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真妮
父母一定要明了:孩子的專注力是先天就有的,不是培養(yǎng)出來的。
有位網(wǎng)友來信說,她4歲的女兒做事情總是不專注,比如她拿出過家家的玩具,玩了5分鐘就跑去玩別的了,又或者她挑了一本故事書讓媽媽讀給她聽,常常是故事還沒講完她又跑開了。這位媽媽問我是否有辦法可以幫助孩子改進,讓她做事更專注些。
我回信告訴她:孩子專注力不夠,往往是大人對孩子干涉過多造成的。無論孩子在玩玩具,還是看故事書,哪怕坐在那兒發(fā)呆也好,大人都不要干涉或過問,給她專注的時間和機會。
要知道,這么小的孩子,本身專注的時間就很有限,如果她讀了一會兒書就要換一本看看或者想去干點別的事情都是很正常的,大人如果因此去干涉她,她就會越來越不喜歡讀書這件事。親子關系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光都是快樂的,孩子才會健康成長。
很快這位媽媽又給我回了一封信,問我該如何掌握管和不管的度。她說女兒有時也會精力很集中,但是她只喜歡專注地玩豆子。原來,這個小女孩特別喜歡豆子或者類似的細小種子,把這些豆子裝到瓶子里再倒出來,如此反復她可以玩上整晚。這位媽媽說,像您說的,我知道打斷她不好,可是一想到那么多別的東西她都沒機會嘗試,心里還蠻焦慮的??粗W(wǎng)絡上家長曬出來和娃活動的照片,一會兒是畫畫,一會兒是手工,一會兒是烘焙,可我們家這個只知道玩豆子,心里就會覺得好憂傷。
其實,這位媽媽自己在信中已經(jīng)揭示了答案:問題出在媽媽身上,大人自己焦慮才會去干擾孩子,這樣就破壞了孩子天生的專注力。
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或者感興趣的事情時,就會非常專注,這是孩子的天性。這個女孩既然喜歡玩豆子,那豆子就是她最好的玩具。小孩都有專注地反復做一件事甚至完全忽略外界環(huán)境的時候,這就是孩子發(fā)展專注力的關鍵時刻。如果大人不去打擾他,讓他一直處于忘我的境地,那么孩子的專注力就會得到發(fā)展,以后做每件事情都會很專注。
這位媽媽認為孩子眼下玩豆子忽視了其他好玩的東西,這個“是否好玩”不過是大人的定義,孩子自己已經(jīng)做出了選擇。再者,孩子以后依然有很多機會接觸到不同的玩具和活動,他不可能一下嘗試所有的內(nèi)容。家長應該明確,玩具和活動都是為了讓孩子獲得體驗,是促使他內(nèi)在成長的媒介,每個孩子通往目的地的媒介不同,有人畫畫,有人跳舞,有人玩泥巴,也有人玩豆子。
父母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和別人一樣,這更多是為了讓自己安心,卻無益于孩子的內(nèi)在成長,甚至還會起到破壞作用。父母要做的是在自己身上下工夫,解決焦慮情緒,才能客觀地、自然地陪伴孩子。
最后,分享幾條心得。如果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到下面幾條,就可以有效地保護孩子的專注力:
1.孩子講話時,無論說得多顛三倒四,都不要打斷他,讓他自己組織詞句,把話說完。等他說完后,家長再用你理解的意思復述一遍,看看你的理解是否正確。
2.孩子玩玩具時,無論他怎么玩都不要打斷,吃飯、喝水、換尿布這些事情都可以等等再進行。有不少父母,特別是祖父母,一看到孩子獨自在玩,就會關心地問:你渴不渴???要不要吃點東西?或者忍不住逗孩子,拿走他正在玩的玩具,給他演示“更好的玩法”。這些都是破壞孩子專注力的行為,除非孩子提出和大人一起玩,否則大人不要湊上去。即便是屋子里亂成一團了,也要等孩子玩完再和他一起收拾。
3.孩子自己看書時,讓他一個人靜靜地看。不要問他故事講了什么,也不必讓他當場復述,這些可以等到睡前陪孩子一起讀書時再做。
4.孩子看電視時,不要替他選擇頻道,建議他去看“更好的節(jié)目”。在允許他看電視的時間段里,讓他不受打擾地想看什么就看什么。
5.帶孩子出去玩時,孩子對某個東西或者某項活動感興趣時,會反復盯著看或反復要參與,大人要讓他盡興,不要因為怕他錯失了其他“有趣”的項目而強迫他離開。
6.有時候,孩子會一個人坐在那兒發(fā)呆或者自言自語,實際上是在思考和想象。不要去問他問題或者指使他、建議他做些什么。
7.給孩子獨處的空間,讓孩子可以脫離大人的視線,一個人自由自在地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父母一定要明了:孩子的專注力是先天就有的,不是培養(yǎng)出來的,大人只要不去破壞它,孩子自然就能集中注意力持久地做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