔起形成理性民意重任,反而會助長社會偏激、盲目和任性,甚至受少數人利用而成為助紂為虐工具”[5]。

      3.虛假網絡信息的傳播引起公民的政治認同的降低

      埃瑟?戴森,美國國家信息基礎設施顧問委員會委員,曾經指出:“數字化可能成為恐怖主義和江湖巨騙的工具,或是彌天大謊和惡意中傷的大本營。”[6]網絡帶來充足政治信息的同時,也帶來了政治信息的真假難辨,增大了政治信息的管理難度,對公民政治認同提出了嚴峻的考驗。第一,利益的驅動。隨著網絡的發(fā)展,采取商業(yè)化的運作形式的網絡媒體也逐漸占據媒體的主導地位。為了追求更高的點擊率來獲得效益,往往充斥各種模棱兩可的消息吸引人點擊。第二,個人或少數人觀點極端化。網絡虛擬性易造成虛假信息轟炸,以引起社會激烈言論甚至社會恐慌,嚴重影響著我國公民政治認同的發(fā)展。

      三、總結

      網絡化對公民政治認同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其中,積極影響主要體現在對公民政治認同氛圍的營造、途徑的拓展、程度的加深;消極影響主要體現在易使政治認同差距增大、導致波動的產生、政治認同度的降低等。如何增大積極影響,盡可能的消除消極影響,不僅是未來政治認同研究的重要問題之一,也是維護我國社會穩(wěn)定的需要。

      參考文獻:

      [1]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商務印書,2001:25.

      [2]房正宏.網絡政治參與:內涵與價值參考[J].江西社會科學,2011,(3):223.

      [3]李斌.論網絡政治文化的內涵、特征及功能[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28(2):207.

      [4]茅亞萍.淺析網絡的匿名傳播[J].當代傳播,2003,6:42.

      [5]張千帆.網絡民意的前途在于網民的理性[EB/OL].http://news.163.com/09/0408/09/56CAOUDP00012Q9L.html.

      [6][美]埃瑟?戴森.2.0版數字化時代的生活設計[M].胡泳譯,1998:17.

      猜你喜歡
      網絡化公民政治
      論公民美育
      “講政治”絕不能只是“講講”
      當代陜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政治攀附”
      當代陜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政治不純”
      當代陜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過硬,必定不可靠——政治體檢不能含糊
      當代陜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當代新聞學的網絡化發(fā)展
      新聞傳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隱私保護也是公民一種“獲得感”
      十二公民
      電影(2015年4期)2015-11-29 07:32:17
      基于OPC的網絡化群梯管理系統開發(fā)
      網絡化時代社會認同的深刻變遷
      岳西县| 汉中市| 南川市| 海盐县| 驻马店市| 黑水县| 城市| 禄劝| 乌拉特前旗| 满洲里市| 东乌珠穆沁旗| 平顺县| 庆城县| 阿荣旗| 常宁市| 宝应县| 阿克苏市| 曲水县| 望城县| 南涧| 普兰县| 东平县| 兴宁市| 正宁县| 昌黎县| 乐亭县| 庆阳市| 台南县| 拉孜县| 武定县| 汾阳市| 建瓯市| 萍乡市| 内乡县| 新田县| 军事| 台东县| 安国市| 沧州市| 宁夏| 泰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