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友軍
探究性學習是以探究為基本特征的一種教學活動的模式。其核心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那么,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應該如何指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呢?
一、啟發(fā)得當,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啟發(fā)式教學主要是教學過程中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教師的任務在于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強調學生要有主動的、積極的、能動的學習狀態(tài),強調對知識的理解、運用、創(chuàng)造。
1.運用多種啟發(fā)方式
中學語文教師在引入新課時,或介紹寫作背景,或表情朗讀,或巧妙設疑,激發(fā)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這時,一句雋永精警的名言,一則簡短而寓意深刻的寓言,一首流傳千古的古詩,甚至一片隨風而落的秋葉,一雙被歲月磨損的拖鞋……,都能成為引導學生進行探究的方式。具體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借助多媒體手段以聲、形、色等形象多方面多角度地吸引學生,穿插讀、議、講,在有疑難處點撥解答,于無疑處設疑探究,做到對課文有理解,對生活有感悟。
2.把握時機
時機問題不僅在于教師對幾個問題先后順序的安排,更在于對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的把握。有些中學語文教師提出問題后急于要求學生回答,沒有給學生思考的時間。這樣,學生沒有經過深刻的思考,沒有結合課文內容做全面的剖析,這樣的回答仍然是機械的。在教學中若能在講述一些緊貼課文中心句和一些重點關鍵的語句提出種種疑問,無疑會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大大拓寬思維的范圍,提深思維的層次。
二、巧撥妙引,教給學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探究性學習提倡讓學生自主探究,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師要巧妙點撥,相機誘導,在教學中教給自主探究方法。
1.圍繞矛盾處質疑
中學語文教材中常常有一些看似矛盾其實合理的地方,引導學生圍繞矛盾大膽質疑,是尋找探究切入點的方法之一。
鼓勵學生質疑,指導學生如何質疑,大膽地支持學生提出問題,肯定學生的不同見解,則是探究性學習的起點。
2.扣住情境點換位
課文是作者對客觀事物認識的產物和思想軌跡,我們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抓住自己感興趣的地方,或借用文中角色,或引入相關角色,或充當某些角色,去換位思考。例如:胡適的《我的母親》中母親為人的態(tài)度和教子的方法和你母親有什么不同?請結合自己的體會談一談。在學習一個新的知識點時,教師要創(chuàng)設認知需要情境,把學生的思維帶入新的學習背景中,讓他們感覺學習是解決新的問題的需要,產生一種積極發(fā)現(xiàn)問題、積極探究的心理取向,使學生敢想、敢問、敢說,從而誘發(fā)探究的意識,激活探究的思維。
3.捕捉“空白”點延伸
課文是例子,更是藝術品,有許多“留白”之處。引導學生捕捉這些啟人深思、促人挖掘的空白點,盡情發(fā)揮想象,是尋找探究之路的最好切入點。例如:在教《我的叔叔于勒》時,我啟發(fā)學生想象“假如于勒在撈牡蠣時意外撿到了金銀財寶,由一位窮水手又成為一位百萬富翁再登門拜訪我家,結果又會怎樣?”
4.抓住模糊點探究
課文的語言具有模糊性,對課文的理解可以是多元的。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不唯書、不唯師,抓住文中的模糊點、交代不明處祛去探究,去探索,直陳己見。如何讓學生確切地理解課文中的一些中心句,是教學中的重點,也是難點。教師可以讓學生針對那些模糊點進行討論,甚至進行辯論,不斷提高學生的探究性意識。
5.挖掘定勢點創(chuàng)新
思維定勢是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得以形成的潛在障礙。在探究性學習中,要引導學生挖掘教材中的思維定勢點,反向思考,拓展空間,引發(fā)創(chuàng)造。中學課本中有一篇寓言故事叫《攘雞者》。在教授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攘雞者的行為有沒有可取之處?讓學生研究,討論中明白,偷雞者并不是不可救藥者,他聞過能改,有一學生還寫一篇《為攘雞者叫好》的文章,提出了自己獨特的見解。所以可以教育學生從逆向的角度來分析文章提高其自主探究的能力。
總之,課堂教學中的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是一種學習理念的根本性轉變,它充分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培養(yǎng)了學生創(chuàng)新素質和實踐能力,切實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益。我們應該積極地參與到這種方式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