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元
摘 要:孔子生于沒落的貴族之家,時逢亂世,那個混亂的社會正如孟子所言,“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鬃拥囊簧苍陔S時代動蕩、顛沛流離,甚至被形容為“喪家之狗”。然而孔子在窮困潦倒的人生中矢志不移地追求“道”,但他不并蔑視財富,不僅如此,孔子珍惜財富,在生活中崇尚節(jié)儉,同時也講究生活質量。對于普通百姓,孔子認同他們對財富的追求,并且主張富民。
關鍵詞:孔子;財富;物質;道;富民
中圖分類號:K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12-0025-02
孔子(公元前551-479年)生于魯昌平鄉(xiāng)陬邑,他的先祖是宋人。孔子出生于沒落貴族,出生不久父親去世,孔子少時‘貧且賤,做過季氏史、司職吏等小官職,孔子雖然有良好的家族背景,但現(xiàn)時家境不能給他提供充足的物質條件,他雖然“十有五而志于學”(《為政》),然終究不能像其他諸侯子弟般于年少時享受系統(tǒng)優(yōu)越的教育,反而學得了很多生存本領,他自己也說自己“好能鄙事”,因而孔子對待財富的態(tài)度是非常值得探討的。
一、孔子重道勝于對物質的追求
“朝聞道,夕死可矣。”(《里仁》)能得到道,哪怕是傍晚就死了也心甘情愿,孔子對于“道”的熱愛遠甚于對生命的熱愛,這是何等的境界!道和食物相比,他毋庸置疑求于道,認為對“食”不必刻意為之,“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保ā秾W而》)當人之所向是“道”而不是“食”時,有道之人,必不以貧富為恥。那些僅以“富”為目的,得之以無道的“為富不仁”的人是被孔子厭惡的,孔子本人堅守的是“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保ā独锶省罚┩瑯?,人不因財富多少、社會地位高低而流芳百世,《論語》中的齊景公和伯夷、叔齊就是截然相反的例子,“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其斯之謂與!”(《季氏》)然而溫飽是人最基本的需求,不為五斗米折腰是眾所稱贊的高尚人格,而為五斗米折腰是社會常態(tài),不怕在溫飽滿足時被奪取意志,只怕在食不果腹時被擊倒信念??鬃釉龆蛴陉惒讨g,幾乎餓死,時年已過六十?!霸陉惤^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保ā缎l(wèi)靈公》)君子困窮,但不失其守,小人窮,會如水放濫,四處橫流,漫無軌道。貧窮但依然有原則和操守,即便是餓死也不會改變對‘道的執(zhí)著追求。真正的有“道”之人不以穿著襤褸衣服、吃粗茶淡飯為恥,“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保ā独锶省罚┮恍闹居谧非蟆暗馈钡娜?,卻以貧窮為恥辱,哪有資格論道?抑或是這種人只是表面得到了“道”,實際上并未真正得“道”,所以孔子在這一點上對子路贊賞有加,“衣敝■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罕》)穿著破舊衣服與穿著狐皮貂皮衣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感到慚愧的人,大概只有子路了吧?孔子居九夷時,有人說:“太簡陋了,怎么住呀?”孔子卻說“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正如晚唐時期的劉禹錫(772-842年)所說“斯是陋室,惟吾德馨?!?/p>
二、孔子志于道,但不排斥物質追求
歷來的孔孟之徒多主張“重義輕利”,把義利之辯作為“君子”與“小人”的分水嶺??鬃与m然“罕言利”(《子罕》),但并不是不言,孔子不但明確說過“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還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保ā独锶省罚???鬃硬慌懦?、不貶低人們的物質欲求,相反還承認物質欲求是正常的,他也從未把自己置于普通人之上,孔子甚至還承認自己也曾有致富的欲望,“富而可求,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保ā妒龆罚┤绻说呢敻豢梢酝ㄟ^努力謀求到,即使當一名手上拿著鞭子以維持秩序的市場守門卒,我也愿意干。朱熹解釋道:“執(zhí)鞭,賤者之事。設言富若可求,則雖為賤役以求之,亦所不辭?!保ā吨祆浼ⅰ罚皥?zhí)鞭”是低賤的差事,只要能得到財富,就算是做一名賤役也不推辭,但是“如不可求,從我所好”(《里仁》),即如果求之不得也不強求,強求就有背義理,徒自取辱,言下之意,讓財富的獲得與否順其自然吧。
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認為:“許多高尚的活動都需要有朋友、財富或者權力這些手段,沒有這些外在的手段就不可能或者很難做高尚的事。”(《尼各馬可倫理學·卷一》)荀子也說“固有余足以衣人矣”(《荀子·富國》),合于“道”的物質追求是合理的、可欲的,孔子還說“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保ā短┎罚┛鬃诱J為當天下合乎“道”時,應該積極出世,天下有“道”人卻貧窮反而是恥辱,而天下無“道”卻富貴同樣是恥辱,天下有“道”時追求富貴才合乎“道”,可見“道”與富貴不矛盾,追求“道”的人就得并非就得處于貧困之中??鬃訉λ恢碧幱谪毨е械耐降茴伝責o不遺憾地說“回也其庶乎,屢空”,而評價端木賜說“賜不受命,而貨殖焉,意則屢中?!保ā断冗M》)另一個學生冉求替季氏多方聚斂附益,孔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先進》)這種通過搜刮剝奪百姓聚斂財富的方法,以無義之道來致富,是孔子反對的,因此貧窮時要做到“貧而無諂,貧而樂”,富貴時要做到“富而不驕”“富而好禮”(《學而》)。
三、孔子“富民”的政治思想
孔子在諸侯林立,社會動蕩的年代,也探討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問題。在不發(fā)達的農(nóng)業(yè)社會,社會生產(chǎn)落后,當權者往往會通過禁欲或者限制、控制平民的物質欲望來維持統(tǒng)治,和老子的某些思想不謀而合,如“不見可欲,使心不亂”“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保ā兜赖陆?jīng)》)
哀公問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顏淵》)饑年之時,苛捐雜稅往往更重,而有若主張要先保障百姓的最基本需要,如果百姓最基本的需要都無法滿足,卻還要奉養(yǎng)君主,會使百姓的生活更加困難,陷入惡性循環(huán),從而使國家陷入動亂,所以統(tǒng)治階級一定首先讓老百姓吃飽飯?!暗狼С酥畤词露?,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保ā秾W而》)統(tǒng)治者做事要謹慎守信,節(jié)省財用,以愛人為念;使用民力,要顧及他們的生產(chǎn)時間,統(tǒng)治者生活節(jié)儉便可減少百姓的壓力;使民以時農(nóng)民才能保證勞動時間,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活動。
孔子提倡惠民,極其鮮明地提出他的富民思想,孔子到達衛(wèi)國時,說“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孔子曰:“富之?!痹唬骸凹雀灰?,又何加焉?”曰:“教之。”(《子路》)對于一個人口多的社會來說,首先是讓他們“富”起來,然后再導之以“教”,“教”在“富”之后,才符合人的發(fā)展規(guī)律,若反之置“教”于“富”前,只得依靠思想專制或是殘酷的鎮(zhèn)壓和酷刑才能統(tǒng)治社會。許多先哲都揭示了這個道理,如“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管子·牧民》)孟子在孔子惠民、富民思想的基礎上發(fā)展了民本思想,“有恒產(chǎn)者有恒心,無恒產(chǎn)者無恒心”“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孟子·梁惠王上》)。
四、孔子于節(jié)儉中的講究
孔子是個節(jié)儉之人,也以節(jié)儉為美,“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述而》)奢侈和節(jié)儉雖各有弊端,但相比較之下,孔子寧愿選擇節(jié)儉的生活。孔子認為仁者,肯定能做到長期平靜的處于貧窮之中,而不仁之人是難以做到的。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論語》中有正反兩個典型的例子,孔子的門徒評價管仲,孔子說:“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管仲生活既不節(jié)儉也不知禮,因此孔子評價“管仲之器小哉!”(《八侑》)??鬃訉λ膶W生顏回給予高度評價“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孔子本人在生活中簡化生活,在節(jié)儉中尋找追求“道”的樂趣,“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保ā妒龆罚┕畔ED的先哲亞里士多德(前384-322年)把幸福作為人生的目的,把人的生活方式分為三種,享樂的生活、政治的生活和沉思的生活,亞里士多德認為沉思的、思辨的生活才是通往幸福的途徑(《尼各馬科倫理學·卷十》)對孔子來說致力于“道”的追求而不是追求充裕的物質生活才能尋到人生的終極幸福。
孔子贊美節(jié)儉,但不是為了節(jié)儉而節(jié)儉,把節(jié)儉凌駕于一切事物之上??鬃犹岢叭省焙汀岸Y”,“仁”為內,“禮”為外,通過“禮”使“仁”內化于心,孔子于節(jié)儉中亦有講究,尤其是禮儀中的講究??鬃幼顬橹匾曉岫Y和祭祀,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學而》)“子之所慎,齊,戰(zhàn),疾”(《述而》)古代于祭祀之前,一定先要做一番身心的整潔工作,叫作齊(齋)或者齋戒,又說孔子“齊,必有明衣,布。齊必變食,居必遷坐。”(《鄉(xiāng)黨》)戰(zhàn)爭和疾病關乎人的生死,所以必須慎重,衣著要符合禮數(shù),不能隨便穿著簡單敷衍。孔子生病時季康子送藥來問候,孔子拜而受之,曰:“丘未達,不敢嘗”(《鄉(xiāng)黨》),藥性不明白,孔子不愿輕易嘗試??鬃訉χb非常講究,“君子不以紺、■飾,紅、紫不以為褻服,當暑,■,必表而出之。緇衣羔裘,素衣■裘,黃衣狐裘。褻裘長。短右袂。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喪,無所不佩。非帷裳,必殺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保ā多l(xiāng)黨》)孔子飲食也是非常講究的,他是“食不厭精,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而■,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鄉(xiāng)黨》)居家生活講究生活質量,如“席不正,不坐?!保ā多l(xiāng)黨》)孔子深贊禹:“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孔子贊美禹自己飲食菲薄而盡心孝敬鬼神;自己穿的很壞,卻講究祭服之華美;自己住得很壞,卻把力量完全用于溝渠水利,這樣一個該儉時儉,該講究時講究,一心致力于仁的人格才符合孔子的“道”。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2]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3]荀子.荀子[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7.
[4]陸元熾.老子淺釋[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