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利
【摘要】薩拉薩蒂全名為帕布洛·德·薩拉薩蒂,英文縮寫名為P.Sarasate, 他是一位偉大的小提琴演奏家及作曲家。他的創(chuàng)作有著獨特的曲式結構原則、鮮明的民族特色和炫技性的特點,被人視為神童的他從小因家境困難而與多姆族的后人吉普賽民族打成一片,因此他創(chuàng)作的《流浪者之歌》生動形象地刻畫出了吉普賽民族。
【關鍵詞】小提琴;吉普賽;曲式結構;民族特色
第一節(jié) 作者身世
薩拉薩蒂全名為帕布洛·德·薩拉薩蒂,英文縮寫名為P.Sarasate, 他是一位偉大的小提琴演奏家及作曲家。1844年出身于西班牙東北部城市——潘普洛納的薩拉薩蒂在咿呀學語的時候就已經(jīng)沉浸在了音樂的環(huán)境當中,并且一直受著某些音樂元素潛移默化的熏陶。在薩拉薩蒂能夠拿起琴弓的那一刻父親就開始教他演奏小提琴,在父親耐心地啟蒙之下,從小在音樂方面就展露出天賦的薩拉薩蒂,在他5歲的時候就能夠為伊薩貝拉王后表演小提琴演奏,8歲時就開了他的第一場小提琴獨奏音樂會。被人視為神童的薩拉薩蒂對音樂的渴求已經(jīng)讓父親無法滿足,于是父親把他送到了馬德里繼續(xù)學習。在一次為西班牙王室演奏小提琴時,薩拉薩蒂的精彩演繹感動了現(xiàn)場的王后,伊薩貝拉王后當場就送給薩拉薩蒂一把由意大利著名小提琴制作家安東尼奧·斯特拉迪瓦里親自手工制造的小提琴,同時西班牙王室還慷慨的承擔起了他日后赴法國留學深造的全部開銷。
1856年他在西班牙王室的資助下只身前往法國巴黎音樂學院留學,開始了他輝煌的留學生涯。從在巴黎音樂學院學習之初,薩拉薩蒂就一直跟隨于德爾芬·阿拉爾教授學習小提琴演奏。由于薩拉薩蒂個子比較小,而且手指天生短小,所以在小提琴演奏上不占任何優(yōu)勢,這讓剛認識薩拉薩蒂的德爾芬·阿拉爾教授頭疼不已,但是薩拉薩蒂馬上就打消了阿拉爾教授的顧慮,因為他很好的克服了自身的先天缺陷并且把高難度的小提琴作品演繹的淋漓盡致。薩拉薩蒂拉琴時輕快自然,兩手配合自如,讓我們仿佛都忘了他手指上的缺陷,他的動作十分迅速準確并且還能保持長久的顫音,在他看來游戲似的演奏,總能給人帶來迷人的音色和震撼的音響效果,這仿佛就像音樂根深于他的腦海之中,任由他的弓弦和指尖飛舞。在小提琴演奏上駕輕就熟的薩拉薩蒂僅僅花了一個半學期的時間就將巴黎音樂學院的小提琴課程全部修完,與此同時,天資聰穎的他憑借著勤學苦練的態(tài)度還獲得了學院器樂比賽的一等獎。他在學校期間學習成績優(yōu)異,學業(yè)也一直都很順利,因此他除了學習演奏之外,也學習了一些音樂理論和聲學以及其他音樂課程,期間還獲得過“視聽課一等獎”、“和聲學一等獎”、“理論作曲一等獎”,這在巴黎音樂學院還從未有過的事。這些豐富的閱歷都為他日后成為一名名符其實的小提琴演奏家及作曲家打下了良好的堅實基礎。1861年17歲的薩拉薩蒂開始了他的流浪公演生活,所到之處座無虛席,無人不為他的精湛演繹所折服。26歲以前的薩拉薩蒂主要演奏歌劇幻想曲和自己的作品,而26歲以后的他演奏的作品范圍就有所擴大,包含了各種風格獨特的小提琴作品。薩拉薩蒂可以說是將他的一身全部都奉獻給了音樂,并且致力于他熱愛的小提琴藝術,因此他一生沒有結婚,1908年64歲的帕布洛· 德·薩拉薩蒂于法國比亞里茨逝世,他是法國小提琴藝術史上法國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被人視為音樂界的神童,曾有著“小提琴鬼才”的美譽,被同代人稱之為“帕格尼尼再世”。
第二節(jié) 時代背景
薩拉薩蒂的家世并不富裕,他所接觸的都是一些社會底層的人物,吉普賽人就是其中的一類,吉普賽人長期的流浪生活讓薩拉薩蒂倍感同情,再加上吉普賽人有著自己鮮明的音樂風格,這讓薩拉薩蒂興奮不已,于是他經(jīng)常跑去與吉普賽人一起探討和交流音樂,當然,隨著年齡的增長薩拉薩蒂對吉普賽人音樂的理解程度也越加深刻。追溯源流,在眾多有著鮮明音樂特征的民族當中,多姆族也算是其中的一支。大約公元四世紀時印度的一個部落居住著多姆族,多姆族同吉普賽人一樣,大部分人都是從事自己民族音樂的工作者,極少部分為占卜者,他們都以能歌善舞而聞名,據(jù)此,我們可以推斷吉普賽人的祖先是多姆族。
在l9世紀50年代,歐洲刮起了一陣以意識形態(tài)為主的浪漫主義精神之風。它最早以期刊、報刊的形式出現(xiàn)在文學領域,而后又席卷了音樂和繪畫藝術。其最顯著的特點是追求積極、樂觀并且富有激情的個人生活方式,極度追捧富有濃烈個性色彩的事物。生活在那個時代的浪漫主義藝術家都對屬于自己的愛情傳奇充滿了想象,而且還對虛幻與現(xiàn)實中的異國情調情有獨鐘。吉普賽女性自由、奔放的形象,成為了l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思潮的美學追求之一。法國著名文學作家維克多·雨果于19世紀30年代初期創(chuàng)作了浪漫主義文學典范之作《巴黎圣母院》,在這部作品當中就生動形象地塑造了一位性格開朗、美麗善良并且崇尚自由的吉普賽女子——愛斯美拉達。
在封建制度和宗教的雙重統(tǒng)治下,愛斯美拉達個性張揚的服裝、惟妙惟肖的舞姿、感人動聽的歌聲、清新脫俗的外表、奔放自由的生活方式,極大地觸動了所有讀者的心靈,引得了許多人為她的命運感嘆落淚。生活在19世紀的吉普賽女性雖然都有著鮮明的個性,但她們都熱衷于追求自由。這種形象不僅在文學作品中有所體現(xiàn),同時在許多音樂作品里也有出現(xiàn),如法國作曲家喬治·比才創(chuàng)作的優(yōu)秀歌劇《卡門》,歌劇形象地反映了吉普賽人的悲慘生活以及追求個性解放自由的吉普賽女郎。薩拉薩蒂的名曲《流浪者之歌》就是在這樣的一種環(huán)境當中被創(chuàng)作出來的。
本文主要論述的《流浪者之歌》這部作品它創(chuàng)作于1878年,也可以被稱之為《吉普賽之歌》,它是小提琴獨奏曲中最為大家所熟知和喜愛的作品之一。吉普賽民族活潑、樂觀、率直、能歌善舞且擅長樂器演奏,同時他們酷愛自由、性格熱情樂觀且放蕩不羈,這些都是吉普賽民族的天性,但他們世世代代長期過著流浪賣藝、居無定所的游移生活,日子清苦、社會地位低下、在生活上又遭受歧視。流浪是上帝賦予吉普賽人的自由,但似乎貧困潦倒從來沒有遠離過這個民族,因此在他們的音樂當中也常常夾雜著憂慮、哀怨的情緒。
《流浪者之歌》是薩拉薩蒂以吉普賽人的悲慘遭遇為創(chuàng)作的音樂素材,采用匈牙利查爾達什舞曲和吉普賽音樂特色為音樂動機,從吉普賽民族生活的環(huán)境和性格的幾個側面來充分的發(fā)掘他們音樂的特點,同時他還挪用了匈牙利民間音調,使小提琴的旋律性與技巧性得到了相當完美的結合。這也使得全世界的音樂愛好者都非常追捧這首世界名曲。
第三節(jié) 創(chuàng)作特點
薩拉薩蒂創(chuàng)作的大量小提琴作品都具有濃郁的西班牙民族特色和匈牙利舞曲情調,他的每一首作品都是其最真實的情感與其琴技完美結合而成的美妙旋律。他還一度把西班牙民族民間曲調改編成了色彩鮮明的器樂作品,所寫樂曲生動、活潑的展現(xiàn)了西班牙民族民間舞蹈,栩栩如生,給人無限遐想、身臨其境的超美感受。
下面我們就薩拉薩蒂在創(chuàng)作中獨特的曲式結構原則、鮮明的民族特色和炫技性來進行闡述:
1.在進行音樂創(chuàng)作的時候,許多技藝精湛的作曲家都熱衷于把描寫的內(nèi)容與個性鮮明的表現(xiàn)手法結合起來以便沖破傳統(tǒng)、死板的結構框架,從而使得作品的曲式結構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作曲家通過這種全新的創(chuàng)作手法帶給觀眾極為深刻的印象與藝術上的聽覺享受。
強烈的主觀色彩、對大自然的歌頌、豐富的想象和夸張的藝術效果無一不彰顯著浪漫派藝術家的追求。先進藝術家們?yōu)榱耸骨浇Y構更加有效、完美、充分地適應每一個作品內(nèi)容并且能夠使其獨特的表達,通常會將自己新的創(chuàng)作手法與他所想要表達的內(nèi)容相聯(lián)系,比如“標題音樂”。
大多數(shù)以文學和歌劇作品為基礎所創(chuàng)作的器樂音樂在表達標題情節(jié)時,都不可避免的將傳統(tǒng)、老套的曲式思路給打破。偉大的帕布洛·德·薩拉薩蒂便是這樣一位敢于挑戰(zhàn)和創(chuàng)新的作曲家。他的樂思不再受古典主義時期規(guī)范曲式的束縛,他代表著那個時期的音樂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中對老套曲式思路的突破和對新型曲式結構的追求。
在他所創(chuàng)作的音樂作品當中,他總是有意無意地回避一些大型曲式,而是將整個樂思集中于一部小型的作品,他的這些小型作品一般只有六七分鐘,但是在這短短的六七分鐘時間里,他所創(chuàng)作的韻律變幻就能讓人瞠目結舌并贊嘆不已。例如我們本文討論的《流浪者之歌》,這首樂曲的材料組合采用的是并列原則abcd,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薩拉薩蒂在他的作品中總是可以陳述出許多優(yōu)秀的主題材料,同時也不會顯得整部作品雜亂無章。他在《流浪者之歌》中并沒有采用常規(guī)的三部曲式而是采用了一種并列原則,一種多部并列的貫穿。當然,不管曲式結構如何變換,作曲家們的目的始終只有一個——更好地表達樂曲的內(nèi)容。
2.薩拉薩蒂從小受家庭音樂和西班牙民間歌謠的影響,這使得他對本國音樂語言感情和熟悉度的掌控是其他音樂家所無法取代的。同時,多年的旅行演出生活也使他接觸到了許多世界各地優(yōu)秀的民間音樂,這無疑也為他的音樂素材和創(chuàng)作起到了添磚加瓦的作用。從樂曲《流浪者之歌》中我們可以看到薩拉薩蒂對民間音樂的運用。
這段譜例向我們展示的是《流浪者之歌》第三部分開頭的慢板,這一段的旋律主題取材自吉普賽民族歌謠中的一段。整段旋律線條形象生動地向聽眾描述了一幅吉普賽人流浪生活的悲慘畫面,小提琴E弦上和揚琴C大調高音區(qū)輪音的演奏讓悲傷的情緒達到極點。根據(jù)匈牙利教育家柯達伊考證,這段旋律取材并改編于匈牙利作曲家艾勒海爾·升穆爾邁所創(chuàng)作的民族歌曲,現(xiàn)引原曲譜如下:
從譜例1-1和譜例1-2的對比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薩拉薩蒂在對民歌曲調進行運用時,只是在原曲上稍微增加和修改幾個音符,他通過這種對節(jié)奏和重音的變化,就能夠把吉普賽民族音樂的精髓體現(xiàn)地淋漓盡致。
薩拉薩蒂正是利用了這部分的后綴小附點以及弱拍弱位的不規(guī)則重音節(jié)奏型,十六分音符的斷奏才如游絲般地將吉普賽人那種既渴望安定,但又無奈四處漂泊的內(nèi)心情感世界完全的表達了出來。
3.雖然薩拉薩蒂天生手指短小,但這并不影響他超凡的技術演奏能力。有句俗語形容我們這般學生的練琴情況“一天不練自己知道,兩天不練老師知道,三天不練大家都知道?!倍_拉薩蒂卻相反,他不需要天天長時間的練琴就能演奏出高難度的樂曲。為了滿足他高超的演奏技巧,他所創(chuàng)作的樂曲中增添了不少高難度的演奏。
這是從《流浪者之歌》中節(jié)選的兩張十六分音符、三十二分音符、六十四分音符的急進片段,他在主調C大調的音階和分解和弦上快速的往上或往下進行,給人一種似流水般通暢急進的感覺。
從以上的論述我們可以得出薩拉薩蒂的絕大部分作品都深受他本人所處的時代背景與周遭環(huán)境的影響。他所處的時代正處于西方浪漫主義藝術的鼎盛時期,打破舊格局、勇于追求新曲式的思路沖擊著薩拉薩蒂,革新的時代讓他的樂思因此而得以解放。其二,從小家境貧寒,使得他接觸到了吉普賽人,讓他對吉普賽音樂的形式有了初步的了解,這樣也激發(fā)他更多地去了解了其他民族的音樂特點和民間音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