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柏清 張錦
摘 要:在新課改背景下高考語文考查既注重語文基本素質(zhì),又注重培養(yǎng)應(yīng)用能力,還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xué)生的人生價值觀。仔細分析試卷中現(xiàn)代文閱讀、古詩文閱讀、文學(xué)類和實用類文本閱讀,使學(xué)生了解社會人生的同時拓寬了知識面。語言應(yīng)用和作文寫作提高并培養(yǎng)了學(xué)生的思維能力,鍛煉了學(xué)生自我認識和感悟能力。尤其大為欣賞的是實用類文本閱讀和成語題,不斷地定性著中國傳統(tǒng)的價值觀,又反復(fù)強調(diào)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關(guān)鍵詞:成語;高考;語境
一、成語——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之精華
成語是漢語言文化的精華,其中蘊藏著中華民族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它從不同角度和側(cè)面反映了漢民族語言的發(fā)展歷史,反映了漢民族歷史與文化的發(fā)展歷程。借助成語可以了解服飾文化,如“鳳冠霞帔”“珠圍翠繞”是帝王妃嬪和貴族婦女的打扮,“綾羅綢緞”是有錢人的穿戴,普通老百姓只能“短褐穿結(jié)”,儒生負“方巾闊服”的儒雅,士大夫是“峨冠博帶”的尊貴;喜事“披紅掛彩”,喪事“披麻戴孝”??梢詫W(xué)習(xí)歷史,如“破釜沉舟”“樂不思蜀”“完璧歸趙”??梢泽w會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如“精耕細作”“躬耕樂道”“解甲歸田”。也可以知曉中國古代建筑民族文化的特色,如“雕梁畫棟”“富麗堂皇”“亭臺樓閣”“舞榭歌臺”“瓊樓玉宇”“蓬門蓽戶”。還可以學(xué)習(xí)教育中的經(jīng)典,并不斷地完善道德價值觀,如“因材施教”“循序漸進”“仁者愛人”“父慈子孝”“自強不息”等等??傊?,成語知識囊括了整個中華文化的各個方面,它們朗朗上口,以高度濃縮、意義的豐富性為人們喜愛、樂誦,此題考得好,它繼承并發(fā)揚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
二、高考成語知識的考查形式
據(jù)《考試大綱》看,近年各地高考題中對熟語的考查,除了那些實用性強、流傳性廣的慣用語、歇后語、俗語外,重點還是常見成語的使用,且考題不再機械地考查成語的使用,而是選三個近義成語讓你選填,考查了考生對成語的辨析和運用能力。如,2010年天津卷第3題,2011年江西卷第3題,2012年江蘇卷第2題,2013年高考江蘇卷第2題、四川卷第3題、福建卷第17題,2014年江西卷第2題、湖北卷第3題、江蘇卷第1題。這樣的題型設(shè)置越來越多,由簡單的四個成語的辨析到六個成語的辨析,要求學(xué)生不僅知某成語的意義,更要辨析相近成語的差別意思。但不論形式如何變,成語的意義是固定的、不變的,因此教師必須教給學(xué)生成語知識,更要使其學(xué)會應(yīng)用成語、辨析成語。
三、成語誤用的類型
歷來對成語誤用的類型,有多種理解,有的認為是五種,有的認為是十種或十二種。但不論多少,有一點是值得商榷的,即“不合語境”。當(dāng)我們教學(xué)生如何判斷成語正誤時,要理解成語,分析語境,所有成語誤用都可以歸納為不合語境。因此教者須仔細辨析、透徹理解,莫把病因簡單歸于“不合語境”,我認為常見的誤用類型有八種:
1.曲解詞語、望文生義(2014年大綱卷第2題C項)
2.用錯對象、對象不當(dāng)(2014年大綱卷第2題B項)
3.誤用褒貶、褒貶不當(dāng)(2013年大綱卷第2題B項)
4.顛倒尊卑、謙敬適當(dāng)(2010年全國卷Ⅰ第2題B項)
5.語義重復(fù)、自相矛盾(2013年安徽卷第16題D項)
6.搭配不當(dāng)、不合習(xí)慣(2011年大綱卷第2題B項)
7.夸大其詞、不知輕重(輕重失當(dāng))(2010年北京卷第2題B項)
8.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知兩用)(2012年遼寧卷第13題C、D項)
四、從真題中辨析“不合語境”
縱觀近五年(2010年—2014年)高考真題來分析成語誤用類型的不合語境。
2010年高考試題,全國卷一第2題D項,答案分析為(附庸風(fēng)雅,指缺乏文化修養(yǎng)的人為了裝點門面而結(jié)交名士,從事有關(guān)文化的活動,不合語境。)其實這里犯的錯誤應(yīng)是望文生義?!耙栏剿棺约猴L(fēng)雅、高檔”。全國卷二第2題B項,答案分析:“姑妄言之”,不合語境,而成語中“妄”的意思是“隨便,不負責(zé)任的態(tài)度”,這樣就與整個句子的意思相矛盾了。湖南卷第3題C項,問題應(yīng)是“津津樂道”,指饒有興味地談?wù)摚竺娌辉俑勗?,因此重?fù)了。遼寧卷第13題C項,答案分析為不合語境,但“耿耿于懷”含有貶義,語境需褒義,褒貶失當(dāng);安徽卷第16題A、B、D三項均分析為不合語境,其中A項“別無二致”,應(yīng)該是望文生義,B項“等量齊觀”這個成語一般用在否定句中,因此屬于“搭配不當(dāng)”,D項“首當(dāng)其沖”放在句中也是望文生義而誤用。江蘇卷第2題A項C項均解析為“不合語境”,我們知道A項“滿城風(fēng)雨”是貶義詞,而句中是對張師傅冒險救乘客的事跡的報道,應(yīng)用褒義詞,因此是褒貶不當(dāng)。C項“信手拈來”指寫文章不費思索、很快,但句中說垃圾,則是對象不當(dāng)。
看2011年高考試卷,大綱全國卷第2題的D項,分析問題為“不合語境”,由“不絕如縷”的意思可知,放在句中應(yīng)為“望文生義”。遼寧卷第13題B項解析為不合語境,我們看“東山再起”它的意思是比喻失勢之后又重新恢復(fù)地位,而命題者的意圖應(yīng)該是考生可能會簡單“望文生義”為某種事物再次發(fā)展。北京卷第2題B、C、D三項為不合語境,仔細分析,B項“不期而遇”,由其意思及語境可見是不合事理習(xí)慣。C項“江河日下”由句意可見理解為江河水一天天向下流去,典型的望文生義或?qū)ο蟛划?dāng);D項“兵不血刃”則是與句意矛盾或輕重失當(dāng)。湖南卷第2題D項分析為不合語境,“活靈活現(xiàn)”指描述或模仿的人或事物,但句中說的是兔,因此是“對象不當(dāng)”。山東卷第4題A項“漫無邊際”形容非常廣闊,一眼望不到邊,或指談話寫文章沒有中心,而句中說“漫無邊際的史料”,則是搭配不當(dāng)。
2012年高考試卷分析。新課標全國卷第13題D項“從一而終”說的是愛情婚姻觀點,而句子則談的是“記憶”,應(yīng)為對象不當(dāng)。大綱全國卷第2題C項“漸入佳境”指的是境況或興趣愛好,但句子說的是家具,對象不當(dāng)。江西卷第3題A、D項分析為不合語境,A項“如數(shù)家珍”形容對列舉的事物或敘說的故事十分熟悉,句子中說的則是地震家舍的情況,所以“對象不當(dāng)”。D項“茹毛飲血”指原始生活,但句中則說的是戰(zhàn)爭的殘酷狀況,望文生義。山東卷第4題A、B兩項為不合語境,我們看A項“巧舌如簧”是貶義詞,但句中演講者只能為褒義,則是“褒貶不當(dāng)”;B項“瓜田李下”比喻引起嫌疑的地方,句中說的是田園生活,可見是望文生義。
2013年高考試卷分析如下,新課標全國卷一第13題A、C項答案解析為不合語境,A項“振振有詞”,是個貶義詞,由句意可知表揚他上課水平,可見褒貶不當(dāng)。C項“電光火石”形容速度快或變化快的事物,句中形容話,對象不當(dāng)。浙江卷第3題B項“細大不捐”指大小都不拋棄,而句意說不捐款,因此望文生義。大綱卷第2題A項“歷歷在目”指對象或事物的面貌清楚地出現(xiàn)在眼前,而句中說的是親情,對象不當(dāng),B項處心積慮,則是褒貶不當(dāng),C項“求全責(zé)備”,褒貶不當(dāng)。
最后看2014年高考試卷。新課標全國卷Ⅰ第13題,答案只是籠統(tǒng)地解釋了成語,并沒有深入分析?!爱?dāng)仁不讓”指應(yīng)該做的事主動做,只有第3句相符?!柏?zé)無旁貸”指不能推卸責(zé)任,教育子女就是一種義務(wù)責(zé)任,當(dāng)仁不讓,重在一個“仁”字上,只符合第1句醫(yī)務(wù)人員的天職。大綱卷第2題D項“嘆為觀止”贊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極點,但句意是普通人驚嘆,因此望文生義。答案解析為此處用于說明普通人感嘆買不起價格不菲的演出,其再細點分析應(yīng)是望文生義,“驚嘆看到的事物”。大綱卷第2題D項,安徽卷第17題D項,當(dāng)仁不讓,說不合語境,但句子中用于商務(wù)競爭,對象不當(dāng)。山東卷第4題B、C項分析,均為不合語境,看B項“反戈一擊”:比喻掉轉(zhuǎn)頭來反對自己原來所屬的或擁護的一方。而句中說的是軍事演習(xí)中,奪回了戰(zhàn)場上的主動權(quán),典型的望文生義。C項“廣開言路”,一般用于上級。而句中用于代表們相互之間,因此是對象不當(dāng)。浙江卷第3題C項答案解析為“此處應(yīng)用,不溫不火”,而成語的意思是表演既不沉悶也不過火,而句中說的是寫字樓的狀態(tài),只能是對象不當(dāng)了。
綜上所述,試題對成語的考查,形式由1993年單一成語中某字的解釋正誤判斷,到1994年“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方框里的成語,與句意最貼切的一組”,再到1995年“下列句子中,成語使用正確的一句”,到2010年天津卷“下面語段橫線處應(yīng)填入的詞語,最恰當(dāng)?shù)囊唤M”。形式由簡到繁,內(nèi)容由少到多,但其考題的宗旨離不開考成語的意義,只是考的形式更靈活,內(nèi)容更深刻。為此考試只是手段,其目的是要求學(xué)生掌握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學(xué)會準確應(yīng)用文字。
教師應(yīng)牢固把好知識的精脈,撐好舵,在教授每個知識點時追根溯源,仔細分析,不要用“大概”“或許”這樣的詞含糊地概括問題。正如成語這一知識點中,莫把病因簡單歸“語境”,且要博學(xué)自先知,學(xué)懂、弄清、挖深,題自解。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