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銘
摘 要:新一輪基礎(chǔ)課程提倡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大力倡導在教學過程中開展探究性教學模式。為了適應新課改的發(fā)展要求,以特級教師李鎮(zhèn)西講授的《荷塘月色》為例,從“于新課導入時提出問題”“于知識處提出問題”“于學生質(zhì)疑處提出問題”三個角度,對問題探究式教學的具體運用進行分析探討,并指出該模式在運用過程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希望通過此分析為問題探究教學模式的有效運用提供一定的參考建議。
關(guān)鍵詞:新課改;《荷塘月色》;創(chuàng)造性閱讀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其中問題探究式教學是以問題為載體,在教師的啟發(fā)誘導下,學生自主合作探究,不僅包括教師提出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也包括學生自由地設(shè)計問題、討論感受,從而使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知識并將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中的一種教學模式。就中學語文教學而言,閱讀教學是重中之重,教材選文要求文質(zhì)兼美并適于教學,其中,《荷塘月色》可謂是經(jīng)典,經(jīng)久不衰。筆者以特級教師李鎮(zhèn)西講授的《荷塘月色》為例,對問題探究教學模式運用作一說明。
一、問題探究式教學在《荷塘月色》中的具體運用
(一)于新課導入時提出問題
導入是一節(jié)課的開幕式,如果在導入新課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設(shè)計有意義的問題,可以,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課堂教學有序進行。
【教學案例】上課之前,老師考你們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其實很簡單,教材第一單元有哪幾篇課文?老師提這問題的目的就是要提醒大家,今后自學課文要有單元觀念,因為課文是按單元編排的,而每一個單元都有相應的學習重點。那么請問第一個單元的學習重點是什么?
在新課導入的過程中,需要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和水平,學生并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在日常生活學習中已經(jīng)形成了自身所特有的豐富經(jīng)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教學案例中李鎮(zhèn)西老師首先提出一個簡單的問題,從整個單元著手,引導學生真正探究語文教材的整體結(jié)構(gòu),明確語文閱讀教學中“整體感知,語言揣摩”的含義,“整體感知”是目的,“語言揣摩”則是達到目的的手段,根據(jù)《荷塘月色》的語言優(yōu)美性,重點解釋“語言揣摩”,通過揣摩語言去整體感知文章的內(nèi)涵,進而走進作者的心靈,從而為接下來的分析課文教學做鋪墊,使課堂教學有序進行。如果教師導入新課時這樣說:“同學們,打開課本,今天我們學習××課呢?”這樣,學生只是機械地翻開課本,敷衍應答,只是在學生的思想中泛起一絲漣漪,最終石沉大海,就失去了提問的意義,沒有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
(二)于知識重點處提出問題
教學過程中往往知識的重點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因此,教師在講解重點知識時應設(shè)計合理問題,一環(huán)緊扣一環(huán),層層深入,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思考空間,讓學生通過自主思考和親自閱讀鑒賞來探尋問題的本質(zhì)。
【教學案例1】在鑒賞語句“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時,有學生提出問題:“不明白作者在寫荷花的香味,怎么又突然寫到歌聲了。”李老師表揚了這位同學,面向集體提問:“誰能談談自己的理解?”沒有人舉手回答,教師進而提示:“作者究竟聽到歌聲沒有?”學生有了思路,教師又提出問題:“荷香與歌聲有什么可比的共同點嗎?”學生找出,最后教師總結(jié):這是一種特殊的比喻——通感。
教學目標指出,要引導學生巧妙地運用修辭手法鑒賞文章的語言藝術(shù)美。“通感”這種表現(xiàn)手法是高中學生第一次接觸的,需要重點講解。當學生有疑問時李鎮(zhèn)西老師沒有直接回答他,首先將這一問題交給全體學生,這個問題確實有一定的難度,沒有人回答,緊接著他將問題的難度降低,“作者究竟聽到歌聲沒有?”這時學生就有了思路,老師根據(jù)學生的思路不斷延伸,開始真正探究“通感”的本質(zhì):荷香與歌聲有什么可比的共同點嗎?”學生可以在文中找到依據(jù),明確兩者之間的相同之處都是“縷縷”和“渺?!钡摹_@時老師講解這一特殊的比喻,并根據(jù)文學作品的例子和學生日常生活中的例子進行深入分析,使學生真正理解并融會貫通。如果教學中老師提出第一個問題時,沒有學生能回答,就終止對學生的進一步提問引導,而是直接講解通感的用法,這樣老師只是強硬地將知識灌輸?shù)綄W生的頭腦中,沒有真正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案例中李鎮(zhèn)西老師巧妙地按照問題的梯度,由難而易,再由易而難,不同能力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討論中,大大提升了教學效果。
【教學案例2】在師生之間探討《采蓮賦》該不該刪時,教師故意說:“我認為該刪,因為這一節(jié)與全文的中心并不吻合。”這時學生就有不同的意見,老師點撥進而提出問題:“這篇文章究竟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在學生的探究學習中提出不同的觀點:一種是喜悅,一種是惆悵。老師又提出:“朱自清先生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是不是有些矛盾呢?”
作者矛盾復雜的心境也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學生提出他喜歡《采蓮賦》這一段時,李鎮(zhèn)西老師就說這一段曾經(jīng)是被刪減掉的,于是和學生一起探討這段該不該刪,好多學生認為,既然現(xiàn)在課文將這一段補上了,說明編輯自有他的道理,這就證明原來刪去是不應該的。但是老師故意提出這一段該刪的觀點,它與文中的中心不符合。這時學生就打開了自己的思維空間,教師引導學生不迷信老師,不迷信專家,不迷信教材,經(jīng)過真正地思考提出自己的觀點。但是學生很難找到真正說服的理由,這時老師巧妙地點拔一下“我們首先來探討這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抓住作者創(chuàng)作的意圖和文章的思想感情來體會這一段的重要性。李鎮(zhèn)西老師的安排獨具匠心、渾然天成,學生通過教師的點撥,自己研究出問題的答案,有恍然大悟的成就感。學生更真切地把握了作者感情的變化,體會作者當時不滿黑暗社會現(xiàn)實,但尚未找到出路,幻想超脫現(xiàn)實,而又不能超脫的矛盾復雜、苦悶彷徨的思想感情。
(三)于學生質(zhì)疑處提出問題
課堂互動應該是雙向的,運用問題探究式教學需要真正倡導“以學生為主”,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自我創(chuàng)造性地閱讀,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