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國新聞攝影教程(第六版)》是美國攝影理論家、新聞攝影師肯尼斯·科布勒編寫的新聞攝影權威著作。該書從新聞任務、不同新聞的拍攝技巧、攝影器材的合理運用、圖片故事、多媒體與視頻等多層面進行闡述,并用較長篇幅論述了新聞道德與法律相關話題。
【關鍵詞】《美國新聞攝影教程(第六版)》;技術; 藝術
【作者單位】趙羽中,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
肯尼斯·科布勒指出,新聞攝影就是要將新聞事件最高潮、各要素達到完美平衡的一瞬凝固下來。本文介紹其編寫的《美國新聞攝影教程(第六版)》(以下簡稱《教程》)一書有“普利策獎?chuàng)u籃”之稱。該書在第六版中新增了新聞攝影作品,并用簡潔的技術性語言闡述了新聞攝影的規(guī)律與拍攝技巧。
一、光線是新聞攝影的靈魂
首先,讓自然光線、室內(nèi)的外光源成為表達攝影藝術的語言。
尼斯·科布勒在書中提到:一天中不同時段的自然光線,對氣氛的烘托與藝術表達是不一樣的。例如,《科林斯堡科羅拉多人報》的里奇·亞伯拉罕森拍攝的運動員晨練照片,照片里前三個跑步的運動員被建筑物遮擋而成為黑色剪影,陽光斜落在第四個人面龐上。大面積黑白色調對比讓照片顯得清爽利落,活力十足。攝影記者之所以選擇在黎明或清晨時拍攝,因為斜落的陽光不僅能展現(xiàn)更多柔和色調,還會增強人物肖像及其動作的立體感,讓景物更具雕塑感。另外,攝影師還可借助與自然光線大致相等的閃光燈來平衡光線。如果夜晚降臨,天空變成冷色的墨藍,此時將相機的白平衡調整為3200開爾文或白熾光位置,天空背景就會變成浪漫的藍調。
其次,閃光燈不僅能解除對光源的束縛,還是很好的補充光源。
《教程》認為靈活運用閃光燈可以制造自然光、室內(nèi)光源等光線效果。閃光燈的使用方法主要有反射、平衡、補光和多重閃光燈等。反射閃光燈是讓光線更柔和,不過使用環(huán)境必須在2.4—3m的空間內(nèi),讓拍攝對象距反射光的白色天花板或墻面0.9~~6m,使用f/2.8或f/4的大光圈進行曝光。平衡光則是當閃光燈與現(xiàn)場光配合時,讓兩種光線達到平衡。尼斯·科布勒實驗后得出:傍晚條件下,現(xiàn)場背景光的正常曝光比閃光燈正常曝光的快門速度快出兩級快門速度時,拍出的照片最自然。所以,測試使用平衡光時,攝影師可先將閃光燈設為TTL模式,光圈設為f/4或f/2.8,相機設為手動后調整快門速度,當測光筆顯示背景光正常曝光比閃光燈曝光快出兩個快門速度即可。用閃光燈補光,是在背景光較強時常用。如中午陽光直射會造成人物肖像的“黑眼窩”等問題,這時可以使用閃光燈或閃光傘補光,將陰影部分照亮。使用補光既可以選擇設定相機的“閃光燈補償”功能,也可以手動設置:先將快門設為手動,快門速度在1/200s或1/500s之間,調整光圈至能對現(xiàn)場光合適曝光,隨后將閃光燈設置為TTL模式,距被拍攝對象3—4.5m拍攝,邊試拍邊調整閃光燈補償控制,直至將補償光設成比現(xiàn)場光低一到三個量級即可。
再次,運動物體抓拍及體育攝影技巧。
運動目標運動速度較快、運動目標離相機距離較近、鏡頭焦距較長、運動目標的運動方向與相機軸線角度較大時,攝影師須提高快門速度。在運動物體攝影中,大多數(shù)情況為體育新聞攝影。尼斯·科布勒說:“體育攝影必須能定格住‘巔峰時刻。如賽跑時,沖刺的終點線是運動員產(chǎn)生‘巔峰時刻的地方;籃球場地上,三分線以內(nèi)與籃板下是產(chǎn)生運球、投球等‘巔峰時刻的集中位置”。所以不同體育項目產(chǎn)生最具代表性動作的位置也不同,為了抓拍甚至要將相機安裝在球門前、籃圈下等處,用無線遙控拍攝出更新奇視角。另外《教程》還提到“追隨拍攝法”,即用較慢快門速度,在曝光期間迅速移動相機跟隨運動目標抓拍。照片里會形成相對清晰的運動目標,以及虛化和具有條紋感的背景。另外,不同場地對相機要求也不同,在足球等較大場地拍攝時要用到300mm或400mm長焦快速鏡頭相機或300mm長焦鏡頭加1.4倍遠攝鏡頭接圈的全畫幅相機,使用f/2.8光圈、1/500s以上快門速度拍攝。長焦鏡頭最大好處是讓不相干的人或景物虛化為背景,并突出主體。此外,運動目標抓拍及體育攝影時,攝影師提前預判很重要,因為人的反應延遲會錯過經(jīng)典一刻。
二、用凝固的光影敘述新聞故事
第一,選擇新聞攝影的敘事方式。
尼斯·科布勒指出,用圖片講故事是攝影記者的終極追求。而圖片敘事分有主題、無主題兩種。無主題諸如一張風景圖片、一個溫馨場景,只要賦予照片一個名字即可。主題故事反映社會問題更為深刻,跟蹤拍攝過程相對復雜,其敘事技巧為:首先,要選擇新聞人物的類型及跟蹤角度,有知名人士,包括杰出人物、娛樂明星等;還有不知名但有趣的人,即與眾不同、發(fā)生過有趣的、新奇故事的人;還有不知名但有代表性的人,如普通而具有代表性的北漂青年。其次,要讓主題下的新聞照片形成整體。最簡單的做法是要么從頭到尾將鏡頭對準同一個人,追蹤他的故事;要么將鏡頭對準同一個事物和環(huán)境,講述不同時段下發(fā)生的新聞事件。保持新聞圖片的角度和視覺氛圍的統(tǒng)一性、拍攝技術上的連貫性,有利于提供連續(xù)視角,保持主題統(tǒng)一。第三,不同新聞報道敘事方式也不相同。有的新聞報道一個問題的同時也能給予答案,如一個單親家庭母親犯罪后留下年幼子女無人照料,攝影師則可跟蹤拍攝整個事件直至問題解決。有些反映十分復雜的社會問題的新聞事件,新聞攝影只能報道現(xiàn)象,卻無法給出答案,如戰(zhàn)亂和局勢動蕩情形下的婦女兒童問題等。
第二,要讓新聞照片保持自然敘事。
尼斯·科布勒認為,圖片報道中應自然敘事,讓新聞事件有它自然的發(fā)展弧線。雖然新聞一般都不能摻入主觀情感及評判,但有些新聞題材本身就存在觀點。因此,新聞攝影既要客觀記錄社會現(xiàn)象,還要鮮明、深刻地揭示問題。新聞攝影要吸引讀者關注照片里人物所遇的難題,沿著情節(jié)主線開展敘述,讓讀者關心問題的解決。不過有些復雜的新聞事件要全程跟蹤拍攝的話,會長達數(shù)月甚至一年以上,考慮到縮短周期和降低費用,報道可選擇在該新聞事件重大結果即將發(fā)生時進行。
第三,技藝結合打造高水準的新聞攝影照片
新聞攝影也具有一定技術含量,掌握一定的攝影技巧可以更好地進行新聞照片的拍攝。
第一個技巧,攝影師進入新聞現(xiàn)場應尋找適合的高度和角度,先用廣角變焦或長焦變焦相機拍攝一張全景照片。如《前線報》攝影記者吉恩·佩皮拍攝舊金山和平示威游行時,他站在四米高的梯子上將整條擠滿示威人群的街道、遠處舊金山標志性建筑物輪渡大樓、近處示威者的喊話情景全部拍下來,照片清晰動感、富有沖突的戲劇性。
第二個技巧,攝影師可尋找人性化視角進行拍攝。尼斯·科布勒主張,所有事故與災難現(xiàn)場的新聞攝影,都應從人物悲劇入手,以引起讀者對悲劇人物的共鳴。如文中以《瓦卡維爾記者報》發(fā)表的“消防員安慰卡在側翻跑車里女子”新聞照片為例,這張照片讓讀者對受傷女子處境表示擔憂的同時,也對救援人員產(chǎn)生好感。
第三個技巧,攝影師可抓住有代表性的偶然瞬間。災難、暴力現(xiàn)場由于其沖突烈度、災害程度因素,攝影師容易抓拍到具有代表性的偶然瞬間,但一般新聞現(xiàn)場就不同了,特別是政治會議及活動等較為枯燥的一般新聞現(xiàn)場?!度A盛頓郵報》攝影記者雷·拉茲蒂格是這方面專家,他常用一臺18~50mm鏡頭非全畫幅相機戴28~70mm變焦鏡頭和一臺50~140mm非全畫幅數(shù)相機戴70~210mm變焦鏡頭。這樣可以用較短鏡頭拍攝政治活動及會議全景,用長焦鏡頭拍攝人物肖像。不過《教程》建議,政治新聞等攝影記者要保持安靜,甚至不能使用閃光燈,以免打擾到對方,這些技巧比拍攝技巧本身更重要。
第四個技巧,攝影師要尋找新穎的拍攝視角。新聞照片要避開常規(guī)場景,抓拍偶發(fā)性強、極具代表性的新聞圖片。如《基度山新聞報》攝影記者陶德·海斯勒跟蹤拍攝一組美國在伊拉克陣亡士兵運送回國的照片,其中一張柔和室內(nèi)光照片里,懷孕妻子用隆起的腹部貼在丈夫靈柩上,輕聲抽泣和喃語;另一張照片中妻子則希望陪丈夫最后一晚,她靜臥在床上聽筆記本電腦里放出丈夫最喜愛的歌,屏幕發(fā)出淡藍的光映在她憂傷的面龐上,與身后深棕色的愛人靈柩和十字架,以及淡黃色背景墻形成強烈對比。除了特別的新聞圖片敘事角度,光線的合理運用、較好處理環(huán)境細節(jié)信息與背景也能帶來較好的藝術效果。如《馬林獨立日報》攝影記者杰夫·溫德賽用多媒體投影儀做光源,將兩個女性面龐照亮,投影儀投射出來的數(shù)字符號落在她們臉上,與藍黑色背景形成對比色,整個照片顯得迷幻與科技感十足。
綜上所述,優(yōu)秀的新聞攝影圖片的拍攝必然需要新聞攝影工作者有豐富的經(jīng)驗及技巧。作為美國著名的攝影理論家、新聞攝影師,肯尼思·科布勒在書中向讀者展示了鮮活的拍攝體驗和豐富的新聞攝影實戰(zhàn)經(jīng)驗,解密了優(yōu)秀新聞攝影照片拍攝的實戰(zhàn)技藝。這是一本與時俱進的新聞攝影教科書,是新聞攝影工作者的經(jīng)典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