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亞楠
一部紀錄片《五大道》讓天津收獲了很多關(guān)注的目光。五大道作為天津的一張城市名片,概念延展至這座擁有九國租界的城市,串起了一部天津的近代史,讓“近代中國看天津”擁有了具體的著眼點。
自《北京條約》簽訂后,天津開埠,外國的傳教士、探險家紛至沓來。天津這座城市令他們感到新奇,隨著一片片租界的建立,一座座充滿異國風情的建筑也建立起來,至1895年前后,這些“探險者”用剛剛普及的照相技術(shù)記錄了這座城市的建筑、風土人情,用另一種新奇之物——明信片——作為影像的載體,并傳播回自己的國家,不經(jīng)意間記錄了這座城市的“童年照”。
明信片中的建筑很多已經(jīng)湮滅,只能成為追憶;有些依舊屹立著,作為歷史的見證者,靜靜地訴說。
明信片中的人,用或新奇或麻木或不甘的目光,見證著城市的改變,早已化為一抔黃土。
我們無法評價一座建筑的是與非,因為它只是一種載體,我們會評價建筑的美與不美,歷史會評價建筑的擁有者的功與過。近代的天津,因為它特殊的地理位置,而產(chǎn)生了激烈的文化碰撞,成為近代中國有代表性的一個縮影。外國用堅船利炮轟開了國門,在我國的領(lǐng)土上修建自己的租界,留給城市,留給國家很多屈辱,也正是這些屈辱,讓國人覺醒,開眼看世界,學習先進的技術(shù),尋找適合中國自己的復興之路。
回看那一張張明信片,在這座城市中尋找那些明信片中出現(xiàn)過的建筑的身影,它們在提醒我們莫忘歷史,莫忘那段在屈辱中孕育希望的歷史,提醒我們要覺醒,去迎接更偉大的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