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泉汶
一、案例背景
語文閱讀貴在引導學生“品真”與“悟情”,并能用自己的語言加以詮釋。《向生命鞠躬》是一篇關于“生命”話題的敘事散文,文中螞蚱這種再平常不過的小動物悲壯逃生的一幕卻足以震撼讀者的心靈,它的倔強引發(fā)了人們對生命本質的思考。如何讓學生理解這種對生命本質的思考呢?這是教學重點亦是教學難點。針對這一點,筆者發(fā)現(xiàn)許多語文教師往往會將語文課上成單調的說教課或政治課,其實,這正與語文教學的目標背道而馳。語文學科的獨特魅力就在于它具有與前者不同的語文味,比如,語言表達的藝術、內容的人文情懷等,所以,筆者精心設計問題組,巧妙滲透朗讀法,以達“牽一而動探主旨,書聲瑯瑯釀情味”之效果。
二、案例呈現(xiàn)
1開門見山,激發(fā)興趣
上課伊始,師生共讀“生命無高貴與卑微之分,生命尊嚴的內涵即自由而有價值地活著”。這段導讀引起學生對本課學習主題“生命意義”的關注,順勢推出課題《向生命鞠躬》,初步奠定感情基調。
2一解文題,初識形象
進入文本解讀時,教者循序漸進,先依據(jù)預習提問:文題中的“生命”指什么?學生輕松解答出“螞蚱”之后,教者追問:這是一只怎樣的螞蚱?并以“圈畫細描螞蚱的文句,分析動詞、形容詞的表達效果”為導航策略。學生各抒己見后,教者將各種答案整合成題為“螞蚱”的語段,并依據(jù)學生所答用紅色筆標出凸顯寫螞蚱特征的詞,并配樂深情朗讀,然后輔導學生齊讀、個讀。學生在自覺狀態(tài)下開始感受螞蚱的精神,同時教者指出以上分析角度是“細節(jié)描寫”,這時細節(jié)描寫能烘托形象,為下文作鋪墊。
3再解文題,漸揭主旨
承上提問:面對這樣一只頑強的螞蚱,“我”的態(tài)度和行為前后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教者以“循著作者記敘的腳步,圈畫文中關鍵詞語,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為導航策略。學生在組長的帶領下,依循老師提供的方法有條不紊地進行探究與合作,得出答案,獲得認可。教者追問:為什么會發(fā)生這樣的變化?采用教師示范,學生舉一反三的導航策略解答問題,漸漸拉近了學生與文旨的距離。教者進而設問:再次回顧文題“向生命鞠躬”,題中所指的“生命”還指什么?這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理解題中的“生命”不僅指有著不屈服于命運、執(zhí)著追求自由的偉大精神的螞蚱,還指與它擁有同樣精神的生命體。
4三解文題,深挖主旨
教者順勢利導,信心十足地進入突破難點的最后一環(huán),設置提問:第三次回顧文題,題中“鞠躬”二字應如何理解呢?這一問題的解答是深刻理解主旨的關鍵,前三個環(huán)節(jié)已為這一環(huán)節(jié)進行了充分的鋪設和蓄勢,但這一環(huán)節(jié)仍不可掉以輕心。教者設計了以下導航步驟:(1)讓學生起立做鞠躬的動作,老師深情朗讀第13段和16段;(2)提問:通過剛才的體驗,你覺得“我”為什么鞠躬?(3)還有什么原因讓故事中的“我”情不自禁地“鞠躬”?同時出示寫作背景,結合兒子對待螞蚱的態(tài)度變化;(4)朗讀第11段體會作者的思緒。在步步深入中明確“鞠躬”是“敬意”、“愧疚”、“感激”和“反思”,最后,學生前后一連貫,豁然明白作者的寫作意圖,對文本主旨的理解水到渠成。
5讀文質疑,觸類旁通
讀文貴有疑。層層深入地成功探究出主旨后,教者又設計了這樣一個活動:你如何理解“它的壯舉在人世間不可能發(fā)生”?舉例說明。顯然,在深刻理解了文本含義后,學生對“生命的意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如螞蚱般的“壯舉”“人世間”又怎會不發(fā)生呢?這一思維和能力的遷移活動獲得了積極的響應。
三、案例反思
1問題設計,牽一而動探主旨
特級教師陳劍鋒老師認為,“培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的關鍵是思維”。所以語文課的教學不能生搬硬套知識,應以問題情境吸引學生,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體現(xiàn)語文課堂的語文味。怎樣使提問產生“情境”呢?筆者認為,所提問題不能太零散,不能少梯度、少挑戰(zhàn),且提問起點應精選。授課者一定要在自己深研課文后,選能“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切入口,巧設符合文思的問題組,才能為思維創(chuàng)設良好氛圍,引人入勝,達成課堂生成,培養(yǎng)學生多元思維能力。
筆者以標題“向生命鞠躬”為切入口,循序漸進地設計了三大問題:(1)文題中的“生命”指什么?(2)再次回顧文題,題中的“生命”還指什么?(3)第三次回顧文題,題中“鞠躬”二字應如何理解?為了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活力,能自己獲得正確的探究成果,筆者在每個步驟中都設計了一些具有梯度的輔助問題,來引導學生達成階段閱讀任務,如通過對螞蚱形象的分析,對細節(jié)描寫的體悟與歸納,對作者與兒子對待螞蚱前后態(tài)度的變化的探究,寫作背景的鏈接等,引領學生“曲徑通幽”,在思維的不斷行進和深入中豁然明了文章主旨,使本次課堂教學有一種卒章顯志、水到渠成之感,滲溢語文教學的語文味。
2教學策略,書聲瑯瑯釀情味
陳劍鋒老師說:“言語性是語文課程的本質,承載著語言訓練的任務?!彼J為一堂語文課應該花1/4的時間去梳理文意,而花3/4的時間去咀嚼和品味語言。筆者認為,所謂咀嚼和品味語言,不是僅僅局限于對文章中重點段落、重點語句的品析,而是要咀嚼授課時的教學語言,咀嚼學生回答問題時的表述語言等。當然敘事散文的閱讀教學有一種教學手段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朗讀法。語文閱讀課順利行進的關鍵在于讀懂其所依托的文本。如何從字里行間提煉出隱藏在語言文字內的潛臺詞?如何深刻理解蘊含在語言文字內的“靈魂”?又如何打通語言文字與學生理解水平之間的通道,讓它的魅力淋漓展現(xiàn)呢?契合文旨的朗讀便是精彩一環(huán)。
在本課的教學中為了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體會文章的主旨,筆者設計了多個朗讀點。比如,導入新課時的導語齊讀,一讀文題時的整合語段《螞蚱》的配樂朗讀,再解文題時針對重要詞句的指導朗讀。尤其是三解文題時教師深情朗讀文段,學生做“鞠躬”的動作,更是為學生創(chuàng)設身臨其境之感。隨后又設計了朗讀第11段并分析作者所想的問題。整堂課腳踏實地地通過朗讀引導學生理解兩個“不可能”的內涵,理解“生命的奇跡”的內涵,在理解的基礎上再次飽含情感地去朗讀,讀出作者的心聲,讀出此刻自己的心情,讀出對文章的體悟。如此,語文的“聲情并茂”便得以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醇厚的語文味不言而喻。
當然,在語文課堂上如何真正講出語文味,如何體現(xiàn)語文味,如何避免誤入“歧途”,永遠值得我們去認真探究、勇敢實踐、及時反思、改革創(chuàng)新,我們堅信,工夫不負有心人,語文課的獨特魅力定將噴薄而出。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海南中學(22612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