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瑞
(黑龍江省佳木斯市中心醫(yī)院 消化內科,黑龍江佳木斯154002)
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應用臨床護理路徑效果分析
王 瑞
(黑龍江省佳木斯市中心醫(yī)院 消化內科,黑龍江佳木斯154002)
目的:探討分析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應用臨床護理路徑模式的臨床效果。方法:隨機選取2015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26例,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13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性的護理;實驗組患者在常規(guī)的基礎上采取臨床護理路徑模式進行護理。對比兩組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的掌握度,護理質量的滿意度,平均住院時間,遵醫(yī)行為和10個月內的疾病復發(fā)率。結果:實驗組經(jīng)臨床護理路徑模式護理后,患者對于疾病相關知識的掌握度,護理質量的滿意度,遵醫(yī)行為等較于對照組有明顯的提升,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平均住院時間以及10個月內的疾病復發(fā)率較于對照組明顯下降,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應用臨床護理路徑模式進行護理對于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有非常大的幫助,效果顯著,值得大力推廣和應用。
潰瘍性結腸炎;臨床護理路徑;效果
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又稱為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不明病因的直、結腸炎性的病變。近年來,其發(fā)病率有所升高,然而到目前為止,還不清楚具體的發(fā)病機制。本研究對收治的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進行不同方式的護理,來觀察護理的臨床效果。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隨機選取2015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26例,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13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第7版《內科學》診斷標準,臨床類型為初發(fā)型以及復發(fā)性。實驗組男性8例,女性5例,患者年齡20~57歲,平均年齡(51.3±6.8)歲,病程2~21年,平均病程(10.3±5.3)年;對照組男性7例,女性6例,患者年齡21~59歲,平均年齡(53.1±8.6)歲,病程4~27年,平均病程(12.3±5.7)年。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以及病程等一般資料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臨床護理路徑模式:對照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給予常規(guī)性的護理和藥物治療。
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性的治療基礎上,又進行了臨床護理路徑模式,具體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2.1 飲食以及作息方面: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經(jīng)常因過度疲勞或者是飲食不當而引起病情的反復發(fā)作。因此,要做好患者的飲食護理工作,以保障其補充必要的營養(yǎng)。護理人員應叮囑患者少量多餐,七八分飽即可。多吃清淡不油膩,易消化的食物;多吃營養(yǎng)價值高,纖維少的流質或者半流質食物。此外,還可以吃中醫(yī)藥膳來提高免疫力。注意補充多種維生素,忌食辛辣、生、冷食物,戒煙酒。
1.2.2 進行適當?shù)腻憻挘航ㄗh患者多休息。對于病情較輕的,可以打打太極、散散步;若病情較嚴重,建議多臥床休息,同時保證充足的睡眠,盡量減少腸的蠕動,以減輕腹瀉、腹痛等癥狀。處于恢復期的患者,不建議做一些劇烈的運動,防止因過度疲勞而引發(fā)病情加重或誘發(fā)其它一些并發(fā)癥。
1.2.3 肛周的護理: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常因護理不當而引發(fā)肛周的皮膚發(fā)炎。主要原因是該病的患者有腹瀉的癥狀。若癥狀較嚴重,應在室內放置大便器,用柔軟的紙巾,擦拭時也要輕柔。便后充分清洗肛周,確保其保持干凈狀態(tài),用肥皂清洗,水溫需適宜,洗后用柔軟的紙巾或棉布輕拭,防止力度過大導致肛周皮膚出現(xiàn)發(fā)炎或者是破損。還要保持衣褲以及床單的清潔。
1.3 觀察和評價的標準:觀察和評價的標準分為五個方面:患者對于疾病相關知識的掌握度;護理質量的滿意度;平均的住院時間;遵醫(yī)行為和10個月內的疾病復發(fā)率。
疾病相關知識掌握情況采用本院自己設計的問卷進行調查,采用百分制,評分≥85分認為已達標;患者對于護理質量的滿意度根據(jù)美國品質管理擬定的醫(yī)療質量評價指標的標準,根據(jù)十個方面的問題來評定,填寫時間為患者出院后半年左右,最后統(tǒng)計總滿意例數(shù);累計的患者平均住院天數(shù);遵醫(yī)行為具體標準:患者是否按醫(yī)囑用藥、不濫用藥物、不擅自停藥或者改變劑量、注意飲食、戒煙酒、保持健康的情緒、定期復查;統(tǒng)計10個月內患者復發(fā)例數(shù)。
1.4 統(tǒng)計學處理:數(shù)據(jù)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和分析,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實驗組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的掌握度(92.3%)顯著高于對照組(76.9%);護理質量的滿意度(92.3%)顯著高于對照組(84.6%);遵醫(yī)行為等較于對照組有明顯的改善;平均住院時間(14.8d)顯著短于對照組(11.2d);10個月內的疾病復發(fā)率(46.2%)顯著高于對照組(30.8%),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結果見表1。
表1 臨床護理路徑模式實施后兩組情況比較[例,(%)]
本研究選取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26例,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臨床護理路徑模式護理。實驗組相比較于對照組,患者疾病相關知識達標人數(shù)由10個增加到12個;護理質量的滿意度由84.6%增加到92.3%;遵醫(yī)行為等較于對照組有明顯的改善;平均住院時間由14.8d下降到11.2d;10個月內的疾病復發(fā)率由46.2%下降到30.8%。
綜上所述,應用臨床護理路徑模式進行護理對于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有非常大的幫助,效果顯著,值得大力推廣和應用。
[1]李書云.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應用臨床護理路徑效果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2(2):658-659.
[2]楊茜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應用臨床護理路徑的效果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32(6):546-547.
[3]周秀平,白素瓊.臨床護理路徑在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4,47(8):121-122.
[4]劉莉.普外科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圍術期營養(yǎng)護理干預及效果評價[J].安徽醫(yī)藥,2015,3(4):192.
R473.5
B
1002-2376(2015)11-0188-02
2015-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