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
摘 要:《馬氏文通》中的“頓”相當于句法結構。按照其內部結構,大體可以分成單詞之頓、偏正結構、聯(lián)合結構、動賓結構……等九類,這些“頓”在句中可以做主語、謂語、狀語、賓語等多種句法成分。同時“頓”存在一些特殊用法,不能單純的與句法成分對應。
關鍵詞:頓;句法結構;句法成分
一、單詞之頓
一個單個的詞算做一“頓”,又分為兩種情況:
(一)“頓”單獨做句法成分
運用層次分析法,對句法結構進行第一次切分,得到兩個直接組成成分,單詞之頓是其中之一,也就是說單詞之頓是第一層面的直接組成成分。
a.“頓”做主語
(1)《左傳·隱公十一年》:“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2)《荀子·議兵篇》:“身,茍不狂戇陋,誰睹是而不改也哉?”
(3)《莊子·達生》:“臣工人,何術之有?”
根據(jù)《文通》的解釋,例(1)中“禮”是“只字一頓”。例(2)中“身”為“一頓”。例(3)中“臣”者,梓慶自稱,一頓。
b.“頓”做時間狀語
(1)左傳昭公元年云:“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p>
(2)左傳隱公元年云:“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p>
(3)左傳隱公元年云:“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p>
“五月”“初”做時間狀語,說明事件發(fā)生的時間。
《文通》中像這樣明確指出的一字之“頓”還有不少。顯而易見,一字之“頓”不是短語,而是單個的詞。這些詞沒有其他詞修飾,只是單個的詞,在第一次切分時,便是一個直接組成成分。a類的單詞之“頓”是主語(起詞),b類的“頓”是時間狀語。其中《文通》認為“ 臣工人”中,“工人”是復指“臣”的,這里把“ 臣工人”看做主謂結構,“臣”是主語,“工人”是名詞性謂語,是陳述說明主語的。
(二)組合做句法成分
“頓”不是第一層次直接組成成分,而是與其他成分組合成句法形式,“頓”包含在這句法形式中。這一合成句法形式既可以是第一層次的直接組成成分,也可以是其他層次。
(1)左傳昭公十二年云:“楚子狩于州來,次于穎尾,使蕩侯、潘子、司馬督、囂尹午、陵尹喜帥師圍徐以拒吳。”
(2)左傳昭公十二年云:“昔我先王熊繹,與呂伋,王孫牟,燮父,禽父并事康王”此轉詞之頓也。
(3)左傳定公四年云:“分魯公以大路大旂,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殷民六族,條氏、徐氏,蕭氏,索氏,長勺氏,尾勺氏?!薄皸l氏,徐氏,蕭氏,索氏,長勺氏,尾勺氏”各為一頓,復指“六族”。
(4)左傳隱公十一年云:“鄭伯使許大夫百里,奉許叔以居許東偏”百里一頓,與“許大夫”同為賓次。
(5)左傳僖公四年云:“公殺其傅杜原款?!薄岸旁睢北久活D,與“其傅”同次,復指“其傅”。
“蕩侯、潘子、司馬督、囂尹午、陵尹喜”“使”后止詞五本名,排作五頓。每個名字是一“頓”,共五頓。五頓組成聯(lián)合結構,做“使”的賓語(止詞),(2)(3)的情況同(1)?!鞍倮铩币活D,與“許大夫”同為賓次?!岸旁睢北久活D,與“其傅”同次,復指“其傅”。同次也,同乎前次也,即所指者與前次所指者一也。也就是“頓”與前次組合,構成同位結構。馬氏所說的“同次有為頓”幾乎指的都是同位結構。
二、偏正結構
彖五所舉的例子中,偏正結構的“頓”很多,在句中充當多種句法成分。
(一)偏正結構做主語
(1)戰(zhàn)國策秦策云:“當此之時,萬民之眾,王侯之威,謀臣之權,皆欲決蘇秦之策。”起詞排頓四,每頓皆名為偏次焉?!叭f民之眾”一頓是偏正結構,“眾”是中心語,萬民定語,“之”字將定語介紹給中心語?!巴鹾钪\臣之權”結構同“萬民之眾”。
(2)左傳昭公三十一年云:“若艱難其身,以險危大人,而有名章徹,攻難之士,將奔走之。若竊邑叛君,以徼大利而無名,貪冒之民,將置力焉。”“攻難之士”者,起詞也,一頓,“攻難”者,外動偕止詞而為偏次也?!柏澝爸瘛闭?,起詞也,一頓,則一靜字附之,若偏次焉也?!肮ルy之士”“貪冒之民”結構同“萬眾之民”。
(3)國語吳語云:“勾踐請盟,一介嫡女,執(zhí)箕帚以晐姓于王宮,一介嫡男,奉槃匜以隨諸御。”“一介嫡女”“一介嫡男”皆偏正結構,韋昭注:“一介,一人?!?/p>
(二)偏正結構做賓語
(1)戰(zhàn)國策趙策云:“人主之子也,骨肉之親也,猶不能恃無功之尊,無勞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況人臣乎!”“無功之尊”“無勞之奉”兩止詞兩頓。述語是“恃”,“無功之尊”“無勞之奉”是賓語。
(三)偏正結構做狀語
(1)左傳成公十六年云:“韓之戰(zhàn),惠公不振旅,箕之役,先軫不反命,泌之師,荀伯不復從,皆晉之恥也。”“韓之戰(zhàn)”“ 箕之役”做狀語,表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地點。
(2)莊子齊物論云:“山林之畏隹,大木百圍之窈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首句記處,一頓也;第二句起詞,亦偏次之頓也。首句記處“山林之畏隹”一頓做狀語,表處所,即“山林之畏隹”之處的“大木百圍之窈穴”
(四)偏正結構復指前面某成分
(1)左傳二十四年云:“秦伯送衛(wèi)于晉三千人,實紀網(wǎng)之仆?!薄皩嵓o網(wǎng)之仆”一頓,與“三千人”同次。
(2)左傳昭公七年云:“況良宵,我先君穆公之胄,子良之孫,子耳之子,敝邑之卿,從政三世矣?!薄拔蚁染鹿?,子良之孫,子耳之子,敝邑之卿”皆與“良宵”同次,都是復指“良宵”的,但不能把“我先君穆公之胄,子良之孫,子耳之子,敝邑之卿”看做是同位結構,它們應該是“良宵”的謂語,即它們是陳述說明“良宵”的,它們本身組成的是聯(lián)合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