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 李玲玲
摘 要 春秋未期正是社會發(fā)生大變革的時期,這一時期是老子“無為”思想提出的社會背景。在社會的轉(zhuǎn)型期,統(tǒng)治者為了穩(wěn)固其統(tǒng)治,便采取各種手段和途徑來治國安民,老子則通過對現(xiàn)實政治批判的基礎上,提出了解決現(xiàn)實政治社會危機的方案,并設計了理想的小國寡民社會。老子生逢亂世,他所最關心的問題就是人生和政治問題,老子為解決政治問題所提出的“無為而治”的政治原則,尤其是在今天,它卻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關鍵詞 老子 “無為” 現(xiàn)實意義
“無為”思想是先秦時期流行的重要思想,它的產(chǎn)生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v觀中國歷史,新王朝建立初期,為恢復生產(chǎn),統(tǒng)治者大多實行無為之政,而一旦新王朝根基鞏固,統(tǒng)治者便開始了有為治理,最終導致了王朝的滅亡。周而復始,依次循環(huán)往復,曲折發(fā)展。歷史發(fā)展的總趨勢是向前的,但也是在曲折中前進?,F(xiàn)今,如何正確理解“無為”思想,并把它的積極方面發(fā)揮出來,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一、“無為”的思想
“無為”思想是一種自然思想,它與“道”緊密結合。“道”常被看作源自天,所以“道”常與天并稱為“天道”?!疤臁痹诘兰夷抢锸亲匀坏奶?,因而“道”在道家那里是自然的道即自然法則。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币驗樽匀缓偷朗菬o為的,所以人、地、法、天也應是無為的。老子又說“: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然而善謀。”“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從這里可以看出,“無為”思想強調(diào)人世間萬事萬物的自然性,強調(diào)應保持萬事萬物最原本的自然狀態(tài),不應進行人為的干預,尤其是不要進行不合理的人為干預。
“老子認為有為之政是造成人世間的痛苦與不幸的根源。在無力改變現(xiàn)實的情況下,他們寄希望于統(tǒng)治者能夠采取無為之政,最終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治理效果。顯然,這種想法有著它原本的樸實性,但更帶有理想主義色彩。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崩献佑终f“,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堅強者死之徒”,“堅強處下,柔弱處上”。老子政治意義上的“無為”包含著十分豐富的內(nèi)容:無事而無擾,清靜而不躁馳,無欲而安逸,柔弱而不逞強,為易、小而不為難,這些內(nèi)容既體現(xiàn)了為政者行“無為之治”所應具備的條件,同時也展示了老子無為而治的政治理想。具體表現(xiàn)為以下幾點:
(一)老子的“無為而治”并非是消極的“無為”
有些人稱老子的“無為而治”為“無治主義”,事實上,從政治思想角度看老子“無為”的含義,即“為無為”?!盁o事”不是“絕事”,即什么事也不干預,而是“事無事”,不可執(zhí)事以擾民?!盀橹谖从?,治之于未亂”,老子也強調(diào)“為”,重視“治”。從根本意義上講,老子的政治思想即關于如何“為治”的學說。老子的“無為而治”有其獨特的表達方式,即“正言若反”,這與常人的言行截然相反。老子和孔子一樣是入世的,只是入世的方式不同罷了。既然是入世的,就不可能不為,因為,為是人類生存發(fā)展的前提和基礎。在《老子》中,無為是手段。為是目的,無為而治是手段和目的的統(tǒng)一。
(二)由老子“無為而治”提倡的“自化”思想,包含著鮮明的政治自由、民主思想的意識
在統(tǒng)治者與被統(tǒng)治者即人民之間,老子主張統(tǒng)治者應遵從自然無為之道,奉行清靜無為之治,相信老百姓有“自治”的能力,讓人民自我化育,自我發(fā)展,自我完成。也就是說允許個人人格和個人愿望的充分發(fā)展……”人民能夠“自治”,而不需在上者的專斷強“治”;人民能夠“自化”,也不需要外在的力量的干預,即“他化”。人民的“自治”、“自化”也是循道而行,并非姿意妄為。所以,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既不會導致無政府主義,也不會導致絕對自由主義。老子的人民自治主張,與其民本的思想是一致的,老子說:“圣人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p>
(三)老子的“無為而治”的政治論既是自然主義的,但同時也是德治主義的
在老子看來,侯王只是循道而行還不足以“為治”,還必須抱道“為天下式”。這樣,人民也便有了行為的楷模,圣人之所以能夠成為天下的楷模,得“道”固是最根本的條件,但同時必須具備最普遍的德性。老子曾講到修德的過程,雖然會被保留下來,但其內(nèi)容、性質(zhì)、功能都將與以往的道德規(guī)范有較大區(qū)別,而在未來社會中,道德規(guī)范將不再表現(xiàn)為社會對于個人的限制和約束,它在本質(zhì)上應是真正自律的。
二、“無為而治”的方法
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社會政治理想,實現(xiàn)“無為而治”,《老子》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的方法和措施?!盁o為而治”的方法主要是以下幾點:
(一)不見可欲
《老子》所說的“欲”,不是泛指人的一般欲望,不包括本能的生理欲望和簡單的物質(zhì)要求。在《老子》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中,人們應當有吃有穿,安然習慣?!独献印匪f的“欲”,是指貪圖聲色、希求難得之貨的嗜欲。這種嗜欲會傷累人們純樸的天性,是人生和社會的一大隱患。
(二)以“愚”治民
《老子》認為,“知”與“欲”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聰明智慧必然私欲充盈,“無知”才能“無欲”,才能安于自然無為狀態(tài)。所以,“智慧出,有大偽”,統(tǒng)治者必須以“愚”治國。
(三)實行寬政
從“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的認識出發(fā),《老子》認為統(tǒng)治者只有清心寡欲,泊然無私,輕搖薄賦,才能安定民心。
三、“無為而治”的思想實質(zhì)
在政治生活中,統(tǒng)治者是“無為而治”的主體?!独献印芬粫3!暗馈?、“德”并提?!暗馈焙汀暗隆笔恰独献印芬粫凶钪匾膬蓚€思想范疇,它們具有特殊的聯(lián)系。道統(tǒng)帥德,德從屬于道,并且與道相一致,所謂“孔德之容,惟道是從”?!独献印钒炎畲?,最深遠的德稱為“玄德”,只有具備“玄德”的統(tǒng)治者,才能執(zhí)“天之道”。換言之,統(tǒng)治者在按照玄德辦事的同時,也就很自然地推行“無為而治”了。
《老子》“無為而治”所主張的,歸根結底就是要求統(tǒng)治者按“玄德”辦事,按“玄德”治國。所以,《老子》的“無為而治”,乃至《老子》的全部政治法律思想,實質(zhì)上是一種道德治國論。這一思想實質(zhì)與《老子》五千余言盡“言道德之意”正相吻合。
四、“無為”思想的社會現(xiàn)實意義
老子生逢亂世,他所最關心的問題就是人生和政治問題,老子為解決政治問題所提出的“無為而治”的政治原則,從其理論上看,是源自“道”“自然”“無為”等特性,但老子的“無為”思想在戰(zhàn)亂時期是不適合的,甚至是消極的,但在和平時期仍有借鑒意義。
(一)保持無為心態(tài),行有為之事
行有為之事指的是做有意義的事情,做有利于社會發(fā)展的事情,做有利于他人和自己的事情,而不僅是做有利于自己的事情。因此,保持無為心態(tài),行有為之事,即指行動者有合理的目標,又有能實現(xiàn)目標的合理的有效手段,同時行動者是在理性狀態(tài)下做事情,而且行動的結果早有心理準備,甚至準備好了防范措施。
(二)保持無為心態(tài),尊重自然規(guī)律
不追求不切合實際的目標,尊重事物自身發(fā)展的規(guī)律。例如,雖然我們開采了化石燃料,提高了生產(chǎn)力,方便了生活,卻又污染了環(huán)境,導致出現(xiàn)諸如全球能源危機、水源危機、全球變暖等問題。吉登斯說“我們在受制約中創(chuàng)造了一個制約我們的世界”,面對自然環(huán)境發(fā)生的巨大變化,面對人類社會的巨大變遷,我們過分的有為,然而這卻使我們的有為越來越蒼白。
(三)保持“無為”心態(tài),做好溝通互動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互動是非常重要的。老子小國寡民的社會是“民重死而不遠徙;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社會發(fā)展到今天,我們就不能這樣理解老子的思想,而是要與現(xiàn)實社會結合起來不能僅局限于“無為”的表面意思?,F(xiàn)在社會交通發(fā)達,交流便利,人與人之間溝通互動的機會也增加了,而老子的“無為”思想,這種保持相對獨立的“無為”心態(tài)為我們選擇溝通互動對象提供了方法。即“其政悶悶,其民淳淳”。老子從無為出發(fā)調(diào)和民眾,以求實現(xiàn)民風淳樸真質(zhì)的和諧社會,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魏源.諸子集成·老子本義[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2]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M].中華書局出版社,1984.
[3]王弼(注).老子道德經(jīng)注校釋[M].中華書局出版社,2008.
(李斌單位: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思想政治教育學院;李玲玲單位:遼寧省沈陽市沈河區(qū)泉園街道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