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泛道德化批判之思:道德治理與共同價值觀會通及其路徑

      2015-05-30 10:15:37魯燁金林南
      北方論叢 2015年4期
      關鍵詞:國家治理

      魯燁 金林南

      [摘 要]道德治理是以社會各領域中所存在的道德問題為治理對象,通過發(fā)揮道德“抑惡揚善”的調節(jié)作用,實現(xiàn)凈化社會道德空間、提升公民道德素質的教育目的。道德治理的關鍵在于引導全社會公民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尤其是確立客觀公正的道德衡量標準,防止道德批判泛化所帶來的“道德治理萬能論”,同時又要合理糾偏,構建國家治理的道德向度。道德治理的思想認識基礎源于共同價值觀,道德治理目標實現(xiàn)的環(huán)境載體在于良好的社會心態(tài),可以從社會道德現(xiàn)象的哲學分析中離析出社會群體所共同感知并認同的價值觀念,培育公民個體對其在社會生活中的各種行為活動理性地進行道德選擇。

      [關鍵詞]道德治理;國家治理;泛道德化;共同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B8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3541(2015)04-0138-04

      [收稿日期]2015-05-28

      [基金項目]2015年度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增強‘三個自信與泛道德化批判哲學思維制約研究”(15BKS014)、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學校道德教育與新農村文化建設研究”(14JJD880012)、2014年度江蘇省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結構與理論基礎研究”階段性成果

      當前,我國社會正處于全方位變革的轉型時期,政治、經濟領域內的體制、機制改革正在有序推進,文化領域內的傳承與革新也逐步深入。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和法制、民主的穩(wěn)步推進,相較于政治、經濟范圍內“顯性”問題,文化層面的社會現(xiàn)象呈現(xiàn)出更為“隱性”的暗流,但說到底文化層面的問題還是思想觀念和道德問題,而道德層面探討的問題核心是價值觀的問題,是心靈和精神合一的問題。窺視近年來社會上備受關注的 “村民自治賄選”“教師讓學生下跪”“畢節(jié)四兒童自殺”“詆毀抗戰(zhàn)英雄”等廣為人熟知和官民熱議的事件,我們不禁驚呼:“中國社會難道到了最缺德的年代?”顯性事件突發(fā)后引發(fā)的社會范圍內的大討論讓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現(xiàn)代人應該過什么樣的道德生活”。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深入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治理”,“道德治理”也隨之迅速與“國家治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熱點問題一道,成為學界所熱衷探討的學術與實踐議題。將道德治理與共同價值觀會通,可以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由被動灌輸轉化為主動融合,并形成合力,共同應對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道德難題,培養(yǎng)全社會公民的道德自覺,建立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規(guī)范體系。

      一、道德批判泛化:意識形態(tài)領域道德治理的現(xiàn)實呼喚

      我們國家作為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自古以來,道德倫理就在社會文明的發(fā)展中占據著重要地位,道德在政治統(tǒng)治和社會管理中都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社會輿論、價值觀的調節(jié)和導向作用。從古往今來世界范圍的政權更迭和社會運動來看,無論是封建王朝的垮塌,抑或是蘇聯(lián)和中東北非地區(qū)的“顏色革命”,其誘因往往都與其社會矛盾凸顯、社會思潮涌動、民主訴求難以調和有關。當前,我國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面臨著諸多亟須解決的矛盾和問題:一些社會不公平現(xiàn)象引發(fā)的群體事件甚至官民沖突屢見不鮮;黨和政府的公信力和執(zhí)政基礎在某些地方受到挑戰(zhàn);社會不同利益群體間的各種利益沖突日益凸顯;國家管理體制、社會管理機制與社會發(fā)展需要之間的協(xié)同也時常出現(xiàn)滯后現(xiàn)象。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許多問題其實是非倫理化的,但卻時常被一些人解讀為“倫理化”的道德問題,繼而全盤否定中國社會多年來道德建設的成就和主流,偏激地引導人民走向“泛道德化”的批判思潮,引發(fā)社會思潮涌動甚至爆發(fā),這對于社會穩(wěn)定和發(fā)展是不利的。

      個體道德失范行為被肆意放大,被影射為群體道德素養(yǎng)缺失,甚至被曲解為“道德淪喪論”。2012年10月,“中國式過馬路”成為網絡上熱議的詞匯,即“湊夠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紅綠燈無關”。瞬時間被網友紛紛轉載、熱議,進而輿論轉向了“斥責中國人素質低下,缺乏規(guī)則意識”。事實上,在國內多地被視為“城市牛皮癬”頑癥之一的行人違反交通規(guī)則闖紅燈現(xiàn)象,客觀上確實可以折射出一些人規(guī)則意識和法治觀念的淡薄,但以此去影射全體中國人道德品質上的瑕疵恐怕過于偏頗。行人對交通規(guī)則的漠視背后呈現(xiàn)的不僅僅是對公共社會秩序的蔑視,其實還有法律權威的缺失,尤其是大多數闖紅燈的行人本著“法不責眾”的畸形心態(tài)對待違反交通規(guī)則的行為。

      反觀官民都為之熱議甚至激辯的“道德失范”之闖紅燈現(xiàn)象,多數批判者在影射國人道德素質低下的同時也不同程度地對違規(guī)行為進行道德譴責或呼吁強化監(jiān)管,一方面是對個體失范行為的群體否定,另一方面,是對個體失范行為的道德關注和法理監(jiān)管,這種看似矛盾的言行,恰恰也反映出當今國人道德理性的一面,也恰恰自我否定了先前被放大的“群體道德失范”。正如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所指出的:“批判不是頭腦的激情,它是激情的頭腦。它不是解剖刀,它是武器。”[1](p4)事實上,個體道德失范行為的主觀放大,進而被影射為群體道德問題現(xiàn)象的背后卻“自我批判”式地回應出當前社會道德建設領域取得的成績與不足,即道德領域內的失范行為在社會范圍內普遍存在,但同時人民群眾的道德反思與批判素養(yǎng)也在穩(wěn)步提升。試想,如果真的是像有些人說的那樣:“社會群體的道德需要已經到了不可救藥的程度”,那對于個體道德失范行為的批判與反思又從何而來呢?但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樹立真正的法律權威和激發(fā)人們內心強大的道德約束力量同樣重要。只有讓法律權威取得人民內心真正擁護,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獲得人們的真誠信仰,全社會共同的美好道德生活才會成為大家的追求和向往。

      社會管理(服務)偶發(fā)失責,被視為政策落實全面失控,甚至演化為“政治審丑論”。政府及其他社會管理組織能夠有效進行社會管理的前提是取得民眾對其的信任,即政府公信力。從政府公信力的功能來看,它是構建良好社會秩序的信用核心,同時也是政府實施社會治理的合法性基礎及其治理績效的關鍵影響因素。隨著我國新型城鎮(zhèn)化建設與現(xiàn)代化、工業(yè)化進程的加速推進,經濟與社會轉型的速度也同步加快,長期以來積累的社會矛盾在不斷凸顯,盡管政府在社會管理中不斷優(yōu)化制度與政策,但仍然難以避免各類突發(fā)公共事件的發(fā)生。尤其是在大數據時代,公眾獲得信息的渠道和速度都更為便捷和迅速,政府在社會管理(服務)方面稍有不慎,就會被廣為傳播甚至歪曲,這對于政府公信力的穩(wěn)固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

      政府公信力作為一種權威性信用資源,對政府危機治理職能的履行、政府危機治理水平的提升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2014年12月31日,在上海外灘發(fā)生了震驚全國的踩踏事件,造成36死、47傷的慘?。?015年6月9日,在河北肅寧發(fā)生特大槍擊案,造成4死5傷,公安局政委犧牲……在這些突發(fā)事件發(fā)生后,雖然各地方政府都采取了一定的應急措施積極應對,但輿論中不乏斥責政府履責不力,甚至將事件發(fā)生的責任完全歸結為政府失責的言論。以上海踩踏事件中的網民跟帖為例,多數公眾對于發(fā)生踩踏事件感到焦慮不安,以同情和安慰逝者、傷者的態(tài)度對待,也有些網民對此感到精神緊張和不知所措。但同時也有些唯恐天下不亂者認為,對政府處置行為采取肯定或中立態(tài)度的網民都是“組織上派來的”,顯然是對政府抱著懷疑和不信任的態(tài)度。前不久發(fā)生在貴州省畢節(jié)市的4名留守兒童疑喝藥自殺事件,也同樣激起了全社會對于社會救助體系的討論,一時間質疑和批判當前社會保障制度的呼聲四起,似乎政府的政策覆蓋在所有方面必須達到百分之百,否則就是不作為。這種社會審丑的觀點:“一方面回到了原始時代,美丑不分;另一方面,又進一步有意識地發(fā)現(xiàn)丑,表現(xiàn)丑,把丑當成美,丑成了美?!盵2](pp155-161)究其根源,主要是源于社會批判文化的網絡盛行與傳播,同時借助了大眾傳媒的推波助瀾變得愈發(fā)盛行,這些具有不良價值觀導向的輿論出現(xiàn)在當前我國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既要值得警惕深思,又要從國家治理的道德層面構建能夠受到公眾普遍認可的價值體系,引導社會輿論從單一的“政治審丑”到“理性審丑、思辨審美”的科學價值走向。

      二、道德治理與共同價值觀會通:必要與可能

      上述“政治審丑論”“道德淪喪論”,甚至衍生為“社會生活黑暗論”等極端言論,都是建立在對當前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陰暗面過度放大的基礎之上的,雖然馬克思所理解的道德批判具有其現(xiàn)實必然性,但過于極端地將批判集中在“社會陰暗面”,摒棄了歷史、發(fā)展和辯證的科學思維方式,就會陷入道德迷失的泥沼,其批判和結論也必將是局限和無根的?,F(xiàn)代社會相較于傳統(tǒng)社會,穩(wěn)固性的變化最為明顯,現(xiàn)代社會充滿著各種流動、變動和不確定性,可以說是一個充斥著風險的社會,尤其是社會成員的意識形態(tài)處于多元文化的浸淫中,愈發(fā)呈現(xiàn)出“不斷增長的人為制造的不確定性的普遍邏輯”[3](p22)。這也就從社會學的理論層面驗證了為何當前社會輿論中,非理性和情緒化的道德評價反而能夠得到諸多社會成員的接受和共鳴的謬因:一是意識形態(tài)領域內價值觀的多元、多變;二是人為制造的不理性、不科學的輿論導向肆意蔓延;三是社會轉型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因素顯著增多。以歷史的維度來看,世界范圍內“沒有形式相同的危機,也沒有規(guī)模相同的危機,但是所有的體制都同樣受到社會發(fā)展的沖擊”[4](p1)。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轉型時期所遭遇的社會道德建設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社會的有序運行和良性發(fā)展,需要通過道德領域的治理,以法治思維與理性思維構建共同價值觀,化解社會發(fā)展中的道德危機。

      法治思維和理性思維同構作為一種專業(yè)的思辨能力,并非社會群體中的所有成員都能擁有,但對于國家治理的道德層面而言,這種專業(yè)能力又是不可或缺的。在全社會民眾不可能都具備系統(tǒng)性法治思維的情況下,任何一個國家和社會想要實現(xiàn)有序、穩(wěn)定、健康、科學地發(fā)展,都需要一種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如何建構一種為全社會公眾所能悅納的國家意識和核心價值觀,進而提升社會治理的信度與效度,從而實現(xiàn)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xiàn)代化,是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邁向成功所必須考慮的問題。核心價值觀作為國家發(fā)展的重要思想內核,其所堅持的價值取向必然是“正向”促進著社會的兼容并包、聚力共進的。事實上,“在這個社會,每個人屬于許多重要的集團,不過每個集團只能影響他生活的一個有限的方面,因此人性就被切割成一系列分離的甚至是相互沖突的特殊活動”[5](p136)。反觀當前諸多社會矛盾凸顯的背后成因,無不與社會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利益沖突相關,找尋廣大社會成員所能悅納的共同價值取向——核心價值觀構建的意義就在于,能夠讓公民對規(guī)則意識的內化與守護、對多元文化的理解與寬容、對政治共同體的忠誠與認同以及對社會公共生活的參與和奉獻。

      道德治理作為一種柔性的國家(社會)治理方式,需要與剛性的法制治理形成合力,才能構成國家(社會)治理的“雙輪”驅動力,實現(xiàn)“剛柔并濟”的現(xiàn)代化國家治理體系。阿爾都塞曾指出:“如果不在掌握政權時對意識形態(tài)國家機器并在這套機器中行使領導權的話,那么它的政權就不會持久?!盵6](p338)可見國家治理的道德向度,即道德治理在國家政權運行過程中的重要性。道德治理在國家(社會)治理中的道德調適作用(過程)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通過道德治理的“抑惡揚善”柔性功能,調用各種適應并促進社會政治、經濟發(fā)展的社會文化要素,形成多數社會成員所認同的共同價值觀并加以凝練,共同價值觀中的核心觀念和理論又重新整合、優(yōu)化,演化為“落地生根”的核心價值觀,從而引領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二是將道德治理、法制治理高度融合,以共同價值觀為載體,“剛柔并濟”式地對于社會道德領域內的各種道德沖突、道德貧困、道德失語和道德失范等問題進行柔性的價值觀引導和剛性的依法治理,并通過“復合式”治理,構建道德層面的社會輿論引導機制和政府管理權力約束機制。道德治理與共同價值觀會通,可以為國家(社會)治理創(chuàng)造良好的輿論空間環(huán)境,營造和諧的社會風尚,同時在與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加力滲透的競爭過程中,奪取道德治理的話語權,實現(xiàn)道德治理“德治”與“治德”的雙重治理目標。

      三、道德治理與共同價值觀共融:路徑及實現(xiàn)

      作為共同價值觀的內核,核心價值觀可以說是全體社會成員所共同悅納的價值取向,也可以說,是人們的精神生活家園,是“一種特有的思想先導作用,尤其是在社會轉型或社會危機時期,意識形態(tài)常常成為社會動員人們向既定的方向和目標前進的一面思想旗幟”[7](p96)。同樣,在國家治理的過程中,核心價值觀也引領著其方向,指導著其職能行為的發(fā)生。一個國家的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是否符合其發(fā)展需要,需要符合其核心價值觀的取向,又與其國家現(xiàn)行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范圍內的體制和機制緊密相關,還與其歷史傳承與文化傳統(tǒng)密不可分。尤其是在現(xiàn)代社會,任何一項重大的社會治理工程,都要在科學理性的指導下達成廣泛的社會共識[8](pp107-112)。所以,我們目前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xiàn)代化,需要在借鑒世界范圍內各個國家治國理政的寶貴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tǒng)以及當前我國社會轉型期國家治理的具體實踐,匯集廣大人民群眾的合力訴求,創(chuàng)造性地構建出國家治理能力的“中國力量”,離析出國家治理體系的“中國模式”。

      當今時代的意識形態(tài)的多元化趨勢已經愈發(fā)明顯,多元化所帶來的思想道德領域的“變”也成為必然,意識形態(tài)外在的表現(xiàn)形式已經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特征,如何堅守住我們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內核”——核心價值觀理應成為我們道德治理和共同價值觀共融的關鍵之點。核心價值觀的普適性表現(xiàn)在其社會公眾的廣泛認同、接受性,即核心價值觀的價值取向與社會發(fā)展模式、社會風尚總是相得益彰的。所以對于共同價值觀和道德治理的融合,需要從核心價值觀引領和公民品格塑造兩個維度構建“水乳交融”式的高度融合。

      道德治理與共同價值觀的共融,首先是要整合一切有利于良好社會風尚形成的社會資源,正本清源,在戰(zhàn)略上提升核心價值觀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內的功能和作用,保持核心價值觀在全體社會成員思想內核中的生命力。具體而言,一是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國家治理的各個方面,從思想意識上鞏固馬克思主義這個立黨立國的“本源”,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內的引領,切實避免發(fā)生“足以使整個時代覆滅”[9](p170)的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動蕩甚至顛覆。二是以批判精神選擇性地繼承歷史傳統(tǒng),批判地接受外來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集中反映了五千年中華文明的民族文化精華,也體現(xiàn)了整個中華民族對美好未來的追求和向往,但我們需要在繼承中華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同時,摒棄其中消極甚至落后的糟粕,構建社會道德風尚的“中國話語”。同時也要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汲取能量,在中西文化的“異質”交融中去偽存真,“重塑” 核心價值觀體系的“中國基因”。三是要在共同價值觀的基礎上彰顯“時代精神”和“民族品格”,在分化、整合中實現(xiàn)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重構。四是要強化共同價值觀在各項社會政策制度設計中的貫徹落實,優(yōu)化社會系統(tǒng)中的政策制度設計,將共同價值觀的核心要素,即核心價值觀作為國家治理體系制定的“啟明星”,讓全社會公民都能切實地感受到核心價值觀在現(xiàn)實生活領域的真實存在。共同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領域內的存在,“它既能從思想上為解決這些沖突提供客觀的科學基礎,又能從思想上為自在的人類轉變?yōu)樽詾榈娜祟愔该骱虾跞诵缘摹⒑虾跞祟惖陌l(fā)展前景”[10](p613)。道德治理的目標是“抑惡揚善”,共同價值觀的歸宿是“和而不同”,所以,二者的統(tǒng)一就在于“協(xié)同”和“互動”式地不斷地優(yōu)化、整合社會資源。

      作為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道德治理還必須重視公民品格塑造與共同價值觀形成之間的“默會”關系,療治當今社會中客觀存在的“經濟發(fā)展熱、人際關系冷”的癥結。個人的價值選擇是社會價值觀念的基礎所在、根本所系,每個人秉持怎樣的道德意愿、踐行怎樣的理想信念、追求怎樣的人格品質,決定著一個社會的面貌、形塑著一個時代的氣質[1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恰恰是結合公民品格的構成要素,從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等四個層面所提出的價值準則,理應成為我國公民都應當遵循的社會道德規(guī)范和價值追求。而道德治理的范圍和內容至少包括兩個層面,即針對道德領域內存在問題的治理和以道德方式去治理社會問題,無論是哪個層面的治理,都離不開治理的主體和載體——公民和公民品格。公民品格在整合個人社會生活的行動中,展現(xiàn)出公民應有的道德品質、道德情感,塑造出穩(wěn)定、良序和溫情的政治共同體。道德治理的對象是道德及其現(xiàn)象,而道德及其現(xiàn)象的又內化于公民品格、外化于公民品行。品行是外化地體現(xiàn)個人內在精神特質的行為,既可以以道德行為準則等評價方式去衡量,也可以用各種規(guī)則制度去約束;但品格卻是一種“獲得性的品質”,是公民的德行,需要在社會成員的共同價值觀的孕育中自然而成,不可一蹴而就。作為社會道德環(huán)境塑造方式的道德治理,若要在公民品格塑造和品行約束兩個層次都發(fā)揮積極有效的作用,必須重視公民品格在“獲得”過程中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和制度環(huán)境的雙重建構,在共同價值觀的凝練與傳播中實現(xiàn)良好公民品格的塑造。

      [參 考 文 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1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2]詹珊.論惡搞行為在中國當代大眾文化中的生存形態(tài)[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2007(1).

      [3][德]烏爾里希·貝克 .風險社會[M].何博聞,譯 .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

      [4][法]皮埃爾·卡藍默 .破碎的民主:試論治理革命[M].高凌翰譯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5.

      [5][巴西]RM昂格爾.現(xiàn)代社會中的法律[M].吳玉章,周漢華譯 .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

      [6]陳越.哲學與政治——阿爾都塞讀本[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7][美]安東尼·唐斯.民主的經濟理論[M].姚洋,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8]錢廣榮.歷史唯物主義視野:開展專項教育和治理的社會認知基礎[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5(3).

      [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匈牙利]盧卡奇.關于社會存在的本體論(下)[M].白錫堃,等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93.

      [11]本報評論員.培育昂揚向上的公民品格——四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N].人民日報,2014-02-17(01)

      (魯燁:河海大學博士研究生,揚州大學助理研究員;金林南:河海大學教授,哲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

      [責任編輯 吳井泉]

      猜你喜歡
      國家治理
      社會治安防控體系與刑法保障的功能性耦合
      發(fā)揮審計在國家社會治理中的基礎性和保障作用研究
      中國經貿(2016年22期)2017-01-16 20:14:41
      基于國家治理角度的國企審計有效路徑分析
      財會學習(2016年23期)2017-01-07 17:17:21
      淺析經濟責任審計在國家治理中的功能與實現(xiàn)途徑
      經濟責任審計發(fā)揮國家治理作用的實現(xiàn)路徑
      比較視角下的國家治理模式及其理論構建
      依法治國是推進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的必然選擇
      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視閾下出版業(yè)發(fā)展理念與目標
      今傳媒(2016年10期)2016-11-22 11:44:58
      政府會計制度改革目標與路徑選擇
      新會計(2016年10期)2016-11-09 18:09:42
      大數據、網絡輿論與國家治理
      社會科學(2016年8期)2016-11-04 01:12:47
      格尔木市| 游戏| 垣曲县| 巴彦淖尔市| 海门市| 昌江| 南宁市| 纳雍县| 小金县| 封丘县| 白朗县| 银川市| 临沧市| 且末县| 桐梓县| 井研县| 广灵县| 齐齐哈尔市| 抚顺市| 大名县| 鹤壁市| 正蓝旗| 县级市| 博客| 海阳市| 尼玛县| 凤冈县| 大化| 平利县| 南木林县| 太康县| 临澧县| 平乐县| 德清县| 长治市| 新宾| 桃江县| 石林| 沈丘县| 西吉县| 桦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