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玉梅
摘要:在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地指出:語文課程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讓我們的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作為一個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的中國,擁有著令人嘆為觀止的悠久的歷史,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同時更是一個具有浪漫情懷的偉大民族。
關(guān)鍵詞:小學古詩課堂教學反復誦讀
從“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的《詩經(jīng)》,到老幼婦孺都能吟上幾句的唐詩,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燦爛的古典詩歌文化,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nèi)绾芜M行傳承和發(fā)揚呢?怎樣才能讓我們的孩子們感受到古典詩歌的語言美,韻律美和意境美呢?這是所有語文教育工作者共同面對的重要問題。在我們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是如何進行古詩教學的呢?下面以《尋隱者不遇》為例,與大家進行一下探討。
《尋隱者不遇》是唐代詩人賈島的作品。賈島是以“推敲”著稱的苦吟派詩人。這首詩以淺顯易懂的語言記述了詩人尋訪隱者沒有遇到,而與小童子進行對話的情景。不同的教者對于這首詩進行了不同的教學設(shè)計,取得了不同的教學效果。
第一個教學案例是這樣的:教學伊始,教師告訴學生要講一個故事:唐朝有一個叫賈島的詩人,有一天他一邊騎驢在街上走,一邊在琢磨一首詩,其中有這樣的詩句“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他無法決定是“敲”好,還是“推”字更妙。由于他過于投入,不知不覺中闖入了當時大官韓愈的儀仗隊,被帶到了韓愈的面前,韓愈告訴他,敲字更為精妙。教師問學生:“你認為賈島是一個什么樣的詩人?”學生非常積極的進行了回答。接著,教師利用投影出示了《尋隱者不遇》這首古詩,進行了范讀,總結(jié)出古詩的節(jié)奏,讓學生跟讀,小組讀,指名讀。在學生大多數(shù)學生已經(jīng)能夠背誦的基礎(chǔ)上,教師利用投影出示了詩中幾個重點詞的意思:尋——尋訪;隱者——隱居的人;言——說;只——就;此——這,讓學生根據(jù)提示來說一說這首古詩的大意。經(jīng)過學生的小組討論,學生能夠用自己的話介紹古詩的大意了。然后,教師再次提問“松下問童子,詩人向童子問了幾次,分別是什么問題?你是怎么知道的?”學生非常吃力地回答,一共有三次提問,分別是:你師傅去哪里了?去哪里采藥了?你能找到嗎?教師緊接著問:“三次提問?詩人的情緒有什么變化?”這個問題學生好像有點摸不到頭緒,在教師的一再提示和暗示下,勉強回答出來。最后教師進行了適當?shù)耐卣梗榻B了“歲寒三友”松竹梅的象征意義,從而引出了學生對詩人尋訪的隱者進行了想象中的評論。
另一位教師講授的也是《尋隱者不遇》這首古詩。導入環(huán)節(jié)非常的自然,他說:“今天我們和詩人賈島去拜訪一個人,你知道他拜訪的是什么人嘛?他見到了嗎?我們的詩人根據(jù)他的尋訪過程寫了一首小詩?!背鍪菊n題《尋隱者不遇》,教師進行范讀,和學生一起總結(jié)了讀這首古詩的節(jié)奏。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練習讀。接著教師有提了一個問題:“你能根據(jù)這首古詩畫一幅畫嗎?你覺得幅畫中應該畫上什么?”學生很容易的就給出了答案,畫里應該有高山、霧、白云、松樹、小童和詩人。教師緊接著又給出了一個問題:“詩中的哪些內(nèi)容是畫不出來的?”毫不費力學生就知道,童子和詩人的對話是畫不出來的。“你有辦法將他們的對話表現(xiàn)出來嗎?”學生展開小組合作,進行表演,將詩人和童子的三次對話展示出來。然后教師又問道:“詩人為什么會寫松下問童子呢?”這個問題引起了學生積極地思考,山中樹很多,為什么單單是松樹,必然有不同的意義。在我國的古代傳統(tǒng)文化中松,白云和高山都是高潔品質(zhì)的象征,從而引起學生認識到,詩人尋訪的不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而是具有高尚品質(zhì)的世外高人。最后就是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創(chuàng)作的機會,你曾經(jīng)尋訪過什么人,沒有遇到,你能有一首詩記錄下來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熱情高漲的投入到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有的學生寫到“花下問同學,言師開會去。只在校園中,人多不知處?!?/p>
兩個教學案例對比之下,我們很容易的就發(fā)現(xiàn),第二個更精妙,在課堂中學生表現(xiàn)更加自如,為學生提供了創(chuàng)造的空間,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真正地成為了學習的主人。怎樣才能取得第二個案例的教學效果呢?
一、認真分析教學內(nèi)容,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
古典詩歌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敘事詩,另一類是言志抒情詩。敘事詩講述的通常是一個簡單的小故事,甚至是一個場景。無論是哪種詩,它都是一副意境幽遠的畫,有詩情自然就有畫意。在教學前教師要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認真的分析,教學資料收集要充分,同時要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進行靈活的處理。第一個教學案例的執(zhí)教教師的教學準備也十分到位,但他的呈現(xiàn)方式和教學效果卻不是令人滿意的,脫離學生的認知水平,不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
二、反復誦讀,品味古詩的美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睂W習古詩是一個感受美,欣賞美的過程,對學生的精神也是一個美的洗滌過程。中國古詩由于在創(chuàng)作形式上的要求,使它具有了語言美,音樂美和意境美。中國的古詩尤其是唐詩講究平仄和押韻,這樣使人讀起來瑯瑯上口,節(jié)奏感特別強,韻味十足。同時在語言的使用上,很多時候是一字意義無邊,如白居易的《鳥》中“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一個“望”字,讓人遐想無限。這就是中國古詩的魅力,簡練的語言,帶來無限的想象空間。如《浪淘沙》“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绷攘葦?shù)字,就在讀者的面前呈現(xiàn)出來了一個氣勢磅礴,奔流不息的黃河。在古詩的教學中,我們教師絕不了缺少這份美的感悟和教育。第二位教師通過一副畫,就為學生呈現(xiàn)出了一個幽靜的場景,讓我們對那位隱者的身份和品質(zhì)展開了想象,而第一位教師的教學中就是因為缺乏了這份美感的教育,是整堂課黯然失色。
三、教學方法要多元化
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們的教師非常習慣于運用自己的語言來組織和開展教學,實際在很多時候,語言是蒼白無力的,我們的教師要從多種感官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在教學《遺愛寺》時,我們可以讓學生聽一聽小鳥的啾啾聲,泉水的叮咚聲。在上面的教學案例中,第二位教師讓學生根據(jù)古詩內(nèi)容來畫一畫,既幫助了學生加深對古詩詩意的理解,同時也激發(fā)了學生的想象,為后面學習的開展做了鋪墊。第二位教師的高明之處在于,他給了學生一個自我創(chuàng)作和展示的機會。雖然孩子所寫的詩無法與大詩人相提并論,但卻給了孩子一個更近距離接觸古詩的機會。
總之,古詩教學擔負著讓祖國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揚光大的歷史使命,作為教師的我們,只有不斷地探索和創(chuàng)造,才能收獲豐碩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