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馬夢璐
和大多數(shù)人一樣,筆者之前對于美國的了解主要限于新聞報道和美劇,感覺中美兩國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差異還是挺大的,但是具體原因卻并未深究過。通過林達近距離看美國系列的四本書,筆者對美國的社會狀況和政治制度有了較為直觀的了解,林達夫婦通過一系列故事以寫信的方式將在美國的所見所聞娓娓道來,使讀者有如親臨現(xiàn)場。
一、 內(nèi)容總結與概述
《歷史深處的憂慮》一書主要是向讀者們介紹美國人在《美國憲法修正案》保護下所擁有的幾項基本人權如言論自由、持槍自由、沉默權等;《總統(tǒng)是靠不住的》主要是介紹了美國的制約與平衡機制,詳細闡述了三權分立制度;《我也有一個夢想》展示了由美國種族問題引發(fā)的弱勢群體的社會維權歷史和美國法律不斷進步的演變歷程;《如彗星劃過夜空》梳理了美國憲政民主的發(fā)展歷程以及媒體監(jiān)督體現(xiàn)出的美國式民主的運作機制。這一系列叢書充分展現(xiàn)了美國政治與法律的互動及其與美國民眾生活相互作用和影響的過程。
二、對美國憲政民主的感悟
首先最令筆者慨嘆的當屬美國這個國家的政治哲學:人不是天使,因此需要政府的治理;權力是魔鬼,因此需要體制的制衡。林達把美國比喻為收銀機,把美國權力結構中的“制約與平衡”機制看做“安全剎車裝置”,可謂是形象生動。美國人對于掌權者存在著深深的不信任,所以分權制衡的體制體現(xiàn)在美國政治的方方面面。首先,在聯(lián)邦政府部門內(nèi)部,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各司其職的同時又相互監(jiān)督與制衡。其次,在國會內(nèi)部,眾議院的起草提案權與參議院提案表決權也是相互制約的。最后,聯(lián)邦政府與各州政府之間也形成了分權制衡的關系。法律之外無權威、無特權,制度規(guī)范權力,權力必須受到全方位的監(jiān)督。一個直觀的感覺是,在美國,道德的爭論常常體現(xiàn)在法律論題當中,公平正義等概念是最基本的權利話語。政治是要服從于法律的,而司法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立法,因此程序總是要優(yōu)先于實體,救濟往往比權利更為重要。總之,體現(xiàn)出的美國式特點可以用一句話概括:政治問題法律化,法律問題司法化,司法問題程序化。
其次,在美國,公民的權利與自由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這與美國的政治傳統(tǒng)和政治主題密切相關。薩繆爾·亨廷頓教授曾總結過,自由、平等、個人主義、民主和憲政下的法治是最突出的美國特性,也是美國信條的核心價值觀。[1]當然,對公民權利與自由的保護最主要的體現(xiàn)是在《權利法案》中,它以對憲法前十條進行補充修正的方式進行,不過,《權利法案》并沒有正面具體列舉公民所享有的權利和自由,而是通過禁止立法機關褫奪某些公民權利與自由的方式體現(xiàn)。該模式表明,公民享有的某些權利和自由是與生俱來的,是“天賦人權”而非只有法律規(guī)定才享有,任何機關和個人都無權剝奪和改變這些權利。起初,這些禁令適用于聯(lián)邦立法機構;隨著美國內(nèi)戰(zhàn)之后形成的部分司法判例和通過新的憲法修正案,禁令的適用范圍擴大到聯(lián)邦各州的立法機關。在美國憲法的后來發(fā)展中,公民權利和自由在內(nèi)容和適用范圍上得到了延伸和拓展,例如隱私權、知情同意權以及公民不服從權等概念。在美國,憲法不是高高在上的、抽象的、與民眾的生活相距甚遠的,而是融入了每一個公民的日常生活中,任何人都可以引述憲法,依據(jù)憲法來維護自己的權益。自從馬歇爾大法官通過“馬伯里訴麥迪遜”案為最高法院贏得“司法復審權”后,美國“收銀機”又增加了至關重要的一個制動開關[2]。在美國,沒有列舉的權利和自由都是人民所享有,美國最高法院在“發(fā)現(xiàn)”和確認這些新型權利方面,發(fā)揮了突出作用。[3]
最后,發(fā)達的公民社會是美國憲政民主非常突出的一大特色。隨著中產(chǎn)階級的發(fā)展壯大,逐漸在美國社會中擁有更多的話語權,中產(chǎn)階級以中堅力量的姿態(tài)登上美國政治舞臺,美國式的民主便具有了更加堅實的基礎。以“百萬黑人大游行”[4]為代表的反對種族歧視等各種社會運動,彰顯了美國人根深蒂固的民主意識、維權意識,通過公民社會的推動,法律也在不斷完善當中。另外,公民自發(fā)性組織的社團也在不斷發(fā)展中。托克維爾在19世紀30年代訪美時,就對美國發(fā)達的社團印象深刻,并且高度贊揚。[5]事實證明,民主和法治需要發(fā)達的公民社會為基礎和依托,權利與自由也需要公民社會的土壤才能不斷的豐富和完善。
三、 對我國當前制度的思考
林達在撰寫這一系列叢書時,中國的改革開放尚處于起步階段,中國普通民眾對于美國社會并不是很了解,林達夫婦作為初到美國的移民因此對美國的一切頗感新鮮,甚至是有一種樸素的理想主義情懷,文字間流淌的多是對美國式民主的欣賞。筆者認為我們在讀懂林達的同時,更要超越林達。正如狄更斯所說,我們處在最好的時代,也生活在最糟糕的時代。一方面,作為新一代的我們享受著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惠及億萬普通民眾的最新發(fā)展成果,另一方面,我們也面臨著價值觀與意識形態(tài)多元化、復雜化,在不同文化交流與碰撞的同時,也面臨著選擇的困惑與迷茫。為了贊成而贊成,為了反對而反對都不是客觀和理性的。
民主是解決分歧的方式和手段,而不是終極的目標,因為真理總是相對的,制度的好與壞、人性的善與惡沒有單一的衡量標準。沒有完全的孰對孰錯,只有相對時間和空間里的優(yōu)劣,適合與不適合還是要根據(jù)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應該看到正在快速發(fā)展的中國也在不斷完善各種制度,2014年在反腐的監(jiān)管方面卓有成效,十八屆四中全會對“依法治國”也做了權威注腳,而不僅僅只是一個政治口號。剛剛結束的2015年兩會也有諸多亮點,《立法法》迎來了15年來的首次修改,簡政放權、限制國家公權力正在逐步推進落實。
自從被迫“睜眼看世界”之后,中國就一直在向西方世界學習。但是,美國式的憲政民主就一定適合中國嗎?如果我們照搬美國的模式未必會有今天的發(fā)展速度和成果,但其權力制約與平衡、以制度規(guī)范權力的思想精髓和合理成分對于中國當前的法治建設確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與借鑒意義。作為一個有志于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打造“美麗中國”、“幸福中國”的國家,我們必須在堅持自身特色的同時敢于并且善于向強者和對手學習,惟其如此,才能立于強者之林。(作者單位:國際關系學院)
參考文獻:
[1]薩繆爾·亨廷頓:《失衡的承諾》,周端譯,東方出版社,2005年,第16-34頁;薩繆爾·亨廷頓:《我們是誰?美國國家特性面臨的挑戰(zhàn)》,程克雄譯,新華出版社,2005年,第119-242頁。
[2](美)林達著,近距離看美國之二:總統(tǒng)是靠不住的[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4年,第107頁。
[3](美)莫頓J.霍維茨:《沃倫法院對正義的追求》,信春鷹、張志銘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87頁。
[4](美)林達著,近距離看美國之一:歷史深處的憂慮[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7年,第287頁。
[5](法)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下卷),董果良譯,商務印書館1988年版,第84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