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潔
三年級的語文對于小學生來說是個轉折點,他們開始真正接觸習作,這對于許多小學生來說是一件非常頭疼的事。如何讓孩子們不再“聞習作色變”,為習作煩惱,成了擺在我面前的一個重要難題。一年來,我做了以下嘗試,引領他們愉快地走進習作的樂園。
一、“前奏”——積累語言,作好鋪墊
《新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表達真情實感。在實際的教學中,我也嘗試著努力做到這一點。然而,一段時間過后,我發(fā)現了這樣一種現象:很多學生“肚里有貨”,有時甚至有一些“奇思妙想”,可提起筆來卻仍然左右為難,沒有辦法把“茶壺里的餃子”倒出來,大部分的習作內容依然空洞無物,平淡無奇。如何應對呢?我采取了以下方法,幫助孩子積累語言,為習作“鋪路”。
1.廣泛閱讀,豐富語言
努力引導學生廣泛閱讀,擴大閱讀面,培養(yǎng)閱讀的興趣。在平時,老師應盡量擠出時間,讓學生閱讀自己感興趣的讀物,在閱讀的過程中悄然積累語言文字。
2.誦讀品析,感悟語言
引導學生積累語言,還可以在誦讀品析中進行。編入教材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在課堂上,我們應該把握好這些文章,讓孩子們在鑒賞文中好詞佳句時,深化認識,融會貫通,將范文中的語句“占為己有”,內化為自己的語言。
3.背誦摘錄,內化語言
幫助學生積累語言,摘錄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只是停留于“摘錄”表面,就會成為孩子們的一種負擔。我采取的摘錄方法是:讓孩子們對自己所摘錄的句子、片斷進行評論,把自己的獨特感受表達出來。
4.實踐運用,活化語言
積累語言,其目的在于要讓學生能在實際語言環(huán)境中學會運用。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實際需要,把握時機,抓住“情感點”,實現讀與寫的相得益彰,正所謂“情到濃時,不吐不快”。
二、“主旋律”——敞開心扉,訴說真情
鼓勵孩子們講真話,訴真情,那樣才能產生巨大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引起共鳴。
1.講真話
生活是習作的源泉,習作正是學生個人積累的創(chuàng)造性表述。因此,我們應多讓學生走向生活,參與社會實踐,讓他們體味生活,獲取獨特的情感體驗。如:在秋高氣爽、碩果累累的秋天,我們可以帶領孩子們走出校門,沐浴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盡情地尋訪秋天的足跡。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描寫有關秋天的習作,定會事半功倍。
2.訴真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習作要感人,感情是根本,只要你的文章能展示內心深處的思想波瀾,肯定會撥動讀者的心弦。所以,要讓我們的學生用手中的筆去描繪真實的生活,感受真切的情感。
三、“尾聲”——互評互改,共同進步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弊尯⒆觽冏约焊淖约旱淖魑?,往往達不到理想的效果,因為孩子通常只會從自己的角度看作文,而互評互改卻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們教師可以把習作批改權慢慢“轉讓”給學生,給學生一個閱讀思考、修改提高的機會。
1.教方法,學修改
在作文評議課上,教師可以利用實物投影儀將學生的優(yōu)秀習作展示出來,之后有針對性地教給孩子們評議的方法、思路及修改的方法,使學生有所“悟”,繼而又所“用”,逐步過渡到學生的“評”。在了解方法之后,再讓學生對自己的習作先進行自改,然后互改,孩子們可以互相寫評語,提建議。
2.談經驗,獲啟發(fā)
一些寫作水平不高的學生總是羨慕別人的好文章,很想知道他們是怎樣寫出語言優(yōu)美,內容具體,構思新穎的文章的,我了解了學生的這種心理需求。因此, 我在作文評議課上為他們搭建交流習作經驗的平臺,安排習作水平高的學生介紹介紹自己的寫作經驗,共享寫作小技巧。
3.立獎項,添動力
我堅持在班級中開展各種各樣的作文競賽,競賽以激勵為主,在設有一、二、三等獎的同時,還設立了“優(yōu)秀獎”、“進步獎”、“創(chuàng)意獎”、“最佳構思獎”等,并把獲獎的作文張貼在教室內,供每一位學生、老師閱讀,幫助學生去獲得成功的體驗。
總之,扎實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是一個長期而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要幫助孩子們充滿信心地參與習作,讓他們愛上習作,將習作變成孩子愉快的需要,用他們獨特的筆觸去描述異彩紛呈的世界,從而在樂思善寫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