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重元
在茂密的樹林中心,有一潭平靜的池水。天空遼闊,時而蔚藍如洗,時而風起云涌。黑云如潮水奔騰,白云似浪花飛濺,而這潭池水卻依然水波不興,平滑如鏡。水鏡雖小,卻將整片蒼穹盡數納入其中,倒影山川而無心,照現天象而無意,任你春秋交替,風云變幻,月落日升,陰晴不定,我自湛然不動。
一顆平靜的心,一顆知足常樂的心就該是這樣。
禪宗六祖慧能,在很年輕的時候就悟出了這個道理。一顆平靜的心,是安詳的心,是知足的心,是幸福的心,是智慧的心,是美妙的心。因為它湛然不動,靈明不昧,將一切的存在全部都映現出來,所以能準確地觀察到客觀真理,也能充分地把握住事物的真諦,這就是由定生出的慧。心,在這種情況下,是直覺的,是舒展的,是格外的空靈明凈。
根據《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釋尊于靈鷲山說法,大梵天王以蓮花供佛。
“爾時如來,坐此寶座,受此蓮華,無說無言,但拈蓮華。入大會中,八萬四千人天,時大眾皆止默然。于時,長老摩訶迦葉,見佛拈華示眾佛事,即今廓然,破顏微笑。佛即告言:“是也。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總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義諦。今方付屬摩訶迦葉。言已默然?!?/p>
眾人都疑惑釋尊此舉是何用意,于是陷入妄想執(zhí)著。只有迦葉尊者專注當下,他看到佛陀以極之溫柔高雅的姿態(tài)把它拿在手里。他用大姆指和食指拈著蓮莖,蓮莖又剛好帖在他手掌的彎位。他的手掌一如蓮花般美麗,潔凈美妙。迦葉尊者的微笑,是從自性中真實流露。與一朵花的接觸,就是與奇妙的實相接觸。也就是與生命本身接觸。
在念頭之中失卻了自己,是會防礙我們與生命真正接觸的。如果你被擔憂、懊惱、焦慮、瞋怒或嫉妒所操縱,你便會失去與生命的美好神奇接觸的機會了。釋尊手中的蓮花只對那引起活在當下的人而言,才是真實的。如果你不回到目前此刻,對你來說,這朵花實不存在。有些人可以走過一林的檀香樹,而一棵檀香樹也看不見。生命雖然是充滿苦惱,但也同時滿載奇珍。你們要留心察覺,然后才會發(fā)現生命里的痛苦和美妙。與痛苦接觸并不是要自己失卻于痛苦之中。體驗到生命的美妙也不是要迷失自己于其中。所謂接觸,就是與生命的每刻都直遇契入,以能對它有深切的體驗。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了解生命的無常性和互依性。有了這種了解,我們才不至迷失于欲望、瞋怒和貪愛之中。那時,我們才得到真正的自由解脫。
日子富裕的人,固然可以享受大魚大肉的美味;然而,粗茶淡飯,卻也有著獨特的清香,關鍵是心的體驗。安享閑逸,可以品味清風明月;而夏日勞作,在大汗淋漓的同時,些許的微風就能讓人神清氣爽,體會到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感覺,這是常人所不能感受到的。所有的一切,關鍵是心的轉換。嘗試用豁達、樂觀的心態(tài)面對一切吧,你會感受到生活是多么美好?!秲冉洝分姓f:“無恚嗔之心……外不勞形于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敝v的也是這個道理,所以古人優(yōu)秀的思想都是相通的。
生活中處處充滿禪韻。禪,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禪在飛花、落葉、扳手甚至驕陽之中。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我們越是在乎一件事情,就會陷入得越深,最后反而被迷了心智。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時時去發(fā)現生活中的美,時時去體驗,時時去領會。在生活中,全心全意,專心致志,就是禪定。
禪是活潑的,不拘泥于某種形式,不可名不可狀。當年南岳懷讓參訪六祖惠能,六祖問他從何處來,懷讓答:“從嵩山老安和尚那兒來。”六祖又問:“什么物?怎么來?”懷讓不知如何回答,經過八年才有所省悟,對六祖說:“我想通了?!绷鎲枺骸霸趺礃??”懷讓答:“說似一物即不中。”
池水經過了日積月累的沉淀,將泥沙牢牢地鎖在池底,以最純凈、最清澈的面目展現在世人面前。人們的種種貪、嗔、癡等消極的思想,就好比這些泥沙。我們只有通過自身的磨煉,不斷提高心境,最終才可能蕩滌這些泥沙,恢復清凈本性,照見一切事物,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正是:一花開五葉,華夏遍禪馨。深潭碧波水,知足常樂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