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德雅
不少語文老師埋怨詩歌難教,教師胸中千般情,學生聽之索然無味。其實,讓詩與學生的生活對接起來,學會吟誦詩歌,不失為一條解決“詩歌難教”這一難題的好途徑。
一、詩歌吟誦,要聯(lián)系生活情境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痹娨耙鳌?,不同于散文小說之類的讀。魯迅先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老先生有“千杯未醉……嗬……”并努力將頭“拗過去”的描寫,便是吟誦了。古人吟詩類似于唱腔的?,F(xiàn)在用普通話吟誦的時候,先要讓詩感動自己,把感情蓄之于心海,吟時注意抑揚頓挫,輕重緩急,把心海之水倒出來。
二、詩歌吟誦,需把握詩的情調
《黃樓鶴送孟浩然之廣陵》(后文簡稱《黃》)詩“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之”字。之,到,去之意。今日與友一別,朋友去揚州,也許另作他鄉(xiāng)游,詩人重逢會有時?歡欣之中有惋惜?!端汀吩姟笆拱参鳌?,使,出使,受朝廷派遣遠出陽關,身不由己,朋友去而不知何時還,自然憂郁難舍了。情調不同,自然吟誦方法有別。
三、詩歌吟誦,需體悟詩歌意境
意境再現(xiàn)之程度如何,決定了吟誦詩歌質量的高低,也決定了學生對詩的理解質量。意境再現(xiàn)不等同于意境分析,更注重讓學生進入詩境。對于學生,大可不必過分看中意境分析。意境再現(xiàn),可由三條途徑來實現(xiàn)。
一是就課文詞句展開合理的聯(lián)想。如《黃》詩“故人西辭黃鶴樓”句,看似平淡,實則意味深長。其中“黃鶴樓”,一個名詞而已,嘗試展開聯(lián)想,則意味綿綿:朋友從黃鶴樓別去,別去之前定然與李白在此樓唱詩品酒,留戀于龜蛇二山之清秀,忘返于長江之濱的浩渺,陶醉于登樓把酒問天的詩情畫意……真是不懂聯(lián)想便不懂詩啊!
二是調動學生生活積累,對接詩歌意境,在對接中體味。這一點是學生吟誦詩歌意境再現(xiàn)的橋梁。吟誦《送》詩“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二句,不妨讓學生回憶小學畢業(yè)晚會不愿散去的情境、回憶親人分別時的心境和眼淚、回憶好友離別相贈楓葉一片、留言一段的癡情……這些于詩歌意境有相通之處的回憶,有助于學生受到詩歌的感染。此曰“相似誘導”。讀《黃》詩:今日游臨黃鶴樓,黃鶴已去樓還在,卻另有一番詩情在心頭——長虹臥波,車流如織;漢正街上,燈紅酒綠,廉價的牛仔褲,掛斷街頭。古之幽情,迥然不同。這對生活在長江之濱的學生是容易接受的。再謂之“對比誘導”。
“情境誘導”又是一法,即調動學生的文學積累。讀詩時,聯(lián)想讀的小說、電視、電影情節(jié)、詩文等。如吟誦《黃》詩,再創(chuàng)“渭城朝雨悒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意境,講了易水送別時高漸離擊筑而歌的詩句:“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苯琛帮L”借“水”寫悲壯;講了黛玉葬花借花言情;講了倘若春和景明,江山如此多嬌,朋友將行建功業(yè),會如此抑郁難舍嗎?此句借“渭城”,借“柳”寫離愁。朱自清《背影》中送別之情境,那父親的桔子與反復叮囑不也是如此情境嗎?
三是聯(lián)系學生作文內(nèi)容,也不失為一良法。如學生作文《雨中》寫父親病重、乘車而去。小雨綿綿,車影遠去,淚眼婆娑,久站雨中不知歸路,又是一種入境方法。
總之,詩要通過意境再現(xiàn)來體味詩情,通過詩的情調來琢磨吟誦之法。意境、詩情、吟誦,三壁合一,才可吟出詩歌的美來。長此以往,學生欣賞詩歌的品位也必有提高,詩歌“難教之嘆”自不在言下了。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