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林芬
摘 要:春節(jié),是農歷的歲首,春節(jié)的另一名稱叫過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tǒng)節(jié)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jié)日。是中華文明最集中的表現。自西漢以來,春節(jié)的習俗一直延續(xù)到今天。春節(jié)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tǒng)意義上的春節(jié)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如何過慶賀這個節(jié)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fā)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關鍵詞:傳統(tǒng);春節(jié);地方特征
一、春節(jié)飲食的地方性
民間真正意義上的春節(jié)是從臘月二十三——小年這一天開始的,在這天下午就準備灶干糧,這一天就隨便吃一點,等到晚上祭完灶神后吃祭灶糕點。隨后幾天則要做花饃、蒸花卷、饅頭、棗盤,景泰人做花饃的方法可謂是多種多樣,或捏或卷或拉,可炸可烤可蒸,最后在花饃上的點綴是少不了的,可以用“食品紅”“食品綠”等顏色在花饃上畫一些小動物。棗盤是用來祭祀灶神的,在三十晚上將棗盤擺上,一直等到元宵節(jié)才撤下來。還要準備各種干果,包括糖、花生、蠶豆、瓜子……留在之后吃。瓜子是春季助興小食品之一,大家在節(jié)日期間,一邊嗑瓜子一邊看電視或者嘮嗑。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干果的種類也變得更加多樣化,為人們的選擇提供了多樣化。在之后的飲食中最為講究的要屬大年三十。大年三十這天中午開始煮排骨,用來在之后的幾天吃,晚飯要在供著祖宗靈位的供桌上擺上“獻飯”,十二個棗盤,四個裝有蘋果,花生,豬頭肉和油炸魚的碟子。一般三十晚上要吃長面,因為晚上要給已逝去的先人們祭祀,之后的年夜飯就可以隨意些,做些家人喜歡的菜,包餃子。大年初一也要吃餃子,這些餃子中有些是包著硬幣的,誰吃到了就意味著今年會順順利利。過年吃餃子,人們賦予它很多吉祥的意義,餃子形如元寶,吃餃子意味著可以招財進寶。隨后幾天中吃的最講究的要數初七。
二、春節(jié)活動的地方性
春節(jié)期間的活動以各種祭祀為主。在臘月二十三這天要祭灶神,民間對灶神的傳說有好幾種類型,其中有民間故事說灶神原是天上的一個星宿,因犯了錯而被玉皇大帝貶到人間,管理各家灶火,以保護和監(jiān)察這家人。他奉玉皇大帝之旨考察人間善惡,于每年臘月二十四升天回報,向玉皇大帝呈奉偵查所得,玉皇憑此施以善獎惡罰。人間作惡或有不當之舉者恐灶神奏明玉皇,惹來不測,故以各種活動賄賂灶神,所以有了“上天言好事”。而甘肅景泰縣祭灶神卻有另一種說法,則是臘月二十三家里男主人要在傍晚燒灶馬、擺供品。意為送灶娘娘回娘家。舊有“二十四,掃房日”的說法,景泰的掃房日不僅僅限于這一天,而是根據各家的情況找能掐會算的人去挑個好日子,再將家里里里外外大掃除。等到臘月二十七就是去上墳。年前上墳,陣勢沒有清明那么大,但是傳統(tǒng)家里較為重視,認為祭祖是第一要義,稍微現代化,經過搬遷的家庭則在這一天不去上墳,只是等到大年三十晚上,在離家近一點的空地上去給祖先燒點紙錢,祭奠一些吃的給列祖列宗報平安。大家最熟悉的就是貼對聯了,每年大年三十中午過后家家戶戶便開始貼對聯,門神,五福,各種年畫等,在貼對聯的時候有個傳統(tǒng)就是,如果一家里面有直系親屬過世,那么這家的對聯就是白色或著不貼對聯,等到三年以后就可以正常貼對聯了。在年三十結束之際,也就是凌晨十二點,各家主人要燒另一份灶馬,把灶娘娘接回來。大年初一早晨男人和孩子們吃過早餐都集體去廟上上香,女人們則在家里招呼來拜年的人們.
三、春節(jié)禁忌的地方性
禁忌的觀念和民俗是伴隨著人類一同出現的。在人類社會伊始,生產力和認識水平極端低下,由此產生了自然崇拜,由崇拜必生恐懼,有恐懼則懼罹禍害;為避禍害,必成禁忌。這種由于對自然物自然力的崇拜敬畏與恐怖,而自覺不自覺地恪守一些禁忌,祈望通過這種自我約束的信仰形式,把自然界種種“異己”的力量,轉化成“順己”、“助己”的力量,活的神靈的恩賜和避免懲罰,從而形成了最早的禁忌習俗。春節(jié)的禁忌在臘月就已經開始,二十三小年的時候,燒灶馬不允許女眷去燒。年前不能摔壞東西,否則這一年都會不順。年三十祭祀用的花卷和棗盤不能倒著放,否則意味著死人。大年初一不能動笤帚掃地,否則會把財氣掃走。而在這初一到初三這幾天傳統(tǒng)下來的規(guī)矩是不能洗腳的,因為先人們被接回來過年,洗腳是對先人的不敬。初一、初五,已嫁之女是不可回娘家,說是會把娘家吃窮,因此只能在初二或者初四、初八回娘家,其中的含意應該是嫁出去的女兒已經是別人家的媳婦了,過年婆家一定有很多人來拜年,因此初一不可以回娘家。但景泰的傳統(tǒng)是,嫁出去的女兒在年三十就應該在婆家,等到初二就可以回娘家了。正月不能剪頭發(fā),否則對娘舅不好。
綜上所述,我從景泰的富有當地特色的春節(jié)飲食、活動、禁忌種種過年習俗以及簡要分析了這些獨特的過年習俗產生的各種原因,看到了景泰過年民俗的獨特性,進而也對民俗的地方性特征的問題上具有了一個具體而切身的體會。所以在這里也驗證了烏丙安先生在他的著作中所說的:“地方性是民俗在空間上所顯示出的特征。這種特征也可以叫做地理或鄉(xiāng)土特征。因為這個特征在民俗的地域環(huán)境中形成并顯示出來的。民俗的地方性具有十分普遍的意義,無論哪一類民俗事象,都會受到一定地域的生產、生活條件和地緣關系所制約,都不同程度地染上了地方色彩?!彪S著經濟條件等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味越來越淡,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夠堅守傳統(tǒng)文化這座寶島。保護我們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我們的民俗。(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社會學學院)
參考文獻:
[1] 陳懷彥.《過年》.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9.7
[2] 崔普全,劉國榮,崔逸·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6.1.11-12
[3] 烏丙安.中國民俗學[M].遼寧:遼寧大學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