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學權
不論是偉人還是平凡的人,都有自己的德行,偉人之所以是偉人,因為他擁有比普通人更多更好的德行。作為一名小學教師,很多時候品行比能力更重要。最近,聽了王燕老師的講座——《教育從“心”開始》,感受頗深,現(xiàn)談談我個人的體會。
一、微笑
微笑是人際交往中最富有吸引力,最有價值的面部表情,它是對生活的一種態(tài)度,跟貧富、地位、處境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德國威爾科克斯曾說過:當生活像一首歌那樣輕快流暢時,笑顏常開乃易事;而在一切事都不妙時仍能微笑的人,才活得有價值。
周恩來同志在和美國前總統(tǒng)尼克松談判時,正是因為他時刻帶著微笑,使得談判成功,讓兩個大國之間的意見不謀而合;2008年,汶川地震中,正因為無數(shù)正能量的微笑,讓成千上萬的受災群眾重新樹立起對生活的信心……
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能做到時刻微笑,給學生以親切、和藹的感覺,學生幼小的心靈也會受到渲染,從而微笑面對學習、生活。
二、關愛
作為老師,對待學生就得像對自己的孩子。用“腦”管理學生,而不是簡單地用“手、口”來管理。給學生一個眼神、一句問候、一個微笑,就是關愛。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四顆糖”的故事,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沒有訓斥,沒有疾言厲色,更沒有體罰學生,讓學生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多么高尚的師德啊!
關愛之心是一種品德,也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態(tài)度。
三、等待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是等待。在教學工作中,我們必須學會等待。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母親問她五歲的兒子:如果媽媽和你一起出去玩,我們玩渴了,又沒帶水,而你的小書包里恰巧有兩個蘋果,你會怎么做呢?兒子歪著腦袋,說:我會把兩個蘋果都咬一口。母親聽了,很失望,本想訓斥一番,然后再教孩子該怎樣做,可就在話即將出口的那一剎那,她突然改變了主意。母親摸摸兒子的小臉,溫柔地問道:“能告訴媽媽,你為什么要這樣做呢?”兒子眨眨眼睛,一臉的童真:“因為……因為我想把最甜的一個給媽媽!”
教育需要等待,教育是因等待而精彩的!
四、心態(tài)
心態(tài)決定一切。在生活、工作中,苦惱與快樂往往是由心態(tài)決定的。
古時有一位國王,夢見山倒了,水枯了,花也謝了,便叫王后給他解夢。王后說:“大勢不好。山倒了指江山要倒;水枯了指民眾離心,君是舟,民是水,水枯了,舟也不能行了;花謝了指好景不長了?!眹躞@出一身冷汗,從此患病,且愈來愈重。一位大臣參見國王,國王在病榻上說出他的心事,哪知大臣一聽,大笑說:“太好了,山倒了指從此天下太平;水枯指真龍現(xiàn)身,國王,你是真龍?zhí)熳?;花謝了,花謝見果子呀!”國王聽了全身輕松,很快就痊愈了。
積極心態(tài)有助于人們克服困難,保持進取的旺盛斗志。消極心態(tài)使人沮喪、失望,對生活和人生充滿了抱怨。作為教師,我們試想:整天意志消沉、灰心喪氣、萎靡不振、愁眉苦臉的,學生的心情會愉快嗎?成績會好嗎?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