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啟龍
近日,北京市成立市、區(qū)兩級巡回檢查組,對全市幼兒園進行檢查,主要檢查日常教學中是否存在小學化傾向——上英語、拼音課、進行20以上的加減乘除運算等。存在問題的幼兒園將被降級降類,園長也將被問責。
“幼教小教化”早已成為社會關注的問題:四五歲的孩子每天要上好幾節(jié)課,且大都是語數(shù)英課,回家還要寫作業(yè),有的甚至還學奧數(shù)。這種強迫幼兒像小學生那樣學習,會使他們覺得學習過于吃力,易對學習產(chǎn)生厭倦、畏懼情緒,從而扼殺幼兒的學習積極性,不利于幼兒身心的健康發(fā)展。
這樣的教育卻廣受家長的歡迎,他們認為孩子只有在幼兒園學會了英語、唐詩、算數(shù),才不會“輸在起跑線上”,才算是達到了受教育的目的。幼兒園,特別是民辦幼兒園,為迎合家長需求,更是為了自己利益的最大化,投家長所好,在幼兒教育階段開設寫字、算術、英語等課程,有的還利用各類興趣班向家長收取額外費用。
“幼教小教化”嚴重挫傷了孩子學習的積極性,損害孩子智力發(fā)育,扼殺孩子的童真。
學前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興趣和積極的人生價值取向,而不是過早地給他們套上“緊箍咒”,讓他們承受“學習”的壓力。我們知道,孩子的成長是有規(guī)律的,是循序漸進的,如果學習內(nèi)容超過了幼兒認知水平,這樣的學習不僅沒有效果,還可能形成心理上的挫敗感,不利于孩子身心發(fā)展。對幼兒來說,讓他們在“玩”中“學”,“做”中“學”,“寓教于樂”或許更有效果。
教育不是“只爭朝夕”的事情,未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除了必要的知識水平,更看重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合作精神。培養(yǎng)一個全面發(fā)展的孩子,需要全社會付出足夠的決心、耐心和信心,不急功近利;需要我們正確把握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因材施教,順其自然,不揠苗助長;需要我們精心經(jīng)營和規(guī)劃,不急于求成。