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本書對我國歌劇音樂劇表演藝術的成長、發(fā)展、成熟的歷程進行了認真細致的梳理,在梳理過程中結(jié)合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們耳熟能詳?shù)淖髌愤M行分析,而后在分析的過程中從聲樂、表演、導演等不同的視角分別進行探究,最后對每一個階段的歌劇音樂劇創(chuàng)作表演成就、藝術特色進行總結(jié)分析。
【關鍵詞】歌劇音樂劇;研究;新視角;新方法;新態(tài)度
【作者單位】呂繼勇,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2014年1月,《中國歌劇音樂劇演出歷史與現(xiàn)狀研究》由安徽文藝出版社出版,其是“中國歌劇音樂劇通史”系列叢書之一,對我國的歌劇音樂劇表演藝術現(xiàn)狀、部分藝術家的情況等進行了研究探討。這本書由我國著名學者、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居其宏任總編,全書分為“我國歌劇音樂劇表演藝術的歷史鳥瞰”“我國歌劇音樂劇表演藝術家的個案研究”“我國歌劇音樂劇傳播媒介建設及其歷史變遷”“中外歌劇音樂劇演出交流與合作研究”4個篇章,對我國歌劇音樂劇表演藝術的成長、發(fā)展、成熟的歷程進行了認真細致的梳理,并在梳理的過程中結(jié)合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們耳熟能詳?shù)淖髌愤M行分析,而后在分析的過程中從聲樂、表演、導演等不同的視角進行探究,對每一個階段的歌劇音樂劇創(chuàng)作表演成就、藝術特色進行總結(jié)。通過這些分析,我國歌劇音樂劇演出的歷史脈絡清晰地呈現(xiàn)在人們的面前。
首都師范大學教授、博士后導師王安國評價說:“本叢書完全稱得上是對中國歌劇音樂劇全面研究的權(quán)威之作。無論從研究內(nèi)容的廣度和深度,還是從論點提煉的精度和運用的效果看,國內(nèi)外這一領域已有的相關研究成果,其質(zhì)和量皆無一能與之相比?!敝醒胍魳穼W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研究所所長戴嘉枋評價說:“本項目結(jié)構(gòu)恢宏,對象世界涵蓋全面,歷史脈絡梳理清晰系統(tǒng),藝術分析中肯,理論闡述深入,提出的觀點、建議和對策富有現(xiàn)實針對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眹乙患壸髑?、總政歌劇團前團長王祖皆評價說:“與此前同類著作相比,這是一套體量巨大,涵蓋全面,具有全方位、整體性、即時性優(yōu)勢的中國歌劇音樂劇發(fā)展史叢書。”上述專家學者的中肯評價,筆者深以為然,這并非溢美之詞,《中國歌劇音樂劇演出歷史與現(xiàn)狀研究》開創(chuàng)了這個領域研究的新視角、新方法,確有其獨到之處。
一、歌劇音樂劇研究的新視角
《中國歌劇音樂劇演出歷史與現(xiàn)狀研究》一書,開創(chuàng)了歌劇音樂劇研究的新視角,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了許多有益的研究嘗試。在這本書出版之前,學者對歌劇音樂劇的研究探討大部分集中在創(chuàng)作領域,缺乏對作為“二度創(chuàng)作”表演的研究,或者說對表演的深入研究較少。歌劇音樂劇表演主體是“人”,是“人對事物的模仿”,這是符合本體論要求的,研究歌劇音樂劇表演是表演藝術研究的宗旨,有著非常重要的學術價值。早在20世紀90年代,我國老一輩的藝術家就提出了“民族歌劇音樂表演學派”的觀點。21世紀初,以李玉昆等人為代表的歌劇音樂劇表演藝術家、理論家提出要通過復合型教學加快我國民族歌劇演員培養(yǎng)的觀點,積極倡導在培養(yǎng)民族歌劇演員的過程中結(jié)合歌舞表演。2005年,全國共有200多個教學科研機構(gòu)設置了藝術碩士專業(yè),但是這些專業(yè)中罕見歌劇音樂劇藝術表演專業(yè)。因此,相關機構(gòu)設置相關藝術碩士專業(yè),大力培養(yǎng)歌劇音樂劇表演人才已經(jīng)成為一項亟須解決的重要課題。書中有“我國歌劇音樂劇表演藝術家的個案研究”一章,這個章節(jié)對我國1940年至今在歌劇音樂劇表演中做出突出貢獻、有重大影響力的表演藝術家進行了個案分析;通過個案解讀,我們對我國歌劇音樂劇表演藝術的歷史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對作為“二度創(chuàng)作”的歌劇音樂劇表演藝術給予足夠的重視是本書研究歌劇音樂劇的新視角,由此彌補了我國在歌劇音樂劇研究中的空白。作者極為重視對演出場地、演出交流協(xié)作、媒介對藝術演出的傳播等方面的考察,在書中清晰地勾勒了這些方面的內(nèi)容。這些內(nèi)容集中體現(xiàn)在第3章“我國歌劇音樂劇傳播媒介建設及其歷史變遷”和第4章“中外歌劇音樂劇演出交流與合作研究”中。上述2章,從我國歌劇音樂劇藝術賴以生存的國家軟實力和硬件條件角度,對我國歌劇音樂劇的演出歷史、現(xiàn)實中的優(yōu)勢地位及存在弊端等問題進行了真實全面的分析。通過這些分析,作者實現(xiàn)了研究視角上的創(chuàng)新。這本書對歌劇音樂劇的研究周全獨到,想前人之所想,做前人之未做,為研究者從藝術價值、歷史價值、實用價值等方面考察我國歌劇音樂劇提供了全面的材料。
二、歌劇音樂劇研究的新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中國歌劇音樂劇演出歷史與現(xiàn)狀研究》進行了許多大膽有益的嘗試。如作者對我國歌劇音樂劇表演藝術的研究,始終按照美學分析、歷史分析、音樂工藝學分析的“三結(jié)合”方式進行,實現(xiàn)了研究方法的多角度、全方位和跨領域。又如,作者在對歌劇音樂劇傳播媒介、傳播場地相關問題的研究中,通過還原豐富多彩的劇場工作方式進行了探討,同時還運用了研究民族音樂學時常用的田野工作法,實現(xiàn)了研究方法的多樣性。
作者對相關問題的研究并非一成不變,而是因時制宜。比如,作者通過撰寫志書、歷史典籍的實錄方法,對中外歌劇音樂劇的交流進行了記敘,這種記敘方式更具歷史感和真實感。書中“正歌劇表演導演藝術在80—90年代”這個章節(jié),對王曉鷹、曹其敬等表演藝術家進行描述,記述了這些藝術家口述的關于服裝、化妝、臺詞等方面的觀點,這些觀點對其他研究者有十分重要的啟示作用?!把砀鑴”硌荨边@個章節(jié),收入一篇著名藝術家王大化《兄妹開荒》的表演體會。這些著名藝術家的心得體會,為后來者研究歌劇音樂劇表演藝術開闊了視野。
這本著作45萬字,列舉了大量史料、史實,作者為收集這些資料做了極大的努力。在這本書中,史料第一次作為第一手資料被收入書中,藝術家的口述讓這本書在真實性、豐富性、歷史性方面更具說服力。在閱讀 “口述史”的過程中,讀者往往感觸頗深,受到啟迪。特別是李波、黎錦暉等老一輩藝術家的“口述史”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往往能夠打動人心,讓讀者在從劇本到臺詞、從演員到舞臺調(diào)度、從化妝到舞美等方面產(chǎn)生直觀感受。我國老一輩藝術家如黎錦暉,注重歌劇音樂劇表演中舞臺藝術的完美呈現(xiàn),他們對藝術品質(zhì)的追求是值得今人研習傳承的。
三、歌劇音樂劇研究的新態(tài)度
在研究態(tài)度上,《中國歌劇音樂劇演出歷史與現(xiàn)狀研究》客觀中肯,摒棄了贊譽有加、貶損過度的態(tài)度,做到了該褒則褒、該貶則貶、褒貶有度。由此可見,作者實事求是,嚴謹治學,這應該成為今人治學、研究應有之態(tài)度。作者通過大量的寫實手法對史實進行了記述,在記述的過程中既不夸大、也不貶損,客觀公正地記述和提出觀點。比如,在對郭小男導演的原創(chuàng)性音樂劇《夜半歌魂》進行評論時,作者中肯地指出:“《夜半歌魂》由于在其音樂創(chuàng)作和劇本創(chuàng)作方面均存在太多問題,并非是導演一人能挽救的,因此,就該劇的整體性而言,無論在藝術上還是市場上都是失敗的?!弊髡邔σ魳穭 冻嗟烙辍愤M行評價時認為:《赤道雨》劇本在情節(jié)設計的有機性和邏輯方面存在嚴重不足,劇本中的人物缺乏鮮明的個性,音樂創(chuàng)作也不夠打動人心,這些弊端對劇本的藝術成就形成負面影響。類似于上述實事求是的評判,書中比比皆是,這些評判能夠幫助讀者客觀地看待問題。
作者在研究態(tài)度方面還有一個令人稱道的地方:他在對我國歌劇音樂劇表演中的導演藝術、場地建設、媒介的傳播、演出協(xié)作交流等方面進行研究時,在褒貶有度的基礎上,篇末均進行整體評價,從而強化讀者對相關問題的整體認識,明其優(yōu)劣之處。作者還在篇末提出修改建議,這對后來者探究問題的完善路徑大有裨益。在對我國歌劇音樂劇表演導演藝術實踐進行研究時,作者提出了“癥結(jié)”所在:一是存在“盲目迷信三大”的理念,二是從院團所有制走向特邀名家的導演體制有利有弊,三是導演的音樂專業(yè)化水平有待提高,四是舞美制作中存在“抱團”現(xiàn)象,五是劇目“中心制”存在相應弊端等。這些評價較為客觀中肯,得到了許多專家學者、讀者的認可。通過對這些“癥結(jié)”的總結(jié),讀者對我國歌劇音樂劇演出的歷史狀況、現(xiàn)實的種種不足有了較為全面的認識,為這個領域的研究發(fā)展、突破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1]宋戈. 以史為據(jù)再書中國歌劇音樂劇發(fā)展之路[J]. 歌海,2015(7).
[2]戴嘉枋. 心血和堅毅換來的豐碩成果[J]. 中國音樂學,2014(10).
[3]李峰. 現(xiàn)代中國歌劇發(fā)展存在的問題[J]. 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10(3).
[4]王娟. 川劇演出形態(tài)與青年受眾的審美取向[J]. 四川戲劇,2015(11).
[5]居其宏. 論歌劇音樂劇劇本文學研究的學科歸屬[J]. 中國音樂,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