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歷史性客觀敘事的方法,對歌曲《在那遙遠的地方》的創(chuàng)作素材來源、誕生以及傳播進行了詳細的記述。并圍繞作者和作品,從廣闊文化背景中進行了梳理、記錄和綜述。并由此展示了這首華人經(jīng)典名曲的強大生命力和豐厚的藝術價值。
【關鍵詞】歌曲;在那遙遠的地方;源流;考查
要追尋《在那遙遠的地方》這首享譽世界的名歌的根源,除了把注意力集中在“西部歌王”王洛賓的身上以外,還要把目光投向曾經(jīng)在青海生活了半個世紀的哈薩克民族身上。哈薩克是一個游牧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主要生活在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和中國的新疆地區(qū)。上世紀初居于新疆的哈薩克人“因不堪忍受新疆封建軍閥,特別是盛世才的殘酷剝削和大規(guī)模的屠殺,……誤信反動頭人的宣傳,認為甘、青兩省的統(tǒng)治者,同屬伊斯蘭教‘教友,便相約東遷。這次遷移規(guī)模大而且有組織”。 從1934年起,哈密及巴里坤一帶的500余戶哈薩克人東遷,一部分滯留在甘肅的酒泉,一部分則來到青海湖以西的茶卡地區(qū)。兩年后,又有巴里坤的4000余戶哈薩克人東遷。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滯留在甘肅的安西和酒泉,一部分人則從甘肅的張掖進入青海的海北。后與當?shù)孛伞⒉啬撩癜l(fā)生沖突,青海時值馬步芳家族統(tǒng)治,當局經(jīng)過派兵鎮(zhèn)壓后又派出專人前往“招順”,后來還把許多婦女和兒童遷到西寧馬氏家族工廠里做工。王洛賓于1938年秋隨丁玲任團長的西北戰(zhàn)地服務團到青海演出,并在西寧各中小學教唱抗日歌曲。劇團解散后,他應約于1939年初再次來到西寧,住在昆侖中學宿舍,組建青??箲?zhàn)劇團,搜集整理民歌,從事抗日宣傳活動。《在那遙遠的地方》就在這樣一個歷史環(huán)境和機遇下誕生了。
一、《在那遙遠的地方》之素材來源
王洛賓當時寫了一首《穆斯林青年進行曲》,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引起了當局的重視。并通過政府力量很快傳唱到全省各縣,繼而傳到西北和西南回族地區(qū),以至于在抗戰(zhàn)八年中,許多回族群眾都以為王洛賓是個穆斯林。伊斯蘭教規(guī)中禁止唱歌,我們今天聽到的,在清真寺里阿訇的念經(jīng),雖有老調(diào)、麥加調(diào)或也門調(diào)等的不同,但都不說“唱”,要說“念”。當時由于他的工作,打破了回民學生長期不能唱歌的慣例。
王洛賓非常重視民歌的收集和整理編創(chuàng),這是《在那遙遠的地方》誕生的主要因素。關于此歌曲的素材來源,有兩種主要的記述:一種記錄是“1939年、1940年之際,新疆統(tǒng)治者將兩個哈薩克族部落驅(qū)逐出境,一個部落停在了祁連山北麓,一個部落進入青海,青海統(tǒng)治才派人去海北‘招順并將許多婦女兒童遷來西寧工廠中作工,實際上是作‘人質(zhì)。當時我請東關維吾爾族商人哈迭爾協(xié)助(翻譯)去工廠記錄了二十余首哈族民歌。《瑪依拉》、《都達爾和瑪利亞》就是在那個時候記下的,并用這些民歌旋律,寫了一個小歌劇?!保ㄗⅲ盒「鑴【褪嵌桓鑴 渡衬琛贰#┦赘枨衅渲幸皇住段以缸鱾€牧羊人》就是后來的《在那遙遠的地方》。
第二種記錄是“約在1938-1939年之間,新疆一哈薩克部落,由于和統(tǒng)治者鬧矛盾,被趕到甘肅河西走廊。一部分留在祁連山北麓,一部分則越過祁連到達青海海北地區(qū)。當時有三十余人到西寧與青海統(tǒng)治者商談‘歸順事。這三十余人中有幾個歌手,東布拉手。當時通過關系,約請他們的歌手每天去北門外公園彈唱半天,共用了三個半天的時間,記錄下二十余首民歌。當時只請了一位維吾爾商人擔任翻譯,由于語言條件的局限,所以唱詞不能逐字譯出,只能半編半譯,比如:‘在那遙遠的地方歌中唱道‘每天能看她的笑臉和那漂亮金邊的衣裳,那時在藏族的千戶長家中看到他們的姑娘穿的是金邊的衣裳,于是把這金邊借用在哈族姑娘的衣服上,實際上哈族姑娘,衣服上根本不鑲金邊。后來傳唱開了,這個‘金邊的問題,也就不便再糾正了?!?/p>
關于這個事實,王洛賓先生在青海時特聘的助手,曾與王洛賓一同組建青海抗戰(zhàn)劇團并在青海共事八年的老教育家周宜逵先生,因目睹了王洛賓先生在青海工作、生活的點點滴滴,面對社會上一些不實的說法,在年逾八旬之時,多方求證,歷時月余寫就了《回憶洛賓60年前在青海的真實情況》的回憶文章。文章較為詳盡回憶和描述了當時的情況:“在他住地,他拿出幾本密密麻麻抄寫著民歌的練習本,興致勃勃地唱給我聽。我看到和聽到的是他在甘肅搜集記譜的幾首民歌。有《羊群里躺著想念你的人》《達坂城》(即馬車夫之歌)《黃昏里的炊煙》等,他說:‘很純真,很有味!沒有整理好,還要好好加工。他問我青海草原少數(shù)民族的情況。我告訴他,蒙古族、藏族、哈薩克族(以下簡稱哈族)歌手多,將來可以打聽訪問一下。 大約是當年的5 月中旬,有一天洛賓要我隨他到北門外香水園去。他約好兩位維族商人(兼當翻譯),兩位哈薩克族歌手(一老一少),準備花費一天時間在香水園一起唱歌。大家聚在一起,氣氛十分融洽、熱烈。年長的一位哈薩克族歌手風趣幽默,嗓音特好,唱起歌來高亢豪放,感情非常投入,而且高低快慢有很大隨意性,第二遍與第一遍唱,多處有出入,同時音調(diào)中隨時加入一些用喉嚨吼出的花腔,學唱的人很難掌握。洛賓對此很欣賞,很感興趣。老人彈起冬不拉,一連唱了六七首民歌,洛賓選中兩首記錄下來,即《等你到天明》《都達爾和瑪利亞》。另外還記了九首短歌,只記了譜未填詞,后來編入了歌劇《沙漠之歌》。年輕哈薩克族歌手又唱了洛賓在甘肅曾經(jīng)記錄的《羊群里躺著想念你的人》,曲調(diào)基本相同,只是詞句好像少了許多。維族青年歌手聽了哈族歌手的歌唱,接著也唱了一首叫《牧羊人之歌》。聽起來和《羊群里躺著想念你的人》大體相似,只是曲調(diào)簡短,譯出歌詞完全不同。老歌手說,這就是哈薩克族歌,唱法不同?!蓖趼遒e在記錄的《牧羊人之歌》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編后,定名為《我愿做個牧羊人》,這就是《在那遙遠的地方》的原始曲調(diào)。
二、《在那遙遠的地方》之誕生和流傳
王洛賓對民間音樂有著極大的興趣和高度認真的責任心。他先讓哈薩克族歌手唱三遍,完成基本記譜,再請歌手唱兩遍,他認真訂正后再唱給歌手聽,若歌手舉大拇指表示贊同,就算通過了。維族青年歌手唱起來節(jié)奏明顯,變化不大,三遍過后就定稿了。并將詞句原文(譯意)記在曲譜下面,作為以后加工整理的素材。
“洛賓曾經(jīng)有一次在西寧湟水邊和哈薩克族歌手歡聚,歌手和洛賓同時唱《等你到天明》。兩種語言同唱一首歌,散板唱法,洛賓盡量跟隨歌手那高亢游弋的音調(diào),曲調(diào)雖唱準了,聲音高低差別很大。但也得到了歌手的認可。洛賓邊唱邊拿著他記的曲譜,隨時在多處注上記號,后來對這首歌的漢文詞句又作了大的改動?!敝芟壬_認,王洛賓當時創(chuàng)編的歌曲幾乎每一首都是這樣和維、哈族歌手一起磨合練唱后,反復修改完成的。
后來王洛賓寫的《草原情歌》,歌詞、曲調(diào)都基本上以維族歌手所唱三段詞的《牧羊人之歌》為依據(jù),經(jīng)過認真琢磨和再創(chuàng)作而最終完成。“為了唱起來情感更加深厚,他加寫了第四段詞(即‘我愿做一只小羊,跟在她身旁……)。他還說,《牧羊人之歌》是脫胎于《羊群里躺著想念你的人》,他將這兩首歌都整理出來。我當時不大清楚它們的調(diào)式有何不同,只覺得一首長,一首短,個別地方相似。”對這首民歌,王洛賓視之為珍寶,曾攜帶著整理的歌譜,去昆侖中學找資深的中文老師石殿峰探討某些語法、音韻等問題,精雕細鑿,務求完美。關于《在那遙遠的地方》的最后定名,周宜逵先生肯定地說:“這時,歌唱家趙啟海自重慶來到西寧,洛賓在百忙中陪他到處走走,據(jù)說趙也去過維族商店,聽了歌手唱歌。趙臨走時,洛賓把他改編、創(chuàng)作的幾首新疆民歌交給趙啟海,并把《草原情歌》改名為《在那遙遠的地方》(四段詞)讓趙帶去。這是1939年6月上旬的事。”《在那遙遠的地方》就此誕生,在青海、重慶等地演唱后,很快就流傳開來,并以著名的“青海民歌”而蜚聲國內(nèi)外,成為音樂會上的優(yōu)秀保留曲目。作者對青海大地和各族人民深沉執(zhí)著的愛,直接表現(xiàn)在歌曲中對青海高原美麗風光的描繪和謳歌之中。這種深情婉轉、歌頌傾訴的歌聲,引起了聽眾的強烈共鳴和美好暇想。
在《在那遙遠的地方》這首歌曲的文化背景形成和積淀過程中,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傳奇而動人的故事。關于這段史實,與著名電影導演鄭君里來青海拍攝大型紀錄影片《民族萬歲》有密切的關系。1939年4月,電影導演鄭君里、美術師韓尚義、歌唱家趙啟海等人抵達西寧。鄭君里安排王洛賓和牧羊女騎馬趕著羊群奔跑,王洛賓同時唱著他的那首日后膾炙人口的《在那遙遠的地方》,“這段情節(jié)也被拍入了鏡頭,鄭君里認為這是影片中很有意思的一個片斷,增添了影片的情趣和藝術性。”每一個鏡頭都充滿了美與力量:“黃昏,綠意盎然的草原上,一頂頂白色帳篷靜靜地沐浴在余暉中,藏族群眾在唱‘拉伊聲中,鏡頭由遠及近,草原人民圍著篝火,高興地跳著鍋莊,安靜的草原儼然是歡樂的海洋,草尖仿佛都滿溢笑容……”
綜上所述,歌曲《在那遙遠的地方》的曲調(diào)基礎是哈薩克民歌《羊群里躺著想念你的人》,但是王洛賓在進行創(chuàng)編時,為了塑造牧羊姑娘溫柔親切、姣好光彩的音樂形象,特地溶進了其他民族的音樂語言和生活情懷?!对谀沁b遠的地方》具有深厚廣闊的文化背景和藝術內(nèi)涵,進而具備了堅實的生命力,經(jīng)數(shù)十載傳唱歷練不衰,并且成為整個華人音樂的經(jīng)典。
參考文獻
[1]青海省志編纂委員會:《青海歷史紀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
[2]1985年5月21日王洛賓給馬忠國的信.
[3]1980年八一前夕王洛賓寫給謝承華的信,載《牧笛》1985年3期.
[4][5][6][7]周宜逵《回憶洛賓 60年前在青海的真實情況》載《西海都市報》.
[8]郭曉蕓:《<民族萬歲>:青海的銀幕“處女秀”》,《西海都市報》2011.11.7.
作者簡介:李國順(1964—),男,藏族,青海師范大學音樂系教授,理論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理論作曲及教學研究,傳統(tǒng)音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