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國文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和《曉出凈慈寺》是浙教版五年級下冊中的內(nèi)容,前一首是宋代詩人蘇軾任杭州通判時所寫之作,描寫了夏日西湖上一場來去匆匆的暴雨,后一首是唐代詩人楊萬里早晨出門送友時即景發(fā)興之作,詩中沒有直說送別,而是通過寫六月西湖綠葉紅花的美景,寓
情于景。引領學生將兩首詩整合著學習,感知詩人圍繞“西湖”抒發(fā)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感悟詩人的寫作風格,特有感觸。
一首詩,一幅畫:
感知六月西湖景美
1.讀出古詩獨特的韻味。
教學伊始,學生盡情地朗讀,讀出這兩首古詩都描寫了什么地方、什么時候的景色。目的是讓學生對文本有一個熟悉的過程,同時在學生體會都是描寫西湖六月的景致時,教師適時教給讀詩歌的方法——細讀詩題,能知道相關知識;詳讀注解,能讀懂詩歌。學生被詩句“風光不與四時同”感染時,引導學生回到兩首古詩中一遍一遍地讀,讀出“兩首古詩講了六月西湖的哪些風光?”盡管學生對詞語還沒有形成清晰的畫面,但他們對景色有了心靈上的“意會”。第三次回到每首詩中細細地品讀,體悟詞語所構成的語境,美美地讀,對比著讀,讀出它的獨特韻味,讀出六月西湖的別樣景致。
2.想象詩句描繪的畫面。
詩歌的語言文字所描述的顯像結構本身沒有什么可感性,必須借助人的聯(lián)想和想象,才能讓干癟的符號化為鮮活的畫面。教學“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兩行詩時,教師不是讓學生來解釋本身的字面意思,而是讓學生想象,從這兩句詩中讀懂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同樣,在教學感悟“亂”字時,教師問學生:“同學們仔細聽聽,這個 ‘亂字中,有聲音嗎?你聽出了怎樣的聲音?”學生的想象就在引導中不斷地擴散,一個“亂”字豐盈了,它描繪了一幅可觀可感的畫面,組成了一曲動聽的交響樂。
3.體悟詩人真摯的情感。
如果說,誦讀、想象是語言感性的點滴累積,那么體悟則是學生語言感性的統(tǒng)整和勃發(fā)。當學生對《望湖樓醉書》形成了鮮明的表象,有了欲罷不能的情感時,就要適時引導將語言的“感”引向語言的“悟”。整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教師引領下層層推進,螺旋上升:第一步,讀著讀著你會發(fā)現(xiàn),這首詩描繪了很多不同的景色!引導孩子沉醉于文本中,在他們眼中,這不再是28個字的一首小詩,而是一曲韻味無窮的篇章。第二步,帶著這種感覺,讀一讀雨中西湖這一景致吧!此刻,孩子的誦讀應該說是“其言皆出自吾之口,其義皆出自吾之心”。第三步,學完《曉出凈慈寺》《望湖樓醉書》兩首詩時,學生也欣賞了晴好、雨奇的六月西湖,學生們情不自禁地贊嘆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也就發(fā)自肺腑了。
一個字,一詩人:
感受詩人創(chuàng)作風格
本堂課閱讀體驗的深度,對這兩首古詩教學的第二個層次建構體現(xiàn)在理解“亂”這個字上。這一“亂”字看出了雨中西湖怎樣的景致?體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用詞風格?成了本堂課精心構筑的“精深敘事”,也成了學生體會雨中西湖的切實“抓手”。要知道,讓今天的孩子去理解古代詩人所描繪的詩的精髓,是有距離的;讓天真的孩子去感知詩人的創(chuàng)作風格,是有挑戰(zhàn)的。
1.走進“亂”字構筑的畫面。
首先,教師讓學生想象 “白雨跳珠亂入船”是一幅怎樣的畫面?感受“亂”字,能感覺到雨點的大、急、密,無限的活力;接著讓學生仔細聽聽,這個“亂”字中,有聲音嗎?你聽出了怎樣的聲音?體驗 “亂”字仿佛將那丁丁冬冬、噼噼啪啪的聲音匯合在一起,組成了一首動聽的交響樂。這是多神奇的景致,多有氣勢的畫面呀!最后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比較 “亂”字平時的用法,當學生感知“亂”字都用在形容非常嘈雜令人生厭的語境中,都不輕易使用時,教師引導:大詩人卻將它用在西湖雨景上,為什么?就是這樣,教師鎖定“亂”字不放松,步步跟進,層層剝筍。學生對“亂”字的理解逐步深入,心靈中的西湖美景也越發(fā)濃郁。盡管有一部分學生理解的“亂”字還處在感性的層面,但誦讀時已浸透了濃濃的情愫!
2.品味“亂”字融入的風格。
蘇軾的詩詞豪氣萬丈,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表現(xiàn)方面獨具風格,開豪放詞派的先河,對后代很有影響。如果就詩解詩,不了解詩人讀詩,對于五年級學生來說,可能是一個遺憾。因此,學生理解了“亂”字的景致后,引導他們發(fā)現(xiàn)這樣的用詞風格在蘇軾的其他詩詞中也多次出現(xiàn),出示:“亂石崩云,驚濤裂岸,卷起千堆雪。”“亂山攢擁,流水鏗然,疑非人世也。”這兩句詞,請學生讀讀,說說感受,點撥蘇軾用詞大膽豪邁的特點,隨機介紹蘇軾的詩詞風格。最后學生回到原詩,從一個“亂”字中讀出蘇軾的萬丈豪情!
(作者單位:浙江杭州市采荷第一小學教育集團)
(責任編輯 劉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