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谷
一說到韓城,自然會想到司馬遷。地以人傳,由于崇敬司馬遷,而對韓城心儀已久,感覺那里的地勢之高,城廓之闊,田園之麗,的確是一個好地方。年少時,曾匆匆地游覽過一回,許是太幼稚,印象中只是一些高高低低的建筑物,爾后讀司馬遷,卻沒有從那次游歷的記憶里找出一點清晰的感受。重訪,不都是重新發(fā)現(xiàn),有時候只是從頭做起。
韓城南邊是一個有別于周圍山原的盆地,綠樹蔥蘢,良田萬頃,疑是到了江南仙境。芝水從這里流入黃河,這芝川便有了天賜的好風(fēng)水。與司馬遷結(jié)緣的漢武帝,曾經(jīng)不想死,那些方士官宦之流投其所好,竟在這一帶挖到了靈芝草。漢武帝喜得瑞藥,卻也沒能活到今天,只是由此將原名陶渠水的這條河更名為芝水了。過小石橋,穿木牌坊,跨入祠墓大門,踏上石砌的司馬古道,便開始了仰望中的登攀。
腳下的古道是用寬大厚實的石條鋪成的,粗礪堅硬,歷經(jīng)數(shù)千年而牢固如初。古道又名韓奕道,始建于春秋時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后,開鑿了這條懸崖上的交通要道。楚漢之爭,韓信經(jīng)這兒運過兵;漢武帝祭祀后土,經(jīng)這兒往返行宮;隋朝末年,李世民經(jīng)這兒攻入長安;明末李自成經(jīng)這兒渡龍門,直搗燕京;朱德經(jīng)這兒東渡黃河,抗擊日寇。這條巨石鋪砌的古道,緣于不易更改,萬年不朽,是另一部書寫在石頭上的史記。太史公之前之后,這里演變過的金戈鐵馬的歷史活劇,都被攬入了有形無形的史冊中。而這座歷盡滄桑的司馬祠,也正是在有形無形之中負(fù)載著史圣無形的精神內(nèi)涵。
南側(cè)有一座河瀆碑,是近年遷入祠內(nèi)的。是說宋代某某年,黃河水三次變清,“其袤百里,其久彌月”。黃河清,圣人出,無疑是吉祥之兆,皇上一高興便撥了銀子修廟立碑。黃河由濁變清,許是歷史事實,今天的黃河仍然是黃的,黃河清,成了今人的一個夢想。有趣的是以自然界的變幻征兆人間事象,往往是靠不住的,碑說黃河變清之后15年,北宋王朝以滅亡告終,皇上父子倆雙雙當(dāng)上了金兵的俘虜。
“高山仰止”是《詩經(jīng)》里的名句,嵌在這頭頂?shù)呐品簧?,正好合了拜謁者的心情。這時,你的腳步已踏入了神道,登九十九級臺階,就可以抵達祠頂了。這條險峻的山脊,是后人墊溝筑起的,磚石砌成的九十九級臺階,用意取之于《易經(jīng)》中的釋義,九為數(shù)之極,九九則至高無上了?;噬系淖骒舴Q九廟,官銜不算高的太史令卻有九十九級的神道,一則有造祠者藐視皇權(quán)之意,更具寓義的是說司馬遷經(jīng)受了多么坎坷曲折的磨難,才登上史圣之巔峰。他“以天地為量,不計小恥”,以“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光照后世。
“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司馬家族雖世代為官,但太史令的官職低微,僅憑奉祿是不夠的,要養(yǎng)家糊口還得靠家鄉(xiāng)的農(nóng)牧業(yè)。司馬遷半耕半讀的少年生活,該是田園牧歌式的了。他19歲進入長安讀書,20歲到23歲游歷了長江淮河流域和中原及山東一帶,為以后參與父親司馬談寫中國通史做準(zhǔn)備。之后不久仕郎中,成為皇上的侍衛(wèi)和扈從多次隨駕巡游。35歲時為郎中將,以皇帝特使身份西征巴蜀,安撫西南。與父親訣別后,又隨皇帝祭泰山、至濮陽抗洪。38歲繼父職為太史令,職掌天時星歷,管理皇家圖籍,制定《太初歷》,還得經(jīng)常陪皇帝出差。直到43歲才開始“絕賓客之知,忘室家之業(yè),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務(wù)一心營職”,著述《太史公書》。
至此,司馬遷完全可以當(dāng)好他的朝廷歷史顧問,不問當(dāng)下朝政,寫完他的書,了其終生。也許是應(yīng)了那句俗語,“是福跑不了,是禍躲不過”,他的厄運亦是他成就偉人的機遇撲面而來。這年蘇武出使匈奴被扣,漢武帝發(fā)兵討伐,李陵為將,請“自當(dāng)一隊”。后李陵戰(zhàn)敗被俘,武帝自然很惱怒,群臣為討好武帝而不敢追究李廣利的瀆職罪,便把責(zé)任全部推到李陵頭上。司馬遷在回答武帝的召問時,沒有隨聲附和,只不過是講了幾句真話,幾句公道話。他說兵敗主要責(zé)任在主將李廣利,李陵有乃祖飛將軍李廣之風(fēng),雖然被俘,一定會設(shè)法報答漢朝的。漢武帝聽他膽敢指責(zé)國舅李廣利,加之本來就對《太史公書》中如實記載景帝和當(dāng)朝皇上的錯誤忌記在心,便大發(fā)雷霆,以誹謗罪將其打入天牢。李陵在滅族后被迫投降,司馬遷被罪加一等,以“誣上”罪判處死刑。要免得一死,一是交五十萬錢,二是愿受宮刑。清貧的司馬遷沒錢自贖,為實現(xiàn)寫出一部中國通史的夢想,只得屈辱地自請宮刑,割舍作為男人的生殖器官。他超越了常人的物質(zhì)和精神處境,“不虛美,不隱惡”,“窮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著一部史書在人間。48歲受難,死于56歲,終了還是“有怨言,下獄死”。
傳說是司馬遷的夫人柳倩娘和子女,將太史公的骨骸運回故地,掩埋在這高崗上的。有種說法,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得之天地,不能有絲毫損傷,司馬遷受了宮刑,有辱祖先,不能埋入祖塋。這是誰的悲哀呢?我寧可認(rèn)為,此處枕家山,臨大河,氣宇軒昂,一覽眾山小,是史圣最佳的長眠之處。歷代皇上多視其為判臣,封建文人少有敢推崇者,祠墓的擴建維修多是當(dāng)?shù)乜h官和民眾所為。
登上山門,攀至最高層的祠院,地勢開闊了。殿內(nèi)有若干碑文,奇妙的是那一塊夢碑,說唐朝褚遂良于同州夢見一女子叫隨清娛,自稱司馬遷之侍妾,遷遇難后憂傷致死,褚遂作此墓志銘。是實錄還是虛幻,莫衷一是。造于北宋的司馬遷泥塑像,不是宮刑后無胡須的“婦人像”,是從芝川鄉(xiāng)間尋訪到的太史公壯年線描畫像塑造的,相傳畫像出自司馬夫人之手,泥塑像面稍北望,是在想念蘇武和李陵二位好朋友?。媽m后是司馬遷圓形磚砌墓冢,為元世祖敕命建造的蒙古包狀八卦墓,“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非大智大慧者莫屬。墓頂一柏分為五指,人稱五子登科,形若顫抖的五指,傲指蒼穹。
這是天問!我聽見史圣在歌唱。這歌聲穿越古今,揚善棄惡,與大河一起歌舞。天空有雄鷹飛過,它讀圓的墓冢,讀方的祠院,讀直的牌坊和山門,再讀弧形的古石坡和小橋大路,這竟然是大地上一個巨大的問號。
(選自《光明日報》2003年6月18日,略有改動)
品 讀
這篇散文寫了作者游覽司馬祠的所見所感所思,體現(xiàn)了散文虛實結(jié)合的特點。其形式上的散,會使讀者視野開闊,思路大開?!端抉R祠》中重點描寫了“九十九級神道”“泥塑像”“墓?!薄澳鬼斠话亍钡扰c司馬相關(guān)的歷史傳說與故事,這是“虛寫”,與“實景”一一對應(yīng),增添了文本的文學(xué)色彩,引起了讀者的閱讀興趣。同時,這些富含深意的“實景”,是與“司馬遷所經(jīng)受的磨難”“司馬遷的‘完人形象”“司馬遷的大智慧”“司馬遷的‘天問”等“無形”的內(nèi)涵密切相聯(lián)的。真可謂由實而虛,升華主題;虛虛實實,豐富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