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明 彭瓊 方穎
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三級課程正在積極推行,校本課程如何開發(fā)人們都在探討。昭明小學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有著豐富的校本資源亟待開發(fā)。昭明小學在過去的多年中,一直致力構建昭明文化,打造書香特色,樹立昭明品牌,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未來,昭明小學向何處去,如何深度推進教育改革,促進學生個性化發(fā)展,是擺在我們面前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深度開發(fā)校本課程,促進學校課程全面改革,是實現(xiàn)學校個性化辦學,學生個性化發(fā)展重要平臺和途徑。
關鍵詞:校本課程 特色 研發(fā) 地域 資源
一、加強組織領導,抓好校本課程開發(fā)細節(jié)
(一)成立機構,擬定方案。為使教材編寫工作高效有序進行,我校成立了由校長、分管副校長、教導主任組成的領導小組及以各教研組長、備課組長為組長的編寫小組。領導小組主要負責校本教材開發(fā)和實施的領導工作,明確責任到編寫小組,并組織各小組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進行編寫。各編寫小組以“學科”或以“專題”為單位,首先制訂出詳細的教材編寫方案,然后由校長把關,組織研討,形成共識。要求編寫組成員深入進行研討,實施“三個一”活動,即“一周一研究,每月一匯報,每學期一總結”,使之制度化、規(guī)范化,為校本教材的編寫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障。
(二)強化培訓,提高素養(yǎng)。編寫校本教材,培訓是基礎。今年以來,我校先后4次邀請具有豐富編寫經(jīng)驗的市教科所副所長安良海來校分別就校本教材編寫的原則、步驟和方法等對參編人員進行集中培訓。受訓人次42人。每次培訓長達4個多小時。通過培訓,編寫人員進一步弄懂了校本教材編寫的目的與意義、方法與手段、框架與內(nèi)容以及體例與結構等,夯實了理論基礎,為下一步的編寫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三)擬定篇目,搜集資料。篇目是校本教材編寫的前提,它決定著資料搜集的方向和路徑。篇目擬定得好與壞直接影響校本教材編寫的質量。鑒于此,我們要求所有參編人員按照“科學嚴謹、簡潔均衡”的原則擬定篇目,篇目初步確定后反復推敲斟酌,有效避免了內(nèi)容相互交叉重疊、涵蓋不全面以及種屬不分等現(xiàn)象。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又進一步修改完善篇目,使篇目擬定始終建立在科學性基礎上。
二、突出課程要點,努力打造校本課程特色
在校本課程開發(fā)實踐中,我校探索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經(jīng)驗,形成了以下校本課程開發(fā)的工作特點:
(一)全員參與。我校校本課程的編寫工作打的是一場“人民戰(zhàn)爭”。參編者中既有領導,又有教師,既有學生,又有家長,真正做到了“全員全程參與”。如《少年夢昭明情》和《蕭楚女的故事》》的編寫,就是在全校2300名學生全員參與的基礎上,經(jīng)過層層篩選,精心挑選了60篇學生稿子作為教材內(nèi)容?!断尻柾韴蟆钒l(fā)表了三(1)班學生家長王新春撰寫的《昭明情思》一文,我們細細閱讀后感覺這篇文章寫得很精彩,便將其收錄到《少年夢昭明情》一書中。
(二)形成系列。我們構建了“博愛”“博聞”“崇理”“崇真”四大板塊校本課程體系,從德育、教學、辦學特色三個方面確定了校本課程編寫的內(nèi)容,三條主線,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特長和審美情趣,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全面發(fā)展。
一是“博愛”系列——以學校深厚的昭明文化底蘊為依托,研發(fā)德育校本教材。我們編寫的《少年夢昭明情》和《蕭楚女的故事》,通過實施愛的教育,使昭明小學成為愛的家園、愛的港灣、愛的世界。我們編寫的視頻校本教材《葡萄伴我成長》,立足于“育人為本,養(yǎng)成為先”的理念,立足于日常教育實踐,著力于開發(fā)符合本校實際的養(yǎng)成教育校本課程。通過種葡萄、護葡萄、摘葡萄、嘗葡萄等校本課程的過程,使我校的行為養(yǎng)成教育系統(tǒng)化、規(guī)范化、特色化,并以此促進形成優(yōu)良的校風。我們編寫的《昭明小學與世界》一書包含昭明篇,襄城篇,襄陽篇,湖北篇,中國篇,亞洲篇,世界篇。以小見大,讓學生了解昭明小學與世界,從而培養(yǎng)孩子國際化的視野。
二是“博聞”系列——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主線,編寫語文校本教材。我們編寫的《古老的中國神話》《美麗的漢字》《昭明娃娃學古詩》《魅力朗誦》《大家一起學楹聯(lián)》《小口才大演講》等,讓孩子們充分回味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生活,用淺顯易懂的語言積淀豐厚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學生講故事、語言表達的能力,提高了兒童的文學素養(yǎng)。
三是“崇理”系列——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學會探索知識,編寫數(shù)學校本教材。我們本著“人人學有價值的數(shù)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shù)學,不同的人在數(shù)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的原則,開發(fā)出《生活中的數(shù)學》等3本數(shù)學學科校本教材作為,讓學生體驗到數(shù)學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培養(yǎng)學生對數(shù)學的感情,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shù)學的決心。我們編寫的科技學科校本教材——《古城墻的訴說》一書,讓學生從歷史與科學的角度了解了古城墻,培養(yǎng)了孩子們熱愛歷史熱愛文化的情操。
四是“崇真”體系——與學校特色教育相結合,研發(fā)藝術校本教材。我們編寫的美術校本教材——《指尖藝術校園精靈》,通過剪紙學習,學生們了解了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感悟了剪紙的魅力,在剪紙學習中孩子們多一份體驗,多一份感悟、多一分收獲、多一份成功和快樂。我們編寫的體育校本教材——《安塞腰鼓進昭明》,讓孩子們通過學打腰鼓練耐力,練合作,同時體悟鼓聲中蘊含的中國人民的剛強與勇敢。我們編寫的音樂校本教材——《昭明京韻》讓更多的孩子了解了博大精深的國粹藝術。
(三)確保質量。在校本教材編寫的過程中,我們始終遵循科學性原則,按照規(guī)律有序推進。在編寫過程中力求突出“三性”。一是獨創(chuàng)性。以“昭明”為本,以學校為本,以歷史人物為本,努力挖掘各種人文資源,體現(xiàn)“昭明文化”特色,使其具有獨一無二性,不可復制性,成為真正的、地道的校本教材。二是趣味性。語言生動形象,通俗易懂,寓教于樂,并配以具有代表性的圖、畫,做到圖文并茂,便于小學生閱讀。三是綜合性。吸收先進的課程理念,每一課后設計形成生動、具有可操作性與實效性的練習或資料補充。
三、整體持續(xù)推進,促進師生共同全面發(fā)展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編寫過程中,全體編寫人員的專業(yè)水準得到極大提升。在教育觀念上,新的課程理念和“以學生終身發(fā)展為本”的理念已在教師頭腦中扎根,并逐步落實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在教學方法上,活動課的實施,給教師提供了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學習的過程性,關注學生的個性、情感、態(tài)度的實踐空間和時間;在師生關系上,校本教材課架起了師生間的橋梁,使他們成為學習的伙伴,協(xié)作的朋友,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濃厚;在自身素質上,教師通過自編教材和校本課程的實驗研究,知識水平、教學技能、科研能力等都有較大提高。如今,會讀書、會教書、會寫書已成為昭明人孜孜以求的三個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