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萍
一、引導學生吃透考點,明確得分要點
要想學生審題和答題到位,首先要讓學生“心中有譜”——明確這道題考什么,如何答?我們嘗試從參考答案中理解考點,歸納得分要點,顯然,歸納并概括出文本中的原理或觀點,并用之對實例(或材料)進行分析是得分要點。為了讓學生吃透考點,明確得分要點,筆者進行了兩個嘗試。效果不錯:
1.嘗試一:在知識點復習后,結合學生練習卷的答題情況,歸納出學生答題的常見問題及解決辦法。在此基礎上,再次進行強化練習并精選出典型答卷——4分示卷、3分示卷、2分示卷、1分示卷、0分示卷,原汁原味地展示出來,不公布得分,而是讓學生擔任“閱卷教師”,給各個答卷打分并說明評分依據(jù)。
設計意圖:如果總是教師告知規(guī)則,學生就相當于“知識的倉庫”,其學習主動性不高。讓學生充當閱卷人,給自己的同齡人評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求評分時闡明評分依據(jù),是為了讓學生真正地動腦——掌握評分規(guī)則,抓準得分要點,注意準確表達,在運用中理解,在理解中掌握,把考點和答題格式、作答思路進行內(nèi)化。
2.嘗試二:提供文本和若干實例,讓學生根據(jù)考點設計題目,闡述設題依據(jù)。
設計意圖:讓學生根據(jù)考點設計15題,難度較大,可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如練習《書法藝術的審美本質》一文,根據(jù)文本觀點,筆者提供了幾個歷史上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顏真卿、蘇軾)與文中原理有關的故事,讓學生設題。筆者的目標是——讓學生有意識地根據(jù)考點設計題目,在運用中切實理解考點。
二、指導學生認真審題,找準對應
考場上學生常出現(xiàn)的問題之一是“審題不清,答非所問”。學生讀文章時走馬觀花,沒有理清文本脈絡,審讀題目時沒有把握住問題的核心,導致答了一堆內(nèi)容卻不得分。
筆者總結了學生答非所問的原因:一是沒有讀懂文本,二是沒有審清題意。針對這一不足,教師首先應在平時引導學生讀懂文本:掌握論說文的文體特征,掌握“黃金結構三段論”、本論的結構方式、論證方法等。其次,引導學生學會梳理文本,只要理清行文思路,文本的觀點自當凸現(xiàn)。
三、訓練學生掌握答題格式,力圖概括全面
論述文15題新題型的答題格式是“列出文本中相應的原理(觀點)+結合實例(材料)進行分析”。
首先,端正學生的答題態(tài)度。在明確答題格式后,學生若再普遍存在答案漏缺、概括不全等問題,多是因為態(tài)度不端正。如2013年佛山二模,“答卷只有觀點,沒有分析”和“答卷只有分析,沒有觀點”這兩種漏缺情況非常普遍。
其次,對“癥”下“藥”——結合典型的失分答卷示例,分析失分原因,明確答題格式。如講評分析“①陳家順對待農(nóng)民工,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無私奉獻的品質;②陳家順的做法,既符合中國文化中重義,又符合西方文化重法的行為規(guī)范”答卷時,教師先明示:該考生回答了兩個觀點,可惜只有觀點,沒有分析,兩個要點只各得1分。接著引導學生探究失分原因,這樣有原理有分析,概括全面,自然手到分來。
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表達習慣:有理有據(jù),簡潔準確
教師應從源頭上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表達習慣。培養(yǎng)學生有理有據(jù)的思考習慣——據(jù)“據(jù)”明“理”,依“理”析“據(jù)”;培養(yǎng)學生簡潔準確的作答習慣——分點作答,觀點與分析對應。
學生普遍存在一些答題不足和陋習:惟恐答漏,多多益善;拖沓冗長,條理不清;混合作答,表述紊亂;語句不通,表意不明。教師應以足夠的耐心,引導考生逐步改進、完善。
五、緊抓配套訓練不松懈,以練鞏固,以評促升
多做配套練習是答題規(guī)范得以鞏固的基礎,練習后的批改與針對性講評是提高分數(shù)的保證。光做題不講評學生只會疲于應付,光講評不練習復習就成了空中樓閣。只有在平時多練,多反思,多改進,養(yǎng)成規(guī)范答題的良好習慣,才能逐步做出感覺,得心應手。
六、總結
總之,要想答好論述文閱讀15題新題型,吃透考點是基礎,規(guī)范作答是關鍵。在備考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吃透考點,讀懂文本;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認真審題,找準對應;訓練學生掌握答題格式,力圖概括全面;并培養(yǎng)學生有理有據(jù)的思考習慣和簡潔準確的作答習慣,逐步實現(xiàn)高效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