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明 李想
工作壓力管理的“3A模型”整合了以往的有關壓力管理的理論,并吸收了該領域的實證研究成果,從評價、歸因和適應三個角度,對工作壓力產生的整個流程作了介紹。
3A模型的3A是指評價(appraisals)、歸因(attributions)和適應(adapattion)三種認知過程,它強調了在工作壓力產生中人的認知作用。具體來講,從壓力源出發(fā),個體會對壓力源進行一系列的認知操作,不同的評價方式和不同的歸因方式引導出的結果也是有差異的。個體經過對壓力源的不斷認知,最后形成對壓力源的適應性反應。
壓力源與認知評價
工作壓力的產生離不開壓力源。2000年,研究者Cavanaugh的職業(yè)壓力源模型,將壓力源分為阻礙性壓力源和挑戰(zhàn)性壓力源。阻礙性壓力源一般會被評價為是一種威脅,催生出負性的情緒;而挑戰(zhàn)性壓力源會催生出積極的情緒,并且能夠促進績效的提高和個人的發(fā)展等。因此,在對壓力源進行分析時,把它評價為阻礙性壓力源還是挑戰(zhàn)性壓力源,對員工的工作結果會產生很大影響。
同時,員工的個人特質對于評價的影響也是很大的,個人特質包括積極情感、消極情感,以及自我效能感等。通常情況下,具有積極情感和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傾向于將壓力源看成是積極的、具有挑戰(zhàn)性的,具有這類特質的員工能更積極地去應對壓力源。相反,那些具有消極情感和較低自我效能感的人,傾向于以負性的方式看待壓力源,容易感受到工作壓力。比如在組織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面對領導安排的重要任務,有的人會認為是領導給自己的一次機會,他會努力把握,認真對待,進而實現(xiàn)了自己的發(fā)展;但有的人卻認為是領導找自己的麻煩,整天唉聲嘆氣,在抱怨中慢慢退化。因此,面對壓力源時,要培養(yǎng)良好的個人特質,以積極心態(tài)去對待。
情緒和歸因
當員工應對阻礙性的壓力源,將失敗歸因于自己能力不足(比如一個穩(wěn)定的、內部的、不可控制的原因)時,員工對這種歸因后的情緒反應是害羞,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在別人面前抬不起頭來。
在應對或者回應壓力源之后,個體會接受一個反饋。假如應對行為在減輕壓力經驗中是有效的,這將在接下來的評價中得到反映,當遇到類似的壓力源時,被喚起的情緒是積極的而非消極的,而無效的應對壓力會導致更多的對壓力源的負面評價。個體可以改變對壓力源的知覺,可以根據反饋獲得的經驗進行學習和適應。比如,新員工經常會面臨加班等問題,如果他們將這一情況知覺為是一種挑戰(zhàn),是一種提升自己,進而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礎的一個過程,那么,新員工會積極投入,并且在投入中提高工作效率,將本來繁重的工作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完成。有了這種經驗之后,新員工在面對類似的工作時會產生一種積極的行為,而不是負面的牢騷滿腹的行為。
自我調節(jié)
在3A理論中,自我調節(jié)在行為傾向和應對行為之間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就是說,個體有能力去控制或者自我調節(jié)這些行為傾向,去選擇不同的應對行為。
自我調節(jié)是一種能力,能夠調節(jié)行為去遵守道德、信念、價值觀和社會期待,以便于實現(xiàn)長期的目標,能夠使個體抑制不合適的行為。較低的自我調節(jié)會有大量的負性結果,比如較低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會導致被動性、較低的耐力、社會勝任能力的降低和侵略性,而較高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可以緩沖較差的行為傾向和實際的行為(比如生氣時向同事大喊大叫)。因此,員工在應對壓力源的過程中,面對相應的行為傾向,應該進行充分的自我調節(jié),進而使最終的應對行為是積極的,最終產生的是健康和幸福感等積極結果,而不是消極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