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輝
摘 要:本文以弗吉尼亞·伍爾夫為主題,通過對作品《墻上的斑點》的解析與理解,來闡釋作者的生命流通性,即對內在的生存觀念、生活認知、生命理念加以淺析。首先,對其進行了簡要概述;主要從“超越現(xiàn)實、回歸自然”、“超越死亡、向死而生”兩個大方向,對生存、藝術、價值、人生取向加以說明。希望通過本文初步討論,可以引起更多的關注與交流,同時,希望可以為該方面的理論研究工作和寫作實踐等,提供一些有價值的信息,以供參考。
關鍵詞:《墻上的斑點》;意識流;生命流通性
“意識流”是在現(xiàn)代小說寫作中,第一個沖破傳統(tǒng)“牧歌式方式”的束縛,并帶有“開端與起源性質”的創(chuàng)造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有喬伊斯、伍爾夫、普魯斯特;通過這種小說寫作方法,克服了人們對于“永恒”追求的偏執(zhí),彌補了對“瞬間”肯定的缺失;通過“精神的突破”,意識流派造就了自身的輝煌,雖然未能創(chuàng)造持續(xù)性的“發(fā)酵因子”,對后來的文學發(fā)展,造成“巔覆”性的引領與影響,但實際上,確實推動了小說在二十世紀的“流派紛紜”。
一、超越現(xiàn)實、回歸自然
弗吉尼亞·伍爾夫(1882.1.25——1941.3.28)是英國著名的小說家、文學評論家、理論家,是意識流文學流派的代表人物,也是一位非常現(xiàn)代化的女性;作品《墻上的斑點》(The Mark on the wall)是公認的意識流精品之一。
這篇短小的散文,從墻上的一個斑點出發(fā),向外輻射,通過“自我——草地——公園——地球——人類…”,一直以“意識”的延伸向外擴展,似乎“意識的權力意志”在此得到了最為恰切的自由,但不是任意的胡亂衍生,而是通過一系列的人類情緒、觀點、認知、觀察、知識等等,與內在世界的“流”加以聯(lián)系、比較,結果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世界與意識世界之間橫亙著一道無法填滿的鴻溝;
另一方面,文中象征、隱喻層出不窮,對戰(zhàn)爭、工業(yè)、金錢、恐怖造成的結局,以意象進行充分表達,“所有的東西都在沖突、消失、驚人的雜亂無章,心靈已成為碎片、無法彌合”等等,可以看出,現(xiàn)實世界的“美”的消失,催生了“內在世界的建構”,從而一步步造成了“越內化、越孤寂”,簡直與蘇軾所言的“寂寞沙洲冷”所表述的情緒相投合,是一種浸透了宿命感、凄涼感的內在不安、惶恐,彷徨難擋的獨特表達,而這構建起來的內心世界如同《盜夢空間》中的“夢幻”,夢中一切皆然,醒時卻痛苦難當,那一次次的重復、復返、回歸,一次次對想象力,構成了壁壘森嚴的局限與束縛,緊接著而來的,即是作者在最后的虛空體驗、迷離復返邊緣的崩潰與意識錯位,最終造成精神瘋狂;如果法國人認為“天才就是瘋子”這句諺語是真實的,那么,現(xiàn)實即是如此。
另外,通過這種意識流向與內在構造、重建,形成了與印象派藝術作品呈現(xiàn)的畫面相似的效果,既模糊又完整,既是固定的細節(jié),又是飄乎不定的意識,如同印度美女面龐上那薄薄的輕紗,用“面具”將一切擋在了外在世界,又用雙眼注視一切。通過這種寫作方法,可以將現(xiàn)實世界作為一個跳板,輕輕一躍,將其超越,同時,又摒棄了現(xiàn)實世界中的一切罹患,通過營建內心的堡壘,而與自然相聯(lián)——超越后的回歸,境界更高,體驗更深。
二、超越死亡、向死而生
伍爾夫患有精神類疾病,經常服用藥物,在1941年3月28日,給自己的衣兜里裝滿石子,走入河中,結束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通過對“瞬間”、“流逝”的追逐,它肯定了人生中的“偶然”與“暫時性”,并為其賦予了真正的價值;似乎伍爾夫通過這種文學表達方式,在書寫自身對于生命的重新領悟,這種人生體驗,似乎表明,生死一瞬間,朝如蜉蝣,暮如骨灰;而且,通過這種對于“瞬間”、“暫時”、“偶然”的種種體驗與感知,伍爾夫,認知到了生命這一元素在大自然中的位置,并對其做了新的闡釋,即生命是無意義的,同時,它又需要通過創(chuàng)造來賦予生命以新的價值,通過這種開創(chuàng)性的開端會影響到結局。另一方面,通過創(chuàng)造與起源的開創(chuàng)性之力,個體生命需要得到某種補償;即可以通過平時所說的“天才早夭”來加以形容或理解;如果作者之死,僅僅代表一種死亡,那么,對其理解根本不夠,一個對生命、人生、文本、生存價值有著獨特性理解的人,會將死亡作為生命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通過“死亡”來達到最后的超越與生命意義的完成;或者說,作者已經深深的感受到了死亡在瞬間與偶然中的誕生與永恒之間的關聯(lián),這種哲學境界的“死即是生,生即是死”的理念,完全是由于作家本身的宿命的完成、任務的終結而一同產生的,“天才之夢魘”就是這一整體體驗的最終表述。
生命的流通性,在于打通生與死之間的關聯(lián),在于從體驗與人生的領悟中,感覺知覺到瞬間與永恒的“輪回復返”,理解天才在世間的生成與毀滅規(guī)律。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一切創(chuàng)造發(fā)明,均在開端處,創(chuàng)造者即是生產者,也是探索者,在其漫漫人生路途中,充滿了不被人理解的滄桑、孤獨,獨自經受著愛與恨、同情與蔑視、超越與復返的內心振蕩;其間可能會有內心世界的轟毀,但通過一次次的發(fā)問,變換角度的沉思,用行動告知世人,生命之花的美艷在于“開端”、“起源”、“創(chuàng)造”之處,同時,也在“沉默”、“孤獨”、“崩潰”的邊緣徘徊著,呼吸著死亡的氣息,因而,只有真正的直面一切,經受內心最深沉、真切的聲音之回響,才能更好的去為人類的生存,贏得更崇高、更有價值的尊嚴。
參考文獻:
[1]蔣虹.“精神頓悟”與“重要瞬間”——試比較喬伊斯的《死者》和伍爾夫的《墻上的斑點》[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15(5).
[2]余淑芳.穿過意識的迷霧尋找一個真實的世界——伍爾芙《墻上的斑點》解讀[J].神州,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