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古代如何防止“高考移民”

      2015-05-30 07:02:27毛劍杰葉毓蔚
      關(guān)鍵詞:士子錄取率科舉

      毛劍杰 葉毓蔚

      在高考中,部分考生利用各地存在的高考分數(shù)線的差異及錄取率的高低,通過轉(zhuǎn)學或遷移戶口等辦法到高考分數(shù)線相對較低、錄取率較高的地區(qū)應考,被稱為“高考移民”。

      其實,高考移民古已有之,科舉時代稱為“冒籍”。區(qū)域社會發(fā)展不平衡,兼之農(nóng)業(yè)社會延續(xù)至今的戶籍壁壘依然存在,是“冒籍”至今存在的根本原因。

      兵部尚書的兩個故里

      死于1640年的明代兵部尚書熊文燦,大約不會想到,在他身后370多年,貴州敘永縣、四川瀘縣兩地,竟因爭奪他故里資格而爭論不休。

      熊文燦故里問題,似乎史書中的記載也彼此相左?!睹魇贰访鞔_記載,熊文燦為貴州省永寧衛(wèi)(即現(xiàn)敘永縣)人,舊編敘永地方志里,也輯存一篇熊文燦本人為永寧城蓬萊橋建成撰寫的《蓬萊橋記》。但爭論的另一方瀘縣,當?shù)氐脑棋\鎮(zhèn),在清道光年間即有“熊文燦故里”石刻。而嘉慶《四川通志》及《禮部志稿》中也記載,熊文燦為永寧衛(wèi)籍,瀘州人。

      在當?shù)匦苁献遄V中,歷史學家們找到了造成熊文燦“人籍分離”這一怪現(xiàn)象的真實原因:熊文燦曾改變籍貫參加科舉。明代永寧衛(wèi)歸屬貴州省管轄,而貴州作為明代邊陲省份,又是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在科舉錄取人數(shù)和比例上有政策傾斜。

      本是瀘縣人的熊文燦,正是通過法外途徑把自己變成了永寧籍,然后在永寧應試,一舉成功。

      白居易也是“冒籍”者

      類似于熊文燦這樣的行為,在古代有個專門的詞叫“冒籍”,它幾乎與科舉制同時誕生。史載,隋代唐初科舉制度初設時,由于科舉及第者在仕途競爭上優(yōu)勢還不明顯,因此冒籍現(xiàn)象較為少見。但隨著盛唐科舉制度的繼續(xù)完善發(fā)展,科舉及第士人優(yōu)勢凸顯,面對省試各區(qū)域登第人數(shù)、錄取比例失衡的現(xiàn)實,冒籍現(xiàn)象開始大量出現(xiàn)。

      科舉系自由報考,考生群體極為龐大。因此,為節(jié)約人力、物力,必須進行逐級預備考試,這在唐宋時期叫“解試”,明清時期則叫“童試”。

      以唐代為例,讀書人參加解試,稱為“取解”。成績優(yōu)異并獲得到京城參加省試的資格,叫作“得解”,之后才有機會通過省試繼續(xù)科舉之路。

      而讀書人“得解”的難度,除了自身學識外,很大程度上還取決于各地“解送”名額。朝廷首先根據(jù)州郡的大小來決定錄取名額,唐代規(guī)定:大郡每年選送三人,中郡每年選送二人,小郡選送一人,如果有才能特別出眾的人,則不受名額限制。對于某些教育水平較為落后地區(qū),朝廷往往在名額上有一定的傾斜性,以鼓勵當?shù)厥孔印?/p>

      這樣一來,同樣的水準,在教育水平整體較高的地方可能擠破頭也難登第,而到天子腳下或是邊遠地區(qū),卻可能很容易金榜題名。這正如柳宗元在《送辛生下第序略》一文中所寫的:“京兆尹歲貢秀才,常與百郡相抗?!币馑季褪鞘锥嫉貐^(qū)錄取率非常高,一個長安城取中的人數(shù),竟然相當于其他地方一百個郡的數(shù)量。冒籍現(xiàn)象正由此而來。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可能就是一位“冒籍”者,白居易祖籍山西,生在河南,籍貫則隨其祖父,落在陜西渭南下邽鎮(zhèn),但他參加科舉考試,卻是在安徽宣城。

      “憑才取人”VS“逐路取人”

      唐代以后,兩宋和明清“冒籍”現(xiàn)象依然存在,究其根源,仍是戶籍制度下中國各地區(qū)社會發(fā)展不平衡的必然結(jié)果,如北宋時江南考生多而錄取少、很難考中,而北方考生少、錄取多;宋代文壇盟主歐陽修曾上書皇帝稱:“東南州軍進士取解者,二三千人處只解二三十人,是百人取一人。西北州軍取解至多處不過百人,而所解至十余人,是十人取一人?!变浫÷实偷氖》?00∶1,錄取率高的省份10∶1,地域差別之大,無怪乎士子們紛紛冒籍。

      也因此,考試公平與區(qū)域公平的矛盾,從科舉時代至今一直爭論不休。宋英宗時期,歐陽修與司馬光關(guān)于南北舉額分配的辯論,可能是歷史上關(guān)于這一問題的首次公開記載。

      1064年,從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入仕的大臣司馬光上書宋英宗, 認為試詩賦不足以觀言,且易助長浮華習氣,建議停止考試詩賦而改試經(jīng)書。司馬光的這個建議,表面上看來是針對應試內(nèi)容的改革,但因為北方士子長于經(jīng)學、南方士子長于詩賦,實質(zhì)上隱含著地域之爭。

      兩年之后(1066年),大臣柳材上了個奏折,稱科場中第者大半為教育條件優(yōu)越的京城所在地開封府和國子監(jiān)的舉人,而北方地區(qū)和南方邊遠和廣南東、西路舉人數(shù)極少,“似有不均”,建議今后在國子監(jiān)舉人的卷子上寫上“在京”字樣,其他的則寫上“逐路”字樣,分別按名額裁定取人。

      這一建議得到了司馬光的贊同,他并由此延展開來,提出“逐路取人”的具體比例:按“路”分設中第名額,每10名舉人中取1人,不滿10人者6人以上也取1人,5人以下則不取,以實現(xiàn)“所貴國家科第,均及中外”的目標。

      對此,從江西廬陵(今江西吉安)應試入試的歐陽修激烈反對,他說:“東南之士初選已精, 故至省試合格者多,西北之士學業(yè)不及東南,初選已濫,故至省試不合格者多?!彼J為,這實際上是間接地限制了南方士人的及第機會。

      歐陽修“憑才取人”說,著眼于考試本身的公平性和客觀性,而司馬光則著眼于促進文化相對落后地區(qū)士子的學習積極性,兩者似乎都有一定合理性。

      事實上,司馬光的擔憂并不是空穴來風。據(jù)美國學者賈志揚以地方志中所載北宋進士統(tǒng)計,現(xiàn)在可考的北宋進士全國有9630人,其中南方諸路達9164人,占95.2%,北方諸路僅466人,占總數(shù)的4.8%。

      到明、清兩代,疆域廣闊,士子眾多,而各地經(jīng)濟、文化教育發(fā)展不平衡加劇。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會試發(fā)榜,所錄取的52名貢士均是江南考生,北方舉子統(tǒng)統(tǒng)落選。如果聽任這樣的情況一再發(fā)生,國家政治生活將完全由少數(shù)幾個教育發(fā)達省份的士人壟斷,這對政局的穩(wěn)定和集權(quán)統(tǒng)一,將產(chǎn)生嚴重負面作用。

      “冒籍”者發(fā)配去做廚子

      而“冒籍”現(xiàn)象也因此更加泛濫。“冒籍”的關(guān)鍵是要與被冒地扯上關(guān)系,于是有些考生“冒籍”時不惜血本,讓家長在錄取率高的州府買地買房,加入當?shù)貞艏?,從假移民變成了真移民?/p>

      清代乾隆年間就有一對“冒籍”的哥倆,他們戶口本來在江蘇常州,聽說北京的進士好考,就讓父親花100兩銀子在順義縣城(順義歸北京管轄)買下一所破舊小院,然后移居其中。根據(jù)清代政策,只要在某地置有產(chǎn)業(yè)并愿意跟當?shù)厝恕耙惑w當差”(即繳稅和承擔勞役),政府一般都會準許其加入當?shù)貞艨?。于是這哥倆就順利成了北京人,并且考中了進士。

      不過,“冒籍”顯然會嚴重擾亂正??婆e秩序,因此歷代政府均有強硬措施加以遏制。唐律規(guī)定,“冒籍”屬于違法行為,所有參加科舉考試的考生必須在其籍貫所在地報考。

      對于州縣和館學解送的舉子,唐代貢院和戶部都要對其戶籍、解狀進行審核。唐武宗會昌四年(844年),禮部還規(guī)定:“今日以后,舉人于禮部納家狀后,望依前三人自相保?!保ā秲愿敗へ暸e部》)這也就是讓古代考生互相做報,一個考生犯了事兒,一組的其他考生也跟著倒霉。

      明末沈德符《萬歷野獲編》記載,萬歷十三年乙酉科順天鄉(xiāng)試后,馮詩等八名浙江士子冒籍在順天考試被查出,處罰結(jié)果是馮詩等二人枷示于順天府前,和其他六人都發(fā)配為民,禁錮終身,并終身剝奪考試資格。這八人中,有一個叫史紀純的,他父親是翰林編修,也被革職。

      除了取消考試資格,古代對“冒籍”士子還有別的處罰?!度罩洝酚涊d,明代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有一條新規(guī)定:凡“冒籍”考生一律黜退,就近發(fā)往國子監(jiān)、府學和縣學充當“膳夫”,也就是廚子。

      清代為防止“冒籍”規(guī)定更嚴:祖父在某地入籍在20年以上,當?shù)赜凶鎵?、田產(chǎn)、住宅,才能在當?shù)貓竺麘?,后來改為考生本人入?0年以上方準應試。另外還有“作?!敝贫?,考生需拿錢請“廩生”(生員的一種,可以在政府領(lǐng)糧食,相當于公費生)做保人,考試前考官點完考生名后,再叫“某人保”,作保之廩生必須應聲“某人保”,一旦“冒籍”事發(fā),作保的廩生也會被革去功名。

      康熙年間,還新增了對考生“審音”的程序,即憑其口音確定是否冒籍。到乾隆十年,在順天鄉(xiāng)試時,朝廷甚至特派滿、漢御史各一人參與“審音”,他們被稱為“審音御史”。

      但即便如此,仍然無法斷絕士子“冒籍”。乾隆四十二年,67歲的乾隆接見浙江解餉官紹興府通判張廷泰,張回答說他是順天府(今北京)人氏,可精明的乾隆帝憑兩句話聽出了張某說的是南方口音,由此推測出其“冒籍”的把戲,一氣之下,痛斥審音御史“殊失敬事之義”。

      人情社會讓“冒籍”更無解

      此事系官方一時失察的可能性不大。事實上,那些冒籍者的父、祖,一多半是有能量的官員,在中國這個人情社會里,這類無關(guān)綱常倫理底線的原則問題,很自然會讓“審音御史”睜只眼閉只眼,送順水人情——他們與考生的父、祖很可能是抬頭不見低頭見的同僚。

      此外,人治體制下對“冒籍”處罰因不同皇帝在位的寬嚴程度,更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問題的制度性、社會性無解。

      前文說到明萬歷年間馮詩等人“冒籍”被終身剝奪考試資格事,而相去不遠的嘉靖年間,浙江紹興籍士人陶大順,“冒籍”順天考了個經(jīng)魁,太搶眼的結(jié)果是被人告發(fā),于是舉人資格被削,不過這次朝廷意外寬容,沒任何理由地保留了他的考試資格,幾年后,他在浙江鄉(xiāng)試中考了第四名,緊接著登乙丑科進士,官至左副都御,也即專司紀檢監(jiān)察的二把手。

      明代還規(guī)定,國立最高學府國子監(jiān)的監(jiān)生,即使籍貫為外省,也可在順天參加鄉(xiāng)試。這樣一來,權(quán)貴們只要給兒子弄一個國子監(jiān)監(jiān)生資格,就可以名正言順地到京城考試了。

      如此種種,使得原本就無解的“冒籍”問題,最終漸漸從潛規(guī)則變成了“半潛規(guī)則”或“公開的秘密”。

      猜你喜歡
      士子錄取率科舉
      趕考步履不停
      中國收藏(2022年5期)2022-05-21 11:44:01
      “良知”的顏色
      小小花錢看科舉
      五代時期士子入宋對宋初公文文風的影響
      文教資料(2016年34期)2017-04-17 23:39:50
      唐代科舉的投卷與薦舉之風
      6所美國常春藤盟校本科錄取率降低
      宋代科舉冒貫管窺
      中華傳統(tǒng)核心價值觀的歷史變遷與傳承
      中華傳統(tǒng)核心價值觀的歷史變遷與傳承
      科舉文獻《唐摭言》詞語考釋
      泊头市| 中方县| 宜宾市| 天全县| 钟祥市| 安达市| 靖江市| 甘孜县| 永定县| 江川县| 宁安市| 西林县| 陈巴尔虎旗| 苍梧县| 霍州市| 望江县| 南城县| 舞阳县| 康马县| 盘锦市| 溧阳市| 黑山县| 鸡东县| 建湖县| 乌拉特中旗| 阿合奇县| 会同县| 梓潼县| 双柏县| 深水埗区| 阿瓦提县| 山阳县| 关岭| 乐业县| 望城县| 上栗县| 方正县| 姜堰市| 山西省| 阿拉善盟| 辉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