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桂靈
“申報不實”被免職應成官場常態(tài)
文/鄭桂靈
盡管官員報告?zhèn)€人有關(guān)事項的制度已實行多年,但實際效果并不明顯,沒有達到制度安排的預期目的。究其原因,核查缺位、問責乏力當屬重要因素。據(jù)媒體報道,河北張家口市懷來縣委副書記、縣長李玉清因個人有關(guān)事項申報不實等原因被依法罷免縣長職務,不失為這種官場怪象當頭一擊。
官員向組織如實申報包括個人及家庭財產(chǎn)在內(nèi)的個人有關(guān)事項制度,曾因被民眾喻為反腐“殺手锏”而備受期待。但“殺手锏”是否能真正發(fā)揮警示和震懾效力,關(guān)鍵還在于報告內(nèi)容的真實可信。這種“真實性”要求不僅考驗著官員對黨組織的忠誠與坦白,更在一定程度上透視其廉潔自律的自信與底氣?!罢\信”是立人之本,更是為官之要。如果一個官員連對黨組織說實話的勇氣和膽量都沒有,又何談其對黨忠誠、為民盡心、為官盡責?將“不誠信”的官員削職,當屬依規(guī)治黨、從嚴治吏的應有之義。
失信與失德往往如相伴而生的孿生兄弟。沒有誠信的官員,就不會有遵規(guī)守矩的敬畏與自覺,更難有抑制貪欲和抵擋誘惑的意志和清廉。無信而貪,有貪更不敢直言,便是“失信”與“失德”的真正根源。不過,對于有劣跡的官員而言,虛假的報告未必就是隱瞞丑行的遮羞布,反而常常成為東窗事發(fā)的導火索和“此地無銀”的舉報信。
靠糊弄組織的不實報告遮掩貪腐并不靠譜,唯一能夠讓官員心安理得和敢于如實報告的,只有恪守誠信底線,永葆廉潔“不伸手”。期待李玉清案能夠驚醒官員虛假報告的“忽悠”夢,發(fā)揮其從嚴治黨的警示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