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娟
【摘要】將道家思想融入到繪畫藝術(shù)中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特色,雖然繪畫藝術(shù)與道家思想兩者之間屬于不同文化形式,但卻有著十分密切的關(guān)系,彼此之間相互影響,相互滲透。
【關(guān)鍵詞】道家;自然觀;王蒙;元四家
一、王蒙道家思想的傾向
王蒙,字叔明,號香光居士,自號黃鶴山樵,吳興人。王蒙能詩文,擅長書法,在繪畫藝術(shù)中直接受到趙孟頫風韻之影響。后來又得黃公望、倪瓚的指教,宗法五代董、巨以及宋代的郭熙等人。山水大多以隱居生活為題材,筆法的運用以及寫景層次變化豐富,其所作“得意之筆常用數(shù)家皴法,山水多至數(shù)十重,樹木不下數(shù)十種”,景色稠密,山重水復(fù),既不同于趙孟頫也不同于其他三家。王蒙是一個入世情懷的文人士大夫,因時局動蕩,他一生曾三次出仕、兩次隱居,最后因胡惟庸案受牽連,死于獄中,未能躲過異族王朝的政治風波。
王原祁在《麋臺題畫稿》對王蒙的評論:“元畫至黃鶴山樵而一變······與子久、云林、仲圭相伯仲,跡雖異而趣則同也。①”之所以這樣說,因為元代時期的繪畫,總體上以墨色為主,力去宋人重造化、重理性以及一絲不茍的審美風尚,轉(zhuǎn)向重心緒、重意象等,元四家中黃、吳、倪三人亦是如此,但王蒙山水繪畫卻體現(xiàn)的是一種由疏變密、由輕變重、由簡變繁、構(gòu)圖飽滿等,表現(xiàn)手法也不拘一格,并敢于大膽使用色彩,這一點也是王蒙不同于其他文人畫家的地方,也說明了這就是他本源的自己,希望在花紅綠樹的獨處中找到屬于自己的領(lǐng)地。王蒙的筆墨技法在繼承前人的基礎(chǔ)上得到了新的發(fā)展,不光豐富了山水畫的形式和意境內(nèi)涵之美,也體現(xiàn)一種樸素凝重、靈動之美。
二、王蒙詩、畫中的道家自然觀
王蒙在元四家中,出身地位最為顯貴,從小就受到優(yōu)越的家庭文化環(huán)境的熏陶和影響,其繪畫思想和創(chuàng)作都受到家庭的影響。寫詩作畫上很有天賦,大多與文人雅士交往,如黃公望、葛洪、吳鎮(zhèn)等,并與道教中人的關(guān)系密切,其生活態(tài)度、繪畫思想及創(chuàng)作選材都受到老、莊的影響。他自題“我于白云中,未嘗忘青山”,他在黃鶴樓過著臥白云、望青山的隱逸生活,把所有的心思都用于繪畫之中,因而題材、范圍多為隱逸文人隱居山林之中所見所感,如高隱、草堂、山居等,他的每幅畫都有草堂,這亦是成為他隱逸的心態(tài)象征。繪畫功底扎實、深厚,以繁密豐茂取勝,筆法上豐茂樸厚,對山川自然景物靜心觀察體悟,將崇山峻嶺描繪得氣象萬千,寧靜中含有一派生機。在主要作品有《花溪漁隱圖》、《春山讀書圖》、《葛稚川移居圖軸》、《青卞隱居圖抽》、《夏日山居圖》等。
王蒙《花溪漁隱圖》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畫面上的崇山峻嶺并與一片寬廣、寂靜的湖面相連,布局上密中有疏,虛實結(jié)合,近處為畫面的主題,兩岸的桃花盛艷,一只溪船緩緩行駛其中,因此“花溪漁隱”由此得名。圖中的一首自題詩為:
御兒西畔霽溪頭,兩岸桃花綠水流。東老共酣千日酒,西施同泛五湖舟。少年豪俠知誰在,白發(fā)煙波得自由。萬古榮華如一夢,笑將青眼對沙鷗。②
從題詩中的頸聯(lián)部分可以看出,王蒙的側(cè)重點是要表達畫中人的心緒:隨著時間的推移,少年時代的豪情,已經(jīng)消失不存在了,白發(fā)的老人在煙雨的湖水中得到自由,融入自然山水之中,尋求到一片屬于內(nèi)心精神的安靜,最后以感慨結(jié)束,把世間的一切看成一場夢,笑看沙鷗,以寄托自己內(nèi)心的無為之欲。王蒙的山水繪畫題材和題詩,都以“隱逸”為對象,其畫和詩的結(jié)合,便能讓我們體會到他繪畫所表達的境界完全是由心境來決定的。
王蒙的另一幅《春山讀書圖》,藏于上海博物館,王蒙山水畫構(gòu)圖繁密相間,本圖就是其典型的代表。畫面上的崇山峻嶺,恢宏高大、山勢崢嶸,畫面的前半部分,蒼松挺立于石坡之上,松枝掩映下的茅屋中,有人正在讀書,有人眺望遠景,表現(xiàn)出了世人融入世外桃源、怡然自得的志趣和安心讀書的精神狀態(tài)。畫幅的左上方,在不大空間的地方,是王蒙用小楷自題寫的七言律詩兩首,這里僅選評第一首:
陽坡草軟鹿麋馴,抱犢微吟碧澗濱。曽采苻芩驚木客,為尋芝草識仙人。白云茅屋人家曉,流水桃花古洞春。數(shù)卷南華渾忘卻,萬株松下一閑身。
詩中首、頷聯(lián)的景物沒有表現(xiàn)出畫面感來,但通過詩意的表達,告訴我們詩人“尋芝草識仙人”隱逸向往和情趣。頸聯(lián)則在畫面感上體現(xiàn)出來了:早晨,茅舍人家在浮云中若隱若現(xiàn);春天,凋落桃花順著流水在古洞里流淌。人們生活在這寂靜優(yōu)美的自然懷抱之中,體現(xiàn)了“可居、可游”的生活狀態(tài),這也是中國山水繪畫表現(xiàn)美的理想狀態(tài)。尾聯(lián),描繪了萬株松樹下茅舍里的閑逸之人,連莊子的書都忘掉了。詩篇真正把畫境寄情于山水之中,描繪了世外桃源的閑情意趣,從中體現(xiàn)了詩、畫結(jié)合的精妙。
《葛稚川移居圖》和《青卞隱居圖》都是他的傳世之作。《葛稚川移居圖軸》繪制的是東晉葛洪道士攜帶家眷移居于羅浮山,準備潛心煉丹修道的故事。③是王蒙的傳世作品之一。王蒙之所以選此題材,可以看出其內(nèi)心思想深處所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畫面上崇山峻嶺、飛泉流瀑、林深山高,蒼茫渾厚之中蘊含著生機勃勃的氣象。畫面上景象的呈現(xiàn),讓觀者體悟到了老子道生萬物的真實寫照,老子認為,世間萬事萬物皆由道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要遵循其自然規(guī)律。王蒙正是在隱居時才體會到這種恬淡自適的、自由自在的精神意境,領(lǐng)悟到了精神層面上的“道”與大自然之“道”是融為一體的,從中體悟到了自然山水的無限生機和自然變化中的無限運動。他不同于其他三家之處在于筆墨上喜用解索皴和渴墨點皴,善用重山重水的繁景來表現(xiàn)、闡釋自然界萬事萬物的自然、自得氣象,畫風蒼翠秀潤。
他的畫以繁密豐茂取勝,繪畫態(tài)度十分嚴謹,作品多數(shù)山深林茂、重山疊嶂、形態(tài)萬千,以《青卞隱居圖》為例?!肚啾咫[居圖》是王蒙晚年的繪畫作品,他風格成熟期的代表作之一。董其昌感嘆道:“此圖神氣淋漓??v橫瀟灑。實山樵生平第一得意山水”④營造了“天人合一”的自然之美,在這幅作品中你可以感受得到隱居于此的文人士大夫恬淡、寧靜的畫意,體現(xiàn)了老、莊尊重客觀事物的真和美,自然的樸素之美,王蒙作品中表現(xiàn)出的這種從自然出發(fā)的美,是合乎自然之美,也是最高之美,更是一種真美。
王蒙的生活或出仕或隱,這需要我們用客觀的眼光去看待。在元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應(yīng)不足為奇,從他的詩、畫中可以讀出道家老、莊思想和儒家思想對他的影響,但在詩、畫作品上更貼近老、莊自然觀。所謂的“高隱”生活并不是孤寂,更不是清貧,王蒙這種生活也體現(xiàn)了文人隱居生活的真實寫照。他的畫風、技法全面多樣,思想情感上的表達都借景抒情,寄托于高士與山水,是人與自然的完美結(jié)合。也許正是這樣的生活狀態(tài)和環(huán)境,王蒙以及元四家才得以安心的創(chuàng)作,最終促進了山水畫的空前飛躍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馮友蘭.《聽馮友蘭講中國哲學》[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遠小進.美術(shù)與自然——中國美術(shù)中的自然觀成因比較研究[M].天津:文藝出 版社,2003
[3]李澤厚.美的歷程[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
[4]王克文.王蒙[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5]潘運告.元代書畫論[M].長沙:湖南沒書出版社,2002.
[6]劉建明.莊子 自然觀的分野[J].江西師范大學,2003(09)
[7]李啟色.“元四家”的文人精神及藝術(shù)風格[J].華南師范大學,2012(03).
[8]李杰榮.元四家詩畫研究[D].暨南大學.2011
[9]崔坤.王蒙山水畫研究[D].河北大學,2010.
[10]付粉鴿.自然與自由——老莊生命哲學研究[D].西北大學,2007.
注釋:
①王永亮:《中國畫與道家思想》北京:文化藝術(shù)出版,2007年6 第234頁。
②吳企明:《傳世名畫題詩品賞》,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第96頁。
③王永亮:《中國畫與道家思想》北京:文化藝術(shù)出版,2007年6 第236頁。
④杜哲森 《元代繪畫史》,北京: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00年6月,第19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