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涵
“我不相信地獄,可我相信天堂;因為我所篤信的天堂本就在人間。”
——畢淑敏
一
我們活在世界里,走在人生路上,常常是為找尋一種快樂,一種感動,又好像是一種心靈慰藉,人生潴留于命運的水杯里,似是要花費多年的時間浸泡的香茗,再教每個人花去多年的時間品味。然而當歲月的洪波漫浣了我們過往的記憶后,我們在保證往杯中加茶葉與香料的同時,又如何能控制茶杯中水的多少呢?
有些人杯中的水多了,淡了過去,散了今日,甚至連明天也不知該何去何從,惶惶不可終日,在日漸疏離的歲月里,哂笑時光的殘忍。
有些人杯中的水少了,生活中的味道又過于濃烈,以為自己在生活中真的滿足了自己,找到了幸福,卻不知自己早已在都市的洪流中一點點麻木,一點點腐朽,那顆曾經(jīng)虔誠于信仰的心也不再純凈。
我們只是在茫茫人海中費力搜尋幸福的人,穿梭于紅塵中,苦苦地尋覓,任歲月在指尖溫婉呈上,在這些斑斑駁駁的細碎里,追求內(nèi)心世界的平衡。
二
N年前,有多少人懷揣著夢想,期冀大展宏圖,擁抱幸福,最終卻在青春的尾端燃燒成灰,為年少輕狂,壯志難酬多添幾道哀婉的皺紋于滄桑的臉上。N年后,又有多少人在燈紅酒綠和霓虹燈之間駐足躊躇,望樓感嘆:住進了別墅,開上了洋車,過上了自己滿意的日子,就實現(xiàn)了夢想嗎?關于夢想和幸福,誰能給出明確的答案呢,每個人所要求的框架衡準不同,并不是擁有就幸福,幸福大抵是一種心境,是靈魂之于生活中的一種溫暖的觸動。
理想主義者在生活巨大的壓力和誘惑之下,變成了現(xiàn)實主義者;現(xiàn)實主義者都變成功利主義者,我們誰能夠記住當初的夢想當初的設計,誰又能平靜地保持著自己的節(jié)奏,步步按牌理出牌呢?這就是為什么辛苦如他們,為夢想和幸福竭力打拼,耗費精力物力只為使自己生活得更好,當年華老去兩手空空無也,只剩疲憊。富有如他們,可以面對自己所謂的“夢想”,卻無法說自己與幸福毗鄰。在他們的世界里,幸福只不過是物質(zhì)生活達到巔峰的一種產(chǎn)物,是對名聲與利益這個冷艷美人的苦情追求,他們不懂,真正的幸福其實只是簡單的心安。
每個人的起心動念,所作所為都是在接受生命過程的歷練,所體驗的生命過程是幸福,是煩惱,要靠自己不斷地認識,調(diào)節(jié)。無論生活還是修行,都要存一顆平常心,踏實求上進,勤奮須努力,不好高騖遠,不欲壑難填,就會發(fā)現(xiàn)幸福不遠,它就在我們身邊。
三
關于幸福問題的討論,白巖松先生有一本書叫《幸福了嗎》,“一個人和一個時代的成長與困惑這個人,也是你。我們除了幸福,什么都有。”白巖松說。這其中,是內(nèi)心怎樣的一種無奈、焦慮或不安?現(xiàn)實得不到心理慰藉,人們便過多地寄托于信仰,因而本該在古代香客眾多的寺廟卻在今天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
宗教屬于信仰,信仰卻不一定是宗教。
可結(jié)合真正的世間,我們所期望的幸福指數(shù),物質(zhì)基礎又是必須的。但有些人穿梭于官場,家庭的和睦被打破,人格尊嚴被出賣,他們本來也有對幸福的期望,卻在追求物質(zhì)生活時迷失了方向。
這種利益與欲望構(gòu)建的所謂幸福的框架,框進了他們的“幸福”,也框進了他們自己。這種似乎代表與象征幸福的框架貌似穩(wěn)固,實則不堪一擊。它終有一天會因被打破的平衡而支離破碎。
終于有一天,寺廟的香火不再興旺,夢想不再被人說成是癡人說夢,麻木也不再是習以為常……沉睡千年的法老又露出幸福的微笑。
四
原來,生活中我們?nèi)鄙俚臇|西不是金錢,也不是其他什么,而是幸福。我們不能選擇自己的容貌,但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笑容。你可能正因生活壓力太大而抱怨,誠然,生活中有時不盡如人意,笑一笑,把過多的負擔舍去,不要過多苛求什么,有時放下就是幸福。
如果你愿意,每一天都是幸福的,幸福不在別處,它就在你的身邊,就在你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