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果我們將數學知識置于生動、活潑的情境中,讓學生去感知,讓他們去領會,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更可助推學生數學學習的效果. 而小學生對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生活化情境更感興趣,我們在教學中,如果能結合學生實際,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境,使數學知識更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則可極大地激活學生的數學學習動機. 本文就小學數學教學中生活情境的創(chuàng)設談些做法.
一、借助生活現象,創(chuàng)設數學情境
生活是數學學習的大舞臺,數學知識也蘊含在鮮活多姿的生活場景中,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的影子,到處也充滿了數學的思想,這就需要我們教師有一雙發(fā)現的慧眼,能夠結合教學內容,善于捕捉生活現象,將其運用于課堂,為課堂教學服務. 如在教學“交換律”時,我借助學生熟悉的現象:兩個同桌相互交換一下位置,對我們聽課不會產生影響,即結果不變,這種相互交換位置后結果不變的現象,在我們的數學學習中是否也有呢?你能舉出一個或幾個類似的事例嗎?教師通過大家習以為常的“互換位置,結果不變”引出數學上的“交換律”,將原本數學中單調乏味的知識與鮮活真實的生活體驗結合起來,明顯地讓學生產生了親切感. 不僅讓學生輕松理解了知識,還培養(yǎng)了學生用辯證的眼光審視周圍現象的能力. 再如教學“循環(huán)小數”的內容時,我給學生播放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不斷輪回的錄像,讓學生知道四季輪回,相互更換,周而復始,使他們對“循環(huán)”有了初步的認識. 接著自然引導學生開展思考:諸如四季輪回,周而復始的事例,你還能舉出哪些?學生開動腦筋,紛紛發(fā)言,有的學生說太陽早晨從東方升起,晚上從西方落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有學生列舉每周七天往復循環(huán)……此時教師給出我們數學中有一類數,它們也有這樣的規(guī)律,周而復始,往復循環(huán),從而自然引出循環(huán)小數的概念. 由于學生在此之前有了循環(huán)概念的鋪墊,他們對循環(huán)小數的理解變得輕松異常.
二、創(chuàng)設生活場景,深化知識理解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而原本生動鮮活的現象一旦被寫進書本,就變成了靜態(tài)抽象的知識,如果我們教師照本宣科,忽視方法的選擇,則難免會讓學生對這些知識喪失興趣,尤其是小學生,他們更是對靜態(tài)死板的知識具有天生的抵制心理,我們教師在教學中,要為新知構建創(chuàng)設生活化場景,還原原本知識,讓知識有了鮮活真實的載體,從而幫助這些懵懂兒童在數學學習之初就感受數學的鮮活靈動. 如在教學“加法”時,我根據小學生特點,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生活場景,將教學內容演繹成色彩艷麗、鮮活生動的畫面:青青草原上有8只小白羊在吃草,此時又來了5只小黑羊;有4只紅蝴蝶在花叢中(總共有5朵綠花,10朵黃花)飛舞,飛來6只白蝴蝶落在黃花上……教師創(chuàng)設了這樣一個美麗的生活場景,吸引學生去觀察身邊的美景,讓學生去思考、交流,去編制各種各樣的應用題,從而組合出多種關于“加法”的題目.
三、重溫生活經歷,豐富學生感受
在數學教學中,有些問題情境不能真實地展現在課堂上,但學生都有過這些經歷,我們在教學中,可以選擇學生經歷過的生活材料,將情境進行模擬,讓學生再去體驗. 如在教學有關綜合運算的知識時,針對以往應用題教學素材封閉,人工編造,游離于學生實際的狀況,我引入“購物”情境,通過購物發(fā)票來展現問題.
首先通過課堂上開設的購物情境,讓“顧客”去自主購物,并請“售貨員”填寫好發(fā)票.
然后讓學生從不同“顧客”的購物發(fā)票中歸納“總金額 = A單價 × 數量 + B單價 × 數量”.
教師再次出示一張損壞了的發(fā)票,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購物的總金額與各商品單價與數理之間的關系.
借助學生已有生活經歷,通過模擬情境,不僅給學生增添了深刻的感受,更讓學生在客觀真實的情境中感受了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四、拓展生活時空,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實踐證明,要想讓小學數學教學更豐富多彩,貼近學生喜好,我們教師要突破教材和教室的時空限制,將教學內容和教學主體更多地融入社會,體現教學的開放性. 因此,我們教師要引導學生走出教室,去到生活的大舞臺中接觸數學,感受數學,從而體會數學的客觀性和普遍性. 如在教學“統(tǒng)計”后,我引導學生課余時間去到校門口觀察車流量,并用數學手段進行表達;學習了“元、角、分”后,讓學生利用節(jié)假日去幫助家長購物,在商品的選擇中體會元、角、分之間的換算關系;在學習了“公約數”后,讓學生給家庭裝修提提意見,談談如何合理布置房間;同樣,在學習了“統(tǒng)計”的知識后,讓學生去試著了解自己家里每個月分別用了多少電費、多少水費,在一年中,哪個月用的電費最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這樣一些活動的開展,既可以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拉近數學與生活的距離,更可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培養(yǎng)他們實際測量、自主運算的本領.
總之,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境,將數學知識寓于生活載體上,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展現給學生,不僅可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的親切與真實,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對數學的認同感,更讓數學教學回歸真實,讓學生接觸鮮活自然的數學,讓學生的數學學習有堅實的落腳點,從而使他們不再感覺數學學習是遙不可及的抽象符號,而是活生生的客觀事物. 當然,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必須科學合理,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那種生拉硬扯、牽強附會的情境創(chuàng)設,不僅于教學無益,反而會弱化課堂教學的效果,導致事與愿違,南轅北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