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華
摘 要 以“血液循環(huán)途徑”為例,介紹了結構化原則在教學中的實際應用:注重教材相關知識的前后聯系,把握時機,步步引導,不斷訓練學生圖文轉換能力,促使學生對概念、知識的深入學習,構建知識體系。
關鍵詞 結構化 血液循環(huán) 生物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識碼 B
結構化原則是指:注重學科的基本結構,一切科學理性知識都借助概念才能進行。系統(tǒng)、扎實的專業(yè)知識是教師上好一堂課最關鍵要素,也是進行其他教育活動的基礎。學生完整知識體系的建立一方面有賴于教師平時對教材的前后連貫,另一方面還有賴于教師不斷引導學生對知識的縱橫歸納。
“血液循環(huán)途徑”這部分內容自成體系,因為它建立在學生對“動脈、靜脈、毛細血管、靜脈血、動脈血”概念的理解以及心臟結構的學習基礎之上。氧氣及人體吸收的營養(yǎng)物質需要經過血液循環(huán)運送到身體的各種組織、器官,人體所產生的廢物也通過血液循環(huán)運輸到呼吸系統(tǒng)和泌尿系統(tǒng)排出體外,它既是前面所學知識的深化和發(fā)展,又為后面學習奠定基礎。因此血液循環(huán)途始終是學生學習的重點和難點。
筆者也嘗試過多種方法:小實驗情境體驗、動畫模擬、編順口溜,講練結合當堂檢測,都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這與初一學生仍以形象思維為主,空間想象能力有待于提高有密切關系,也與教學中教師對這部分的教材前后聯系做的不夠,不能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有關。為提高教學實效,筆者對結構化原則在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應用進行了如下嘗試。
1 提前滲透概念,把握學習的起點
動脈血與靜脈血的概念是在“輸送血液的泵-血液”一節(jié)的第二課時才出現,而“動脈與動脈血、靜脈與靜脈血”是學生易混概念,再加上血液循環(huán)這個難點,學習難度相當大。在“發(fā)生在肺內氣體交換”時,教材有一段話“空氣中的氧氣透過肺泡壁和毛細血管進入血液,同時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通過毛細血管壁和肺泡壁進入肺泡,然后隨著呼氣的過程排出體外”。這里已經涉及到血液含氧量變化的問題,這時教師引導學生先學習“含氧豐富,顏色鮮紅的血為動脈血”,而未到肺進行氣體交換的“含氧少,顏色暗紅的血為靜脈血”兩個概念,既是對這部分知識的深化,同時也開始了血液循環(huán)途徑的學習。
2 圖文理解概念,找準知識的基點
對每個概念的真正理解是學習這部分知識的基礎,學習血液循環(huán)途徑需要學生具有很強的識圖能力。不論是在初中生物新課標,還是高中生物新課標都提出:學生具有利用圖文資料、繪制生物圖表等圖文轉換能力方面的要求。
筆者對“血管”這部分教學是這樣進行的:請學生閱讀課文后,試述什么是動脈、靜脈、毛細血管。學生閱讀后回答:“把血液從心臟送到身體各部分去的血管叫做動脈”;“靜脈是將血液從身體各部分送回到心臟的血管”;“毛細血管是連通于最小的動脈與靜脈之間的血管……便于血液與細胞充分地進行物質交換”?!罢埻瑢W們用簡圖正確表示這三種血管?!眹\嘰喳喳的聲音響起“對,不對”,經過學生的板演、判斷與糾正之后,最后在黑板上就會出現這樣的比較完美的3個圖(圖1)。
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在圖1的第三個圖中進行動脈、動脈血與靜脈、靜脈血的概念辨析,學生能較快地判斷出M是動脈,流的是動脈血,N是靜脈,流的是靜脈血。之后,教師讓學生將三者連成一個循環(huán)路線(即體循環(huán)大致路線)也就順理成章了。通過這樣教學知識顯得更加明了,學生的圖文轉換能力、思維也得到了發(fā)展。
3 引發(fā)認知沖突,凝聚思維的焦點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能通過精心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面臨某個現有知識無法解決的新情境,引起其認知沖突,從而引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心臟是這個知識體系的核心,同時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是重中之重。
教學過程中,當學生對體循環(huán)有了大體印象之后,教師再板畫出肺循環(huán)模式圖(圖2),讓學生再次判斷動脈、動脈血、靜脈、靜脈血。部分學生會認為1中流的是動脈血,3中流的是靜脈血,經過辨析之后絕大多數學生能正確判斷1中流的是靜脈血,3中流的是動脈血。這時教師再追問:“人只有一個心臟,可是前面一個圖心臟輸送出的是動脈血,輸回的是靜脈血;而后面一個圖心臟輸送出的是靜脈血,輸回的是動脈血,那么心臟的結構如何呢?”這時班級會出現一陣騷動:“老師,這是怎么一回事?”教師微微一笑:“這個問題我們下節(jié)課再來學習”。這樣給學生下一節(jié)學習心臟結構埋下伏筆,激起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強烈愿望。
有了前一節(jié)課留下的懸念,學生學習熱情較高,再加上教師引導學生三識心臟:“平面識心臟——模型識心臟——實物識心臟”層層遞進式學習,學生對心臟結構有了深入了解。當學生能識別心臟的四個腔及與之相連的血管后,教師再讓學生分析心臟內的血流情況,同時又復習了靜脈與動脈的知識:靜脈將血液送回心臟,動脈將血液從心臟送到全身各處。這樣學生比較快就能分析得出圖3。
4 自主構建途徑,探討思維的疑點
“血液循環(huán)途徑”容易讓學生糾結的地方是:血液從心臟的一側出發(fā),是回到同一側呢,還是到另一側?學習血液途徑時,教師先采用了溫故而知新的方法:讓學生完成心臟解剖示意圖識圖練習,并標出心臟內的血液方向;再完成組織里毛細血管示意圖、肺泡毛細血管示意圖的識圖練習。教師設問:血液是在閉合的管道內流動的,這三者是如何有機形成一個整體呢?請學生嘗試自主構建。學生討論發(fā)現,因為血管都有一端連著心臟,在心臟處,血液循環(huán)路線只有兩種可能:要不左出左回,右出右回;要不左出右回,右出左回。然后經過嘗試、思考與討論,學生得出,血液從一側出發(fā)回到同一側沒有意義,因為肺交換來的血液無法送到組織細胞,疑點被自己解決了,學生的臉上也蕩起了微笑。
5 角色扮演游戲,激發(fā)思維的亮點
角色扮演法是指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的需要,在教師的組織下由教師或學生依據教材扮演特定的人物,在扮演過程中開展學習的活動。
當學生自主構建血液循環(huán)途徑之后,教師引導學生觀察課本的靜態(tài)圖,形成比較正確的血液循環(huán)途徑,再輔以播放Flash動畫:模擬一個紅細胞的循環(huán)路線。為了檢測學生的學習結果,因此,設計了角色扮演這一活動:以導游的身份介紹一個紅細胞在人體的“旅游線路”,介紹“景點”和沿途發(fā)生的“主要事件”,每組共同討論解說詞,并推選本組最佳解說員。經過小組一番討論之后,學生上臺繪聲繪色地介紹起來了:“我是一個紅細胞,我的家族很大,我們的看家本領就是能將氧氣送到主人的各個細胞里。我們壽命都不長,大約在主人的身體里游玩上120 d。讓我來介紹一下我在主人身體里的活動線路吧。我們從左心室開始我們的旅程,我們從左心室向主動脈前進。沿途中我的兄弟進入了不同動脈的分支,這樣一直流啊流啊,我終于到達了狹窄通道—毛細血管在這里,我將氧卸下來,與組織細胞進行氣體交換。交換完成后我從鮮紅色變成了暗紅色。隨即,我又流啊流啊,通過上、下腔靜脈流到了右心房,又流到了右心室,我完成了一次‘體循環(huán)。緊接著,我又通過肺動脈到達肺,毛細血管跟肺泡進行了一次氣體交換,我有力量啦!哈哈!我又通過肺靜脈轉回到左心房,完成了一次‘肺循環(huán)。怎么樣,我?guī)洶??轉了那么多圈都沒暈?!保ㄕ坡暎?/p>
另一個又上臺了……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不斷展示自己的風采,課堂掌聲不斷,他們不是對課本知識的簡單重復,而是用形象的語言說出了經過加工的、內化的知識,他們的思維爆發(fā)出火花、想象能力豐富,解說風趣。有這樣的精彩成果呈現不是一節(jié)課教學就能做到的,而是通過教師對教材的把握,相關知識的引導、深化和聯系,最終才能達到的。
經過這樣的教學嘗試,原本枯燥難懂的血液循環(huán),學生學得有聲有色,教師發(fā)現本學年學生在區(qū)分動脈血與靜脈血的錯誤率較以往有了明顯的下降,考試中發(fā)現學生對血液循環(huán)這部分的知識掌握程度也比往年有了明顯的提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