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蒼玉
在云南這樣地形風貌復雜,交通又不便的地方,少數(shù)民族都是以大雜居,小聚居的模式在一起生活,所以不同民族茶文化形式表現(xiàn)得也不同。唯一相同的部分,就是人們喝茶都與火塘有關(guān)。在云南過去的歲月里,客人到了山寨,主人就要請到火塘邊招待,早、中、晚都要烤茶喝。在這些少數(shù)民族里,火塘是他們不可或缺的活動場所,茹毛飲血的年代里,火塘是家庭里最重要的地方,因為人們一切活動,做飯燒水、神靈崇拜、婚喪嫁娶和飲食文化均與火塘有直接關(guān)系,成為一種火塘文化,烤茶文化也隨之發(fā)展起來,并通過火塘折射出來,成為云南少數(shù)民族的一種特殊民俗。
云南的茶文化幾乎與火塘文化一樣悠久?;鹛潦巧贁?shù)民族社交活動的場所,夜晚能夠照明,冬日能夠取暖,還能夠恐嚇野獸。我們可以想象,在農(nóng)耕時代,人們圍坐在火塘邊,烤上一罐茶,當茶葉被烤得焦黃,其中的物質(zhì)完全溢出,茶的釅味更勝過烈酒三分,一口飲下不僅令人身心愉悅,茶余交談間,還能增進家族之間,村寨之間的親密程度。
寧蒗彝族自治縣是云南省麗江市下轄之一,俗稱小涼山。當?shù)匾妥迦俗畛:惹宀?、鹽巴茶、油茶還有烤罐茶,其中烤罐茶最為喜愛。呷西約是個當?shù)匾妥逍』镒?。他說火塘是他們族人最神圣的部分,小涼山彝族男孩子會在成年時在火塘邊舉行穿褲儀式,表明已獲得火塘神靈的保佑。在“成人禮”上,火塘上燒制烤罐茶是必不可少的步驟:先將茶葉放入陶制茶罐內(nèi),再在火上焙烤,直至茶葉烤得酥脆、略黃時,趁熱將茶罐端離火源,灌入一些熱水,待罐內(nèi)茶水泡沫稍息,再用滾水將罐灌滿,最后在火上煨煮片刻便可起罐,茶葉沉淀一會兒后就能拿去給族人們飲用了。經(jīng)過烤罐出來的茶,在色澤、香味和濃度上都非常厚,口感也相當不錯。
相比較彝族人烤茶與火塘的密切關(guān)系,古代“濮人”的后裔——布朗族流行把茶當作常備藥并時常飲烤茶。布朗族習慣將今年的新茶制作成烤茶來飲用,同樣是在火塘邊:首先將茶葉放在一個木瓢內(nèi),將燒熱的火炭放入木制瓢中與茶葉混合抖動,這樣便能夠驅(qū)除茶葉中的寒氣和雜質(zhì),同時能將茶葉烘烤出一種獨特的花香。之后將茶放入一個小陶罐中烤熱,幾分鐘后,再加入熱水,倒進碗中飲用。在茶樹發(fā)展到大面積種植的新階段,布朗族人把茶采下來帶在身上,勞動時累了就把茶放到嘴里含著,用如此方式來消除勞累,保健身體。
在他們的觀念中,出門勞作要是忘記了攜帶飯菜,他們不會返回來拿,但要是忘記了那套烤茶的家什,那肯定是不行的。面對別人好奇的眼光,他們會告訴你,烤茶喝了眼睛明亮,頭腦清醒,消除疼痛。他們也總是說:“上山不帶飯可以,不帶‘臘(茶)不行”。于是,每年適逢采摘春茶的季節(jié),當你來到瀾滄縣景邁、芒景茶山上,到處可見勤勞的布朗族男女老少在茶園里忙活的身影。細細觀察,能看到每當他們上山干活,渴了,生火烤茶喝,餓了,摘上一把生茶,蘸鹽巴、辣椒當飯吃
傣族、景頗、哈尼族多數(shù)生活在潮濕的熱帶地區(qū),周邊環(huán)境總是被青翠綠竹圍繞,所以他們都習慣在野外勞作時,在山野間待客時來一罐烤竹筒茶。于這些山林里的子民而言,就地取材非常容易,先燃起一堆篝火,再砍來一節(jié)鮮竹筒,將山澗清冽的山泉水盛滿竹筒,架在火上煮開。再去茶樹上采摘適量新鮮茶葉置于火炭旁,慢慢烘烤,等到一股焦糊味彌漫開來,筒中水也差不多燒開了。此時,用手將烤過的茶揉碎放入竹筒中,煮片刻后倒去茶渣就可以痛快暢飲了。這樣用竹筒烤制出來的茶水,不僅有鮮竹清香味,還有茶葉本身濃郁的芳香味,喝起來非常甘甜爽口,能解渴提神,竹筒烤茶是這幾個民族平日里常用的飲茶方式。
拉祜族喜歡喝熱茶燙茶,烤茶總是剛煮沸,就忙著下口了。在拉祜族語言中稱烤茶為“臘所奪”,是拉祜族一種古老而普遍的飲茶方法。先將小陶罐在火塘上烤熱后,放入茶葉邊抖邊烤,待茶色焦黃時,沖入開水,只聽見“嗞啦”一聲,焦香的茶味撲鼻而來,把茶水上的浮沫拂去,再加入開水煮好后,主人會先倒少許自行品嘗,為的是嘗試茶水濃度,若茶汁過濃,再加入開水讓其濃淡相適,最后才倒給客人飲用。這種烤茶,香氣很足,味道濃烈,飲后精神倍增,心情愉快。
烤茶一般茶氣較重,因為普洱茶經(jīng)過高溫烘烤,再用沸水滾煮,茶葉里的所有多酚物質(zhì)都會完全釋放出來,香氣會更加濃郁,口感也更加醇厚。佤族兄弟們的烤茶除了茶味重,還多了苦味??梢哉f,佤族的茶文化就是火塘上的苦滋味。他們摘來綠茶毛茶,然后自己將茶用鍋烤成黃色,待到香氣四溢后,再放入底大口小形狀的陶制缸中,茶量放到七成滿,然后注入泉水,用炭火煎熬。缸口放一塊小木片,水沸騰時可以壓下木片,以防茶葉溢出缸外。當?shù)谝淮巫⑷氲乃蟾珊?,再加入水,繼續(xù)煎熬至剩下一半水時,就可以飲用了。這樣煎煮出來的茶湯,味道濃釅而苦,稱之為苦茶。佤族煎熬苦茶,一般選擇在中午和晚上,中午在田邊,喝一碗苦茶,能解渴去乏,晚上圍爐火塘,喝上一碗,能提神醒腦。
除此之外,佤族苦茶還有一種“鐵板燒”茶法,這種方式是升級版的烤茶。通常先用茶壺把水燒開,然后在一塊薄皮鐵板上放適量茶葉,再將鐵板移動到火塘邊烘烤。為了讓茶葉均勻受熱,需要輕輕抖動鐵板。等茶葉發(fā)出清香,葉片由綠轉(zhuǎn)黃的時候,將茶葉倒入事先準備好的茶壺里烹煮,水沸騰三五分鐘后,就可以飲用了。由于這種茶是先烤后煮而成,味道會有濃烈的焦香味,苦中帶澀,極其刺激味蕾,是最具有代表性味道的佤族苦茶。
在白族地區(qū),有一種烤茶叫“雷響茶”,白語叫“口兆”。顧名思義,就是在烤茶的過程中,茶葉會發(fā)出類似雷鳴一般的聲音。該怎樣烤才會有這樣大的動靜呢?烤茶主人將初制的大葉毛茶放入小陶罐中,然后封閉罐口,在火上一邊烘烤,一邊不停轉(zhuǎn)動陶罐,那種情形就像兒時家門口賣爆米花的貨郎??静柽^程中,大家就圍坐在火塘邊上拉著家常。過一會兒,當聽到罐中的茶葉“噼啪”作響,并由罐中發(fā)出焦香時,趕緊向罐中倒入開水,此時罐內(nèi)會發(fā)出悶雷一般的響聲,“雷響茶”由此得名,聲音越大,越是有好兆頭,預示著幸運和吉祥。能烤制出巨大聲響的主人會非常興奮。
怒江傈傈族的雷響茶又與白族雷響茶制法大相徑庭,它是酥油茶的一種,先將大瓦罐裝滿水煮沸,再用小瓦罐把餅茶烤烘,待餅茶焦香溢出,就把大瓦罐中的開水倒入小瓦罐中熬煎,約五分鐘后濾去茶渣,將兩三罐茶葉汁倒進酥油桶內(nèi)后便加入酥油,再加事先炒熟、碾碎的花生米、核桃仁、鹽巴或糖、雞蛋等。傈僳族和白族雷響茶的區(qū)別之處在于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最精彩的步驟:將在火中燒紅的,鉆有一個洞的鵝卵石放進酥油筒中以提高茶湯溫度,以便使酥油充分融化,此時由于鵝卵石在筒內(nèi)茶汁“咯噔”滾動作響,猶如雷鳴,“雷響茶”之名也由此而來。待響聲過后,需用木棒上下抽打,使酥油成霧狀,充分溶于茶汁中,然后便可倒出趁熱飲用了。這種酥油烤茶,不僅能夠解渴,其中的油成分還能起到充饑的作用,非常受當?shù)匕傩諝g迎。
火塘上的烤茶給云南的少數(shù)民族文化增添了文化底蘊,也抹上了茶味十足的香氣,火塘上烤茶所用的各種土陶罐子也成為一道簡樸古拙的風景。建水因為盛產(chǎn)紫陶,罐子多由此料制成;會澤的特產(chǎn)是銅,因為那里的大海草山帶幾分藏北風味,手工敲的斑銅壺很有味道:中甸的黑陶罐以尼西一位古稀老人做的最有名,線條流暢,相配套的還有火爐子、土鍋、酥油壺和香爐,爐與壺有龍頭造型,鑲碎瓷片做裝飾。
云南的少數(shù)民族不論在過去還是現(xiàn)在,多數(shù)還是使用自家燒出來的陶罐和土罐,也會用竹筒和鐵板。燒制土罐非常簡單,都是用和好的泥,先捏出大體的形狀,然后用木條壓出簡單的紋路,隨便攏堆稻草柴火就燒出來了,非常天然質(zhì)樸的材質(zhì)。只是目前很難買到,只能在少數(shù)民族聚集區(qū)的農(nóng)貿(mào)市場上看到,相比較精致的瓷器,土里土氣的烤茶罐子別有一番風味。長時間喝慣了精細普洱茶的人們,對于此種器具和文化下烹煮出來的茶湯,都免不了想要躍躍欲試。
有相關(guān)部門還專門針對烤茶器具進行了研究,烤茶會使茶葉色澤加深,葉底變黃,滋味比起未經(jīng)烤過的茶葉更加醇和,而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和咖啡堿的成分會隨著烘烤時間的增加和溫度的上升而增加。少數(shù)民族對于烤茶的鐘愛,拋開火塘這個起源因素之外,和少數(shù)民族當時醫(yī)療條件與生活條件的艱苦也不無關(guān)系。茶,一直在原始農(nóng)耕時代為那些因食物缺乏的人們提供營養(yǎng)素的補給,更加扮演著醫(yī)病解痛,充當藥物與保健的醫(yī)生角色。
隨著烤茶文化的延續(xù)和傳播,如今的烤茶基于上述幾個少數(shù)民族烤茶方式也更多了些其他的升級版本。舉幾個例子,大理的三道茶,麗江的龍虎斗,還有永勝的烤油茶。其中,大理白族三道茶將烤茶文化上升到一個藝術(shù)的高端,更被賦予了深厚的旅游文化內(nèi)涵,每道茶之間伴有歌舞,讓茶客一邊喝三道茶,一邊回味“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境界:麗江龍虎斗則是烤茶的變種,在茶中加酒,兩者相融合后味道非常奇妙,是納西族人治療傷風感冒的一劑猛藥;永勝的烤油茶給人更多的是自由發(fā)揮的空間,可以隨意加入各種食材,眾口都能調(diào)。
烤茶雖好,不過味道太濃,若茶齡不足的人初次體驗會有醉茶的危險,只是在那些長期浸泡在烤茶罐罐里,世代離不開烤茶與火塘的少數(shù)民族們眼里,茶非烤不得喝也,非濃不算好喝也。再能喝茶的人,也許都無法受得住如此濃釅的烤茶吧。在大理永平,曾經(jīng)見過一個90歲的老太太,每日清晨必喝一罐澀香焦苦的烤茶才去做別的事,換做常人,如果不兌上大量白開水,恐怕飲后將面臨如同醉酒般的尷尬。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生活在城市中的我們很難體會到貨真價實的烤茶了。突然有個閑情逸致,也只能用烤茶罐放在電磁爐上體驗一把聊勝于無的慰藉。就像柴灶燒出的米飯永遠比電飯煲的美味千倍一樣,想要體驗烤茶文化,必須要到少數(shù)民族的村落里面,夜晚圍坐在燒得熱熱的火塘邊,有滾燙的木炭烤著新鮮的茶葉,空氣中彌漫著茶葉“焦糖瑪奇朵”的味道,再一起烤火喝茶話家常,才能真正明白烤茶文化的本質(zhì)——火塘里燒出的民俗,那種妙不可言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