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藝復興是歐洲歷史上一場重要的思想解放運動。它宣揚的精神是初中歷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科書中提到文藝復興宣揚了人文精神,教師往往在教學中僅向學生講述這一點。但是,歷史上的文藝復興不僅僅只是宣揚了人文精神,而且還包括了理性精神。本文從一道學生錯誤率很高的習題說出發(fā),對文藝復興所宣揚的精神以及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的區(qū)別進行闡述,撥開許多教師在歷史教學中這塊內(nèi)容的知識迷霧。
【關鍵詞】人文精神;理性;文藝復興;啟蒙運動
一、一道題目帶來的困惑
在初中歷史的授課過程中,關于西方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的這塊內(nèi)容是難點,學生們常常不能很好理解。教師在教授啟蒙運動時,特別強調了“理性”這個詞,同時簡單回顧了文藝復興的主要特點就是重視人性,一切以人為本。課堂上,學生們都沒有什么疑問,記住了啟蒙運動標榜理性,文藝復興重視人性,但是在課外解決一道作業(yè)本上的題目時,學生們出現(xiàn)了困惑。題目如下:
下列不屬于人文主義思想的有( )
A.反對神學世界觀,要求自由平等
B.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重視人的作用和需要
C.重視人的經(jīng)驗和理性
D.強調人性至上,反對宗教信仰
正確選項是D。許多學生都不能理解選項C,為什么說文藝復興中的人文主義思想其中有理性?筆者當時給學生做出的解釋是“D選項中‘人性至上太過于絕對了?!睂W生聽后似乎沒有什么異議了,可筆者仍對這道題目充滿疑惑。文藝復興也追求理性嗎?那么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兩者內(nèi)容上的區(qū)別又在哪里?
二、文藝復興中“理性”和“人文精神”共存
課后,筆者查閱相關資料,彌補了自己對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知識的霧區(qū)。
首先是對“理性”的理解?!袄硇浴币辉~,在今天的英文中寫作“reason”,而在希臘語中“理性”一詞,有多種表述,被大家所公認的至少有兩個詞,λóyos(英文的 logos),意思是存在的真理,與“規(guī)律、定則、論證、定義有相近的概念”。 [1]p36另外一種“νουζ”(英文的nous),即理知(思想、心)。在一般的情況下,這層含義被翻譯成了今日的理性“reason”。
在文藝復興時期所宣揚的理性,就是指后面一種理性的含義。它是包含人文精神之中的,因為擁有理智、意志,即理性,就是人不同與動物的重要區(qū)別之一。人文主義中的理性是要求人們重視現(xiàn)世生活,藐視關于來世或天堂的虛無縹緲的神話,因而鼓勵人們追求物質幸福及感官上的滿足。這一點與當時提倡禁欲主義的宗教產(chǎn)生了鮮明的對立。同時,文藝復興提倡的理性“要求重視科學實驗,反對先驗論,強調運用人的理智,要求發(fā)展個性”。[2]p12總而言之,文藝復興提倡的理性是人性的一部分,在宣揚人性的時候與教會經(jīng)院哲學爭鋒相對,但要注意的是這些文藝復興的主要代表人物并不是一開始就將矛頭指向教會,而是在宣揚人性的理性時與教會宣揚的精神有沖突,進而反對教會的神學。
接著,談談對文藝復興所倡導的“人文精神”的理解。人文精神(Humanism)一詞源自拉丁文的humanitas,而humanitas與希臘文paidea為對等詞,意思是指“人性”、“人情”、“萬物之靈”。從狹義上看,它是指文藝復興時期的一種思潮,其核心思想有三:第一是關心人、以人為本,重視人的價值,反對神學對人性的壓抑;第二是張揚人的理性,反對神學對理性的貶低;第三是主張靈肉和諧、立足于塵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對神學的靈肉對立、用天國生活否定塵世生活。第三點就是主張人們要追求自己的精神上的生活。在《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提到:“它代表人類美德的全面發(fā)展。該詞不僅包含著仁慈、寬容、審慎、毅力等個人品質,更重要的是,它還意指一種積極的生活方式,即人們應該投身與社會生活當中,不像中世紀修道士那樣整日深思默想,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比宋木駨膹V義上講就是指歐洲始于古希臘的一種文化傳統(tǒng),其對西方的思想發(fā)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從上述對人文精神的解釋中可以發(fā)現(xiàn),在文藝復興時期主要提倡的就是人文精神,要求擺脫教會的束縛,追求現(xiàn)世美好的精神生活。而理性作為人文精神的一部分,也在文藝復興時期有所體現(xiàn)。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尤其要向學生指出這一點。
三、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的主要區(qū)別
在此,可能會有不少老師疑惑:文藝復興也宣揚人文精神和理性,那么它和啟蒙運動的區(qū)別在哪里?筆者認為兩者的區(qū)別主要是反對的對象不同。文藝復興主要“首先針對宗教神學中的禁欲主義”,[3]P15而啟蒙運動既針對宗教又針對封建統(tǒng)治。此外,兩者反對舊的社會,舊的制度程度也不同。以下筆者從兩者當時不同的時代背景來分析兩者的區(qū)別及其原因。
文藝復興發(fā)生在14至16世紀,當時的資本主義仍處于萌芽時期。資本主義生產(chǎn)關系是在西歐封建社會內(nèi)部孕育成長,新興資產(chǎn)階級在思想和理論上還不夠成熟,所以他們從古希臘、古羅馬文化中尋找斗爭的思想武器,借用古典文化向封建統(tǒng)治者和天主教會表達自己的世界觀和人生現(xiàn)。它主要體現(xiàn)在對宗教愚昧的反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認識到文藝復興的思想中的反對宗教神權和封建統(tǒng)治并不是十分明顯和主動的。這正如孫群郎教授提出的:“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并沒有從根本上擺脫宗教的束縛……對教會勢力抱和解的態(tài)度。人文主義者并不反對宗教本身,只是反對宗教神學中禁欲主義等壓抑人性的思想,沒有拋棄宗教?!?/p>
而啟蒙運動發(fā)生在17至18世紀,是資本主義在全世界進一步發(fā)展的時期。但就整個歐洲大陸來說,當時仍“是封建專制占統(tǒng)治地位,經(jīng)濟實力越來越雄厚的資產(chǎn)階級,在政治上卻沒有地位,所以他們十分強烈地要求開展反封建斗爭”。[2]p16他們通過著書立說,提出自己新的觀點。幫助人們從神學教條、基督教會和專制統(tǒng)治下解放出來,走向光明。由此,可以簡單地將啟蒙運動理解為一種顛覆一切迷信的運動。正如康德所說:“擺脫迷信就是啟蒙”。[4]P360啟蒙運動中的人文精神和理性主要是主張理性用理性來判斷一切事物,敬畏真實,尊重科學,矛頭直指封建專制制度。從中也可以看出,這場以人權對抗神權、以法律對抗專制、以科學對抗蒙昧的啟蒙運動比文藝復興更加有力地批判了封建專制和基督教。如果說文藝復興是一次“破舊”運動的話,那么啟蒙運動是既“破舊”又“立新”的運動。
當然,認識兩者區(qū)別的同時,也應該認識到兩者的聯(lián)系。啟蒙運動是對文藝復興運動的繼承和發(fā)展。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都是人們沖破中世紀的宗教愚昧和專制主義的牢籠的重要表現(xiàn),對歐洲的發(fā)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吳芳.對古希臘的理性概念的考察[J].克山師專學報,2003,(04).
[2]李文成.人的價值[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
[3]歐金尼奧·加林.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時期[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
[4]詹姆斯·施密特.啟蒙運動與現(xiàn)代性——18世紀與20世紀的對話[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簡介:
卓佳盛(1991~ ),女,漢族,單位:浙江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研究方向:中學歷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