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天羽
村里的老張要進城了。
這要是放在之前,鄉(xiāng)里鄉(xiāng)親出來圍觀的肯定不少,可現(xiàn)如今科技發(fā)達了,進城一趟不是什么稀罕事兒,也就無人搭理多少了。
老張帶著一麻袋新收的大米、小米,風塵仆仆地來到兒子的家門口,應門的是兒子,手里拿著個手機比劃著,頭也不抬地責怪道:“您來之前也不來個電話,不然就開轎車去接您了,中午家里也沒準備著!”“不用不用,知道你忙!”老張高興地答道,知道兒子有這份心就夠了。
進門后,兒子進房間繼續(xù)刷屏去了,老張在大客廳里來回踱步,看著這些高科技,電視掛上墻了不說,連空調(diào)都嵌在房頂上了,老張新奇地看著一切,卻覺得心里空落落的。
瞥見兒子發(fā)電子郵件,老張笑迎迎地說:“這電子郵件怎么有手寫的好啊,那是寫信人的心意啊,這冷冰冰兒的字,收信人怎么能感受得到啊!”“您不懂,對了,我要去接兒子了!”“我去!”老張搶著出門,自己“不懂”兒子生活中的一切,沒有以前生活在鄉(xiāng)下的情感細節(jié),總想遠離這里一會兒。
看見大孫子走出校門,老張迎了上去:“走,陪爺爺走回家!”“我要打的!”“打什么?”老張一頭霧水,只得跟著孫子走了。
飯桌上,大孫子嚷嚷著:“老爸,我的小米呢?”老張欣喜地到廚房拎了一袋子出來,“爸,不是這個小米,是手機!”老張的笑掛住了,有點尷尬,有點失落。
飯桌上冷冷清清。一大家子在一起,本應是最熱鬧的,可除了老張,兒子、媳婦、大孫子,一人手中抱著一臺“小米”,老張連話都搭不上,只得默默地一個人嚼著米飯,誰也沒有看到老張被冷落在一邊的表情,甚至誰也沒有注意到老張碗里的飯已經(jīng)吃完,本來老張還想再添一碗的,可惜吃不下了。
老張一個人坐在沙發(fā)上,靜靜想著自己被“漠視”的情狀,點上了一根煙。
社會發(fā)展了,可商業(yè)化的時代刪除了人們生活中的細節(jié),本應屬于家人間的交流、飯桌上的交談等都被這發(fā)展的時代中的產(chǎn)物所取締了。生活中有太多“老張”,他們渴望人們找回“細節(jié)”,在回收站粉碎之前將其還原。
[評析]
本文形象塑造十分典型。老張主張書信要寫,回家要走,飯桌上要交談,三者都帶著情感的溫度,是關注生活細節(jié)的典型;而兒子一家三口則發(fā)電子郵件,打的回家,飯桌上一人抱一部手機,三者都冷漠了人情,是刪除生活細節(jié)的典型。作者通過兩組對比鮮明的形象的塑造,將生活中的細節(jié)被商業(yè)化和娛樂化時代的產(chǎn)物所取締的殘酷現(xiàn)實擺到了讀者面前,發(fā)人深省,引人沉思。此外,飯桌上“小米”的歧義,大有小品的噱頭,寓莊于諧;篇末的點題頗具影視畫外音的功力,流露出作者心底對還原生活細節(jié)的熱切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