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凡琳
目前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存在著一個較為流行的詞語——“語文味”,雖然這種“味兒”不知道具體指什么,但是朗讀是體現(xiàn)語文“味”的最好方法。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指出:“在語文教學中應該鼓勵學生多多誦讀,在誦讀中積累知識,發(fā)展語感。”可以說,朗讀就像是一壇美酒,讀得越深,越覺得其中的滋味甘醇。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談談朗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一、朗讀提高了學生的理解能力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蔽覈逃胰~圣陶先生也告誡我們:語文教學應以讀書作為目的,如果老師能夠引導學生進行朗讀,則會功德無量。只有反復朗讀,才能真正體會其中韻味,領悟文章深層含義,學生帶感情朗讀,可以使聲音在進入大腦后產(chǎn)生一定的畫面感和形象感,能夠激發(fā)學生想象力。因此,在學習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時,我常常運用齊讀、輪讀、分角色讀、個人讀、默讀、領讀等形式,讓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涵和作者寫作目的,學生則會在朗讀中提高了自己的理解能力。例如,在學習《別餓壞了那匹馬》一課時,就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別餓壞了那匹馬”在文中出現(xiàn)了幾次,這句話的作用是什么?孩子們在朗讀中體會到:這句話貫穿全文的始終,是為了成全了“我”看書的強烈愿望,那是殘疾青年一份良苦用心。正是這種反復朗讀,才讓學生真正理解了課文的主題思想。
二、朗讀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對課文進行感情朗讀,實際上是學生用自己的嘴說作者的話,學生讀的多了,就會對文章中的優(yōu)美詞句產(chǎn)生深刻的印象,有了這些積累,學生寫起文章來就會信手拈來。我們的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章大都文質兼美,給學生提供了豐富多彩的資料,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總是利用教材指導學生朗讀,讓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久而久之,學生就會準確表達個人見解,抒發(fā)個人感情了,從而寫出了一篇篇佳作。例如,我班有一個學生寫了一篇作文,題目是《游公園》,結尾是這樣寫的:“到了太陽親吻西山的時候了,我依依不舍地走出了公園大門”,很明顯,他是借鑒了《草蟲的村落》一文中的擬人句;在寫《美麗的校園》這篇作文時,我班一名學生這樣寫:“剛進大門,就與花香撞了個滿懷”,很明顯,他是借鑒了《山中訪友》中的句子。正是平時的朗讀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受益匪淺。
總之,朗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著很重要的作用,作為一名教師,應該運用多種方法讓朗讀根植于學生心中,讓朗讀成為學生的一種習慣。只有這樣,我們的學生才會愛上朗讀,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學才會充滿無限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