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連梅
對乙酰氨基酚(撲熱息痛)和布洛芬是世界衛(wèi)生組織推薦的兩種退燒藥。其中,前者由于臨床使用時間長,安全性高而作為首選,它又分為口服和栓劑兩種給藥途徑。常有人認為“栓劑的副作用比口服小,不傷肝”,其實未必如此。
口服撲熱息痛,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小腸,進入全身血液循環(huán)前會先到達肝臟,第一次經(jīng)過肝臟時,大部分藥物被代謝滅活,使進入全身起效的藥量減少。
栓劑吸收的部位在直腸,通過兩條路徑進入全身血液循環(huán):如果塞藥部位較深(距肛門口約6厘米),栓劑會和口服藥一樣先到達肝臟,大部分被滅活;如果塞藥部位較淺(距肛門口約2厘米),藥物不經(jīng)過肝臟。但吸收后,藥物進入全身血液循環(huán),到達作用部位起效,之后還要通過血液循環(huán)送達肝臟被代謝滅活,這就是常說的肝臟解毒作用。在這一階段,口服藥和栓劑要走相同的代謝途徑,也就是說,通過栓劑吸收的藥物最終也需要肝臟代謝解毒,因此過量使用同樣會傷肝。因此從安全性上講,栓劑和口服的區(qū)別并不大,副作用差不多,嚴格按說明書推薦劑量使用都是安全的,超劑量使用都會傷肝。
兒童退燒常需要根據(jù)體重精確計算藥量,因此臨床上以口服撲熱息痛為主。栓劑常是固定劑量,不容易針對體重精確給藥。只有當由于惡心、嘔吐、哭鬧等原因不能口服藥物時,才會用栓劑替代。需要提醒的是,體溫低于38.5℃時,不需要用退燒藥,此時應(yīng)先用溫水擦浴等物理降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