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遠庫
【摘要】加強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的法制教育,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有利于培養(yǎng)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有利于法治社會的建立。本文分析了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的法治教育的三方面意義。
【關鍵詞】思想品德課教學;初中生;法制教育
引言
近年來,人們幾乎每天都能從電視、廣播、報刊等新聞媒體上看到觸目驚心
的青少年違法犯罪案件。加強中學生的法制教育刻不容緩。加強中學生的法制教育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努力。就學校教育而言,需要通過各種途徑和平臺落實法制教育。在諸多途徑和平臺中,德育課程無疑是非常重要的。在初中,思想品德課是加強德育建設的主導渠道,理所應當成為法制教育的主要陣地。思想品德課與法律知識聯(lián)系得最為緊密,法制教育的內容在政治教材中均有一定的體現,因此具有其它學科無法比擬的獨特價值。思想政治課是德育的主要組成部分,而初中思想品德課是法律知識傳授的集中階段。因此,加強初中思想品德課的法制教育,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有利于培養(yǎng)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有利于法治社會的建立。本文從以下三方面談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開展法制教育的重要意義。
(一)是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必然需要
中學生正處于成長的關鍵時期,他們的生理和心理發(fā)育不成熟,如果沒有法制的約束,有可能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他們的自我保護能力較差,其各項權利往往容易遭到來各個方面的侵犯。因此,我們政治教師有必要通過思想品德課的法制教育,提高他們的守法意識和權利意識,維護其合法權益,保證中學生的健康成長。青少年如果不懂法律知識,缺乏法律觀念,就不會評判是非,就不能依法辦事,甚至還可能走上違法犯罪道路。而通過法制教育,能使學生懂得在社會生活中應該遵守的法律行為規(guī)范,養(yǎng)成自覺守紀的良好習慣,做到法律允許的才能去做,法律不允許的堅決不做,法律要求做的必須去做,最大限度地預防和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的發(fā)生,使廣大青少年成長成為“四有”新人。眾所周知,新課程改革的目標是“確保均衡性,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的發(fā)展”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隨著生產力水平的發(fā)展而越來越高。當今社會是知識經濟時代,社會的發(fā)展進步更需要高素質的綜合型人才。中學生是未來社會建設的主力軍,要在知識經濟時代發(fā)揮巨大的創(chuàng)造性作用,更需要有過硬的綜合素質。中學生如果缺乏法律知識,是很難得到全面發(fā)展的。法律素養(yǎng)是全面素質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過思想品德課的法制教育來幫助中學生形成相應的法律意識,使法律成為中學生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這樣才能保護其健康成長,促進其全面發(fā)展。
(二)培養(yǎng)社會主義合格公民的內在需要
陶行知先生說:“今日旳學生就是將來的公民,將來的公民就是今日所應養(yǎng)成的學生。” 人不僅是單個的“人”,而且還是社會中的一員,在現代社會中人不僅僅是一個國家的居民,更應是享受權利并承擔義務的公民,是國家和社會健康發(fā)展的需要。作為?思想品德課教師,有責任在思想品德課上傳授法律知識,弘揚法的精神。特別是幫助中學生正確認識民主與法制、民主與集中、自由與紀律、權利與義務的關系,從而使學生提高法律意識,增強民主觀念、公民觀念和國家主人翁意識。通過課堂上的法制教育,可以使學生了解憲法和法律的規(guī)定,特別是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正確行使權利,自覺履行義務是作為一個合格公民必須具有的素質。通過法制教育,能使學生更好地辨別是與非、善與惡、美與丑、榮與辱,懂得在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能夠從法律角度觀察社會現象,自覺地將自己的行為納入法制的軌道,更好地進行自我約束、自我管理,養(yǎng)成自覺守法的好習慣,做到法律允許的才能去做,法律不允許的堅決不做,法律要求的必須去做,從而適應法律生活,使廣大中學生健康地成長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公民。
(三)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客觀需要
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也是民主化與法制化的進程。加強民主與法制建設,將我國穩(wěn)步建成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已成為我黨基本的治國方略,凝聚著全國人民的共同愿望,是中華民族對實現共同理想之途的理性選擇。蘇教版九年級教材對依法治國作了如下定義: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管理國家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國這一基本方略的實施,需要國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更需要公民樹立法治觀念,擁有相應的法律意識、法律心理與法律行為。實現依法治國方略包括兩個基本層面,一是國家機關及公職人員依法履行職責,二是全體公民依法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因此,要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然要求培養(yǎng)和提髙全體公民的法律意識。一方面,公民在提高法律意識的基礎上樹立法治觀念,才能正確行使法律賦予的權利,自覺履行法律規(guī)定旳義務;另一方面,公民增強了民主參與和民主監(jiān)督的意識,才能更有利于領導干部和公職人員提高依法決策和依法治理的能力。鄧小平指出:“加強法制重要的是要進行教育,根本問題是教育人。法律教育要從娃娃幵始,小學、中學都要進行這個教育,社會上也要進行這個教育?!币婪ㄖ螄闹黧w是黨領導下的人民群眾,中學生是人民群眾的一部分,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法律意識的強弱,是依法治國的重要標尺。通過在思想品德課上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從小培養(yǎng)他們的法律意識,教育他們學法、知法、守法、用法,進而增強他們的法律素養(yǎng),深化社會主義法治觀念,才能為依法治國方略的持續(xù)推行,提供人才保障和動力支持。
3結束語
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也是民主化與法制化的進程。加強民主與法制建設,將我國穩(wěn)步建成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已成為我黨基本的治國方略,凝聚著全國人民的共同愿望,是中華民族對實現共同理想之途的理性選擇。作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教師,我深知我們在普法教育的大環(huán)境下所承擔的重任,我們期望學生不僅能很好的掌握和運用法律知識,在政治中考中考出理想的成績,而且能樹立法治態(tài)度情感和價值觀,促進自己的健康全面成長,成為一個社會主義的合格公民。
【參考文獻】
[1]思想品德教材(全冊)[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
[2]曹明榮等.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方法初探[J].文獻資料,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