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革新
[摘要]初中語文教學應重新確立學生在語文學習和發(fā)展中的主體地位,語文教師應從課堂教學、培養(yǎng)閱讀興趣、鼓勵質疑、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運用現代技術等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初中語文自主學習閱讀興趣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5)330029
在傳統(tǒng)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過多地強調學生接受學習、死記硬背和機械訓練的模式,即教師為主導、學生被動接受信息的“填鴨式”教學。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現代社會要求學生具備良好的人文素質和科學素養(yǎng),而不僅僅只會死啃書本、不知應用的書呆子。新課程標準中就明確提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簡而言之,就是重新確立學生在語文學習和發(fā)展中的主體地位。因此,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我們每一個奮戰(zhàn)在第一線的語文教師努力探索和亟須解決的問題。
一、重視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做學生自主學習的領路人
不可否認,課堂教學仍然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頭戲。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并不意味著不重視課堂教學。相反,要在有限的45分鐘課堂學習中發(fā)揮教師的中心作用,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引導學生學習語文。初中階段的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他們剛剛邁入學習的新階段,學習目的不明確,需要不斷摸索才能形成一套自己的學習方法,而教師就是他們的領路人。
七年級第一課是《散步》,也是筆者接手新班級的第一節(jié)語文課。在正式講課之前,筆者問了學生平常散不散步的問題,又請了幾個學生講了散步過程中發(fā)生的趣事,接著自然而然地引出課文作者莫懷戚家里散步的故事。因為有了前面和學生的分享和互動,在后面的課文學習中,學生都表現出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對教師的上課方式很滿意,從而為以后的教學互動開了一個好頭。這次小實踐對筆者的啟發(fā)很大,在后來的教學設計環(huán)節(jié),筆者都想方設法多安排學生參與的環(huán)節(jié),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
二、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
研究表明,人類的知識90%以上是通過視力獲得,而閱讀就是其中最主要的途徑。讀對聽、說、寫能力的培養(yǎng)與鍛煉起著示范、點撥、檢查和促進作用,良好的閱讀能力可以為溝通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寫作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yǎng)起來了,良好的閱讀習慣養(yǎng)成了,語言表達能力、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在無
形中便會隨之提高,語文學習的過程也就事半功倍。
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教師首先要對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有信心,給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閱讀時間,在課后作業(yè)布置方面傾向于增加閱讀任務。最初的閱讀內容一般都設定為課文,在閱讀的同時幫助學生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預習習慣,而在檢查學生完成度方面,則采取提問、抽查和復述的方式來進行。二是鼓勵學生閱讀課外讀物,擴大閱讀面。三是安排固定的閱讀時間。在筆者的班級,每周都會有一節(jié)課或自習時間,排除其他干擾,采取輪流領讀、分享閱讀心得、故事接龍或改編的方式,帶領學生全心投入到閱讀這件事中來。四是教師主動做閱讀的榜樣,將好的、適合初中生閱讀的讀物推薦給學生,如《青年文摘》《特別關注》《讀者》等,陶冶學生情操,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
三、大膽探究,學習新知,鼓勵學生勇于質疑
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的權威性被放在很高的位置上,這就導致學生心存疑惑卻又盲目跟從。教師應摒棄老舊心態(tài),放低姿態(tài),允許學生“大膽設想,小心求證”,欣賞和鼓勵學生對教師、對知識質疑。
在學習《皇帝的新裝》時,有學生就提出“像這樣的事情根本就不可能發(fā)生”的疑惑,原因有二:世界上好像沒有人可以什么都不干,卻喜歡每個鐘頭都要換一套衣服;皇帝不是傻子,怎么可能光著身子一絲不掛就出街展示新衣呢?聽了這個學生“可愛”的提問,筆者不僅沒有責怪他,反而內心有點小欣喜:他提的這兩個問題,不就是可以解答為什么會有像《皇帝的新裝》這樣的文章體裁嗎?因此,通過該學生的提問引出了本節(jié)課的新體裁——童話故事,學生由此也對童話想象力豐富、表達夸張的特點更加印象深刻。
古語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睆恼Z文教師的角度出發(fā),要想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就應該給學生提供足夠的學習和思考空間,大膽激勵學生敢于質疑、善于質疑,訓練學生的逆向思維、發(fā)散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語文學習中,學生質疑的過程,就是從“讀”到“悟”的過程,是自發(fā)性地從已知領域向未知領域探索發(fā)現的過程。當然,這還需要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建立一種亦師亦友、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融洽的師生關系,才能鼓勵學生勇于發(fā)表不同意見,無所顧忌,暢所欲言,激發(fā)學生參與欲望,課堂上師生互動才會更加頻繁有效,思想碰撞迸發(fā)出的珍貴火花才會愈加耀眼奪目。
四、創(chuàng)新課堂形式,為自主學習創(chuàng)造自由開放的環(huán)境
在課堂形式方面,可以營造一種自主學習的輕松氛圍。把學生劃分成幾個學習小組,小組成員之間建立互幫互助互學機制,相互監(jiān)督完成基礎性學習內容,如背誦、朗讀、聽寫、作業(yè)完成檢查等,通過營造這種“幫、學、趕、超”的氛圍,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自發(fā)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在學習文言文時,筆者要求前后桌的學生自動組成臨時小組,在限定時間內進行自學,先行將文言文按照自己的理解轉化成白話文,然后選出幾個小組,推舉出一個學生作闡述。這種形式的學習和討論充分尊重了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潛力和閃光點,而且不受課堂時間限制,在課下也可以進行。
五、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助自主學習一臂之力
1.運用多媒體教學,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隨著科學的進步,時代的發(fā)展,現代科學技術的運用已經允許我們將圖像、聲音、視頻、動畫等多種形式相融合形成音像結合、圖文并茂的多媒體情境,從而打破時空限制,展現宏大與細微,“觀古今于一瞬,撫四海于須臾”,讓教學內容中涉及的人、事、景、物等活起來,引起學生多感官共鳴和審美愉悅,為學生營造較為真實的感知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筆者找來了魯迅生前的畫像、照片和生平簡介,詳細介紹了魯迅的生活時代背景、家庭變故、思想變遷等,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很容易理解了魯迅文章風格的改變;學習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時,筆者在課堂上播放了配樂版朗誦,和學生一道徜徉在聲音、美和力的意境里,這個小小的舉動還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朗誦的興趣。
在形式多樣的感官刺激下,學生會深切感受文章的形象美、意境美和思想美。更為重要的是,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自己動手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成為知識信息的主動構建者。
2.開放的網絡環(huán)境,奠定自主學習的基礎
網絡的快速發(fā)展,打破了在傳統(tǒng)課堂上語文學習的不足和局限性。就目前來說,人教版語文課本里的內容,從原文、課件、教學設計、習題、答案甚至是課堂視頻在網絡上都找得到。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水平選擇相應的進度和課程,可以通過網絡教學查漏補缺,也可以挑選喜歡的教師授課風格。教師應該鼓勵不同水平的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真正實現語文學習的自主性。
3.信息技術為自主學習提供了豐富的學習途徑和資源
在現代社會,語文學習材料也許會是一片光盤、一個MP3文件、一個視頻。相對于書本,現代學習資料的獲取更為迅速、便捷,而內容和形式更加豐富多彩。學生可以在散步的時候、等車的間隙,聽一篇朗誦,跟著手機背一首詩,自主學習便在看似漫不經心的閑散時刻中進行。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應該是循序漸進、多管齊下。數學家華羅庚曾說過:“因為語文天生重要。不會說話,不會寫文章,行之不遠,存之不久?!币虼?,教師更要在學生開始形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初中時期,在語文教學中倡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參與意識、合作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以便能為在未來學習中汲取更多知識與營養(yǎng)打下良好的基礎。
(責任編輯陳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